“整”之有法 “用”之有效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本身即是课程。”语文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也应是课程的开发者;语文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实现对教材内容的再造与重构。那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笔者以为采用多种方法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才能实现有效地“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即“整”之有法,“用”之有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材 教学内容 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美国的课程专家小威廉·E·多尔认为“课程不再称做是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是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一旦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成为跑的过程的自身——通道,教师与学生就把预设的、固定的、先验的所谓规则统统滤掉,赛跑者的个性得到尊重,赛跑——学习则成为意义创造过程中的探险。可见,语文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也应是课程的开发者;语文教师要善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语文教师应该尊重教材,而不是“唯”教材;语文教师应该要“基于”教材又能“再造”教材,即“信奉而不唯是”、“遵循而有所立”,把教材看作是一个可供参照的蓝本,要善于对教材内容进行再次开发,实现对教材内容的再造与重构。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用教材教呢?笔者以为“教之思也,其神亦远矣”,语文教师也应“思接千载”,采用多种方法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如此,才能有效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整”之有法,“用”之有效。整合之法有三:一是文本参照,运化无痕;二是板块教学,妙合情境;三是“必读”相融,为我所用。

    一、文本参照,运化无痕

    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个性化地进行教学,文本解读是必由之径,而“就文本解文本”、“析有余悟不足”则是高中语文课堂的常见弊端。笔者以为“文本参照”不失为整合教材、促进学生自我感悟的一种策略。这种策略重在“以此文联彼文,以彼文解此文”,通过链接相关文本作为参照,进而达到互补、互证、互解的目的,让学生在不同文本的相互交叉中促进、提升,使得语文课堂达到“运化无痕”之境。此种整合方式如能经常为之,对学生而言,既能开拓视野,内外沟通;又能培养悟性,触类旁通。就教师而言,则体现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展现了教师的教学个性,表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一代词人李清照的人生有着三种情态,三个阶段。《如梦令》——天真烂漫的少女;《一剪梅》——相思幽怨的少妇;《声声慢》——凄苦无助的孀妇。因此,鉴赏李清照的愁绝千古之作《声声慢》时,便可参照李清照的其他二词:《如梦令》与《一剪梅》。在《如梦令》词中,我们看不到封建闺范、礼教枷锁的影子,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鸥鹭水鸟这些景物却在她的身上留下了天然的素朴与自由的印迹。此时一切都是美好的,一波、一水、一片落叶、一朵野花,更别说撑一叶扁舟于日落西山之际,与藕花相伴,与满江的鸥鹭争渡。而在《一剪梅》中,词人一改往昔那活泼俏皮、不知忧虑的少女形象而成了终日思情悠悠、愁肠绵绵的思妇。她划船已不似昔日那样“惊起一滩鸥鹭”,而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她已不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懵懂少女,而是要去等待“云中谁寄锦书来”的思妇,我们仿佛看到了女主人公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离愁别恨跃然纸上。而《声声慢》则聚集了李清照一生的痛楚,人生的三大磨难——丈夫逝去、家国破碎、晚年独守孤独在词中表露无遗。词中无不染上愁之色彩,多层次言愁,勾画了一个秋日黄昏凄凉、萧杀、落寞的境界,悲伤、忧愁的女主人就在其中活动,沉哀入骨,悲苦殊甚。这是国破家亡诸多灾难纷至沓来时,一个孀妇的悲苦呻吟,是发自肺腑的真情流露。如果教师就词论词,学生难以领悟此中真味,有了《如梦令》、《一剪梅》两个文本的互补、互证、互解,学生便能在回眸历史之间体悟李清照的生命历程,学生也就真正读懂了《声声慢》与才冠巾帼的李清照。

    另如《论语》,读之总有一种感动穿越历史,辉映未来,这不能不说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魅力所在。如若一章一章学习,一则时间不足,再则学生未必能解其中味。此时,文本参照、文本互证可引领学生走近经典,感受经典的无穷魅力。《待贾而沽》一章,孔子自称是“待贾者”,他一方面四处游说,以宣传礼治天下为己任,期待着各国统治者能够行其道于天下;另一方面,他也随时准备把自己推上治国之位,依靠政权的力量去推行礼。因此,本章反映的是孔子求仕的心理,展示的是孔子行走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困境。此时可整合《论语》中的相关语录帮助学生解读文本:他的理想是“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面对理想,他积极自信:“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丧斯文也,匡文其如予何?”而现实却是如此地不堪,“觚不觚,觚哉!觚哉!”“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也?”但孔子依然执著于自己的理想:“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有了《知其不可而为之》中相关语录的依托、互证,学生便能真切理解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艰难困境与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从而真正穿越历史、感受经典的无穷魅力。

