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援疆,尤需久久为功
王献甫
2012年8月,受组织委派,我和河南省实验中学、河大附中、河师大附中各4名共13名教师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三师红星高中支教。根据安排,三个年级各开设两个河南援疆实验班,由我分管学校教学工作和援疆教师团队管理工作。2014年3月,作为第八批援疆干部中的一部分,河南省实验中学副校长杨东升与9名教师又来到红星高中援疆支教。
近3年来,在河南省对口援疆前方指挥部和十三师党委的领导、关怀下,我们援疆支教的23名教师牢记使命,和红星高中领导、师生一起扎实工作,建立了学校长效发展机制,打造了一支优秀师资队伍,树立了兵团学校良好形象。学校高考一本上线率连年上台阶,实验班2014年达到了50%。河南援疆实验班被誉为“十三师教育品牌”。
作为一名教育援疆工作者,我和援疆团队十分珍惜这宝贵的3年时光,努力多做真正为民、惠民的事,协助受援学校夯实发展基础,不求一鸣惊人,但求久久为功。
教育援疆,为什么需久久为功
第一,教育是“长期建疆”系统工程中的基础性工程,是民生之基,要与各项工作统揽统筹,发挥固本强基、为民惠民的职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兵团工作要“在事关根本、基础、长远的问题上发力”的定位,同样也是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和要求。
李克强总理强调:“把教育搞上去,是实现新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也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基础。要扎实办好义务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积极推进‘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帮助新疆各族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他们带来更多发展机遇。”这项任务是明确的,也是艰巨的。
第二,教育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不能急功近利。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我们固然应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培育自觉自律的人,培育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人。教育援疆工作者要保持清醒头脑,按教育规律办事,不能试图“毕其功于一役”,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真正履行好“立德树人”的根本职责。
第三,新疆与内地域情、学情不同,南疆和北疆学生构成差异很大,地方学校和兵团学校也有区别。同时,施受双方的沟通、认同也需要一个过程。援疆工作者一定要学习并尊重受援学校的历史文化,深入调研,吃透校情,找准单位和学校的特点和优势,理清发展思路,拿出具体的改进意见,并与受援校充分沟通,得到上下认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果援疆工作者未经充分调研就匆忙开展工作,或者将在原单位认为成熟的办法原封不动移植到受援单位,往往会因为水土不服而事与愿违。毋庸置疑,援疆工作者都是带着政治使命、一腔热血来的,想做点事、做成点事的愿望是好的。但是如果未得到受援方的认同和支持,忽视了施受双方的差别,反而会劳而无功。
教育援疆,该怎样发力
怎样理解教育援疆的“为功”呢?多培养人才是功,多培养些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和一技之长的学生也是功;多上项目、改善办学条件是功,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培养一支留得下的师资队伍也是功;锻造一个甚至几个叫得响的教育品牌是功,留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也是功;向新疆地区多投放一些高校招录计划是功,促进内地和新疆地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交往,从而增进民族团结更是功。笔者认为,要在长期援疆的事业中建功,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第一,要求真务实,坚守教育规律,这是前提。求真务实的核心是“真”与“实”。它要求我们用真心、讲真话、求真理,要求我们重实绩、办实事、求实效。具体到教育领域,在学校教育中,一切决策要以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为基准。德育工作要积极弘扬校园正能量,为教学工作做好支撑。教研工作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效途径。在援疆实践中,我们力促教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树立“以教学为中心,德育支撑教学、教研指导教学”的指导思想,建立教学、德育、教研联席工作制度,每周定期召开会议研判学情、教情,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局面。
第二,要深入交流,获得受援方支持,这是策略。人和人在一起不一定能成为团队,心和心在一起就一定会形成团队。施援方和受援方的愿望是一致的,都希望提升教学质量,希望孩子们健康成长。大家都要有“一家人”的思想,不能自说自话,要发挥合力、相互信任、相互适应。红星高中援疆实验班的教师由援疆教师和本地教师共同担任,班主任实行二元制,双方各派一名,大家默契配合,同甘共苦,这是取得成绩的关键。
第三,要甘做潜功,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这是原则。教育专家陈玉琨教授说:“要提升一所学校,首先要提升这所学校的校园精神;要提升一个教师,首先要提升他的价值追求;要提升一个学生,首先要提升其人生期望。”教育援疆工作者要甘于俯身,做好基础层面的长远性工作。