    当然,此种参照当以能曲径通幽,促进学生自主发现、自行品悟为前提,以尊重原教材、吃透原教材为基础,要避免整合不当、游离文本。

    二、板块教学,妙合情境

    文本参照的整合方式能引领学生深解文本的滋味。教学时,教师还可尝试开放式的板块教学,即以板块为单位进行板块式教学,而不是单篇单篇地教。这种开放式的板块教学有助于语文学习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整合方式。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本身的意义是“不确定”的,作品意义的发现和最后建构是由读者完成的。而由于不同读者的生活阅历、审美情趣、思想修养、理解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必然形成接受结果的差异性、独立性,强调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和读者参与作品的创造。教师应在忠于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发出适合自己学习的课程,从而帮助学生发挥潜力,有效地学习语文知识与培养语文素养。

    如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中李煜的《虞美人》与宴殊的《蝶恋花》可采用板块教学。一为词中帝子,一为词坛宰相,同为婉约词作,同是抒写千古愁绪,表现手法不尽相同,此时整合两词显得尤为必要。通过板块教学,学生不难理解两词在思想感情、蕴涵的哲理、意象的选择、意境的塑造、艺术手法方面都各具特色。其一,两词表达情感各异:《虞美人》抒写的是故国之恋、亡国之痛、失国之恨,词中主人公是一个亡国国君的形象。《蝶恋花》借词人之笔,塑造一个闺中怨妇形象,写她独守空房寂寞难耐的情怀。一为亡国之君,故生此叹;一为太平宰相,故有此闲情。其二,两词都蕴涵“变”与“不变”的哲理:《虞美人》不变的春花秋月、滔滔江水;变的是人生,是自己的地位和生活,是雕栏玉砌。这里词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江水的无尽,感到往事逝去的太快太多。《蝶恋花》也有“变”与“不变”、“有情”与“无情”的人生感慨。明月西风,山长水阔是不变的,是无穷无尽的;人生是易老的,青春是易逝的。明月、燕子、春兰秋菊是无情的,而人是有情的。大自然是永恒而又是多变的。其三,从艺术手法上看,《虞美人》“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以实写虚,将无形的对故国家园的离愁别恨比作向东流去的一江春水。而《蝶恋花》则“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可见,两首词,板块教学,此情此境,皆妙合无垠。

    又如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板块三“旧日时光”,《旧日的时光》、《箭与歌》、《别离》是三首脍炙人口的友谊颂歌,分别表达了友谊是地久天长的,友谊是朋友间的心心相印,友谊是分别后的互相勉励和支持的主题。教学时便可用板块教学,用一课时完成,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现身说法使诗意昭然,悟道明理:友谊是美好的永恒的;真正的朋友是用来互相理解安慰和勉励支持的,而不是用来索取的;把友谊刻在心上,把仇恨丢在风里;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痛苦着你的痛苦,幸福着你的幸福才是友谊的本质。

    三、“必读”相融,为我所用

    “必读”指的是必修教材与读本;“必读”相融,则是指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合必修教材与读本内容,将读本为“我”所用,以达到教学的最优化。因为苏教版教材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教材之间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这一体系中的规律,并灵活地加以运用,往往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中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只选了原文前半部分,而配套的读本中又补充了《我与地坛》的后半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如果能注意到这一点,将必修教材与读本的内容相融合,一定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学生一定能更深切地感受到截肢后的史铁生的心路历程:如何获得生命的顿悟,如何读懂了坚忍而又平凡的母受,以及内心无限的苦楚与前所未有的痛悔。

    另如必修二《林黛玉进贾府》中宝黛初会时那种似曾相识、心心相通的微妙关系,对于宝玉那“荒唐言”——“这个妹妹我曾见过”,对于黛玉那“大惊语”——“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学生可能不解。教学时可融合读本(必修一)中王蒙的《动人的石头故事》、美国裔锦声的《梦建立了两个世界》及宋淇的《林黛玉泪尽夭亡》三篇文章,让学生明白此种似曾相识源于神瑛侍者与降珠仙草的以露水润生、以泪相报的木石前盟。此种融合,学生便不难理解“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内涵,也便能深解“木石前盟”的其中味了。

    “必读”相融,立足必在文本!文本没有吃透,乃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教学思路。到头来,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出力不讨好,不足取也!赵谦翔老师说:“既没弄懂教材,又不了解学生,这样的教学是‘空对空导弹。”又说:“钻研教材的最高境界,是化为己有,即朱熹所谓‘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只有立足文本,整合才会真正为我所用。

    当然,有效地整合教材还可以是专题之间的整合、必修与必修之间的整合、必修与选修之间的整合等等。但不管何种整合方式,当以忠于原教材为首、以“有效”为要。如此,语文课堂才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守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作者简介:陈茜茜,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教师发展中心教师。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