首先,推动受援学校提炼文化,让这种文化成为学校的“魂”。我们通过严格的军训,培养学生“兵”的意识。我们把学校的红色历史与兵团历史有机结合,形成文字,镌刻在石碑上,置于校园醒目的位置,积极彰显兵团文化、军垦文化,以期最终打造成有鲜明特色的红星高中文化。
其次,为教师们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好更大的平台,不仅要压担子,更要搭台子、指路子,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我们实施青蓝工程,让援疆教师和红星高中青年教师结对,并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对全师教师进行培训。与此同时,红星高中在一年里陆续派出6批共23名教师到河南3所名校跟岗培训。一批教师脱颖而出,在兵团和全国教学大赛中屡屡获奖,其中由援疆教师指导的陈玲老师夺得全国英语教学大赛一等奖。
再次,采取多项措施关心、关爱学生,用心呵护每一个孩子。我们每学期都进行大范围的家访,实施教师联系学生制度,每名教师联系几名学生,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等进行全方位关注。
最后,在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帮助学校完善制度,建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我们制定了一些适合本地的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把眼光放于长远处,把精力贯注在实干中,这是援疆教育工作者所共同追求的境界。
第四,要为民惠民、用情用智、善做善成,这是方法。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各地教育援疆工作者与受援方不断磨合,出现了不同的工作模式和援疆形式:有派出团队直接到受援地工作的,也有利用远程教育技术向受援地输入教育资源的;有半年短期支教的,也有3年期驻守援教的;有支援校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的,也有捐赠校车等保障资源的。这些不同的模式和形式都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受援地的需要。
由于地域不同,受援方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比如在民族地区、南疆地区,教育事关民族团结的大局,“双语”教学如何加强?如何让“适龄的孩子们学习在学校、生活在学校、成长在学校”?这些不单是政府加大投入就能解决的,要靠我们教育援疆工作者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拓宽思路。我们参照外省的做法,不仅就地办好援疆实验班,还充分利用内地优质教育资源,选拔优秀学生到内地跟班就读,使兵团学生近距离感受内地的教育理念,与内地优秀学生交流,提升素质,加强民族团结。
教育援疆,施受双方应走出哪些误区
习总书记指出:“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必须长期坚持,把对口援疆工作打造成加强民族团结的工程。”教育援疆作为援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长期援疆过程中显现出特殊功效,在加强民族团结方面发挥出特殊作用?笔者认为关键就在于,施援方和受援方需走出以下误区。
从施援方来看,要放弃一鸣惊人的奢望,做好循序渐进的思想准备;要摒弃当救世主的思想,做到和受援方携手共进;要避免人力物力“大奉送”,适合需要的才是最好的;要做到“帮忙不添乱,到位不越位”,力戒“过客” “看客”的角色定位。不经调研就指手画脚不可取,认准了而不去作为是失职。
从受援方来看,要放弃等、靠、要的思想,发挥主体作用,主动作为;要避免发号施令的方式,尊重、善待援疆者,共同作为;要力戒抱残守缺、故步自封,敢于、善于从薄弱点、急需处向受援方寻援;要合理使用援疆人才,援疆教师是理念传播者,不能安排过多的机械性、重复性工作,要在教科研指导、师徒结对等方面提要求、提任务。
一句话,教育援疆工作中,施受双方正如人与人相处一样,要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不推诿、不抱怨、不贪功、不恋功。这样合作才会水到渠成,事业才会不断成功。
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认为,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付出;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作为教育援疆工作者,我们要牢固树立教育民生观念,俯下身子、甩开膀子,协助受援单位夯实发展基础,为长期援疆的伟大事业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最后,我想用以下几句话表达一名援疆工作者的心声:
锦上添花重要,雪中送炭更重要。
无私奉献重要,思想引领更重要。
就地助力重要,合作共建更重要。
建功立业重要,久久为功更重要。
(责 编 莫 荻)
2012年8月,受组织委派,我和河南省实验中学、河大附中、河师大附中各4名共13名教师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三师红星高中支教。根据安排,三个年级各开设两个河南援疆实验班,由我分管学校教学工作和援疆教师团队管理工作。2014年3月,作为第八批援疆干部中的一部分,河南省实验中学副校长杨东升与9名教师又来到红星高中援疆支教。
近3年来,在河南省对口援疆前方指挥部和十三师党委的领导、关怀下,我们援疆支教的23名教师牢记使命,和红星高中领导、师生一起扎实工作,建立了学校长效发展机制,打造了一支优秀师资队伍,树立了兵团学校良好形象。学校高考一本上线率连年上台阶,实验班2014年达到了50%。河南援疆实验班被誉为“十三师教育品牌”。
作为一名教育援疆工作者,我和援疆团队十分珍惜这宝贵的3年时光,努力多做真正为民、惠民的事,协助受援学校夯实发展基础,不求一鸣惊人,但求久久为功。
教育援疆,为什么需久久为功
第一,教育是“长期建疆”系统工程中的基础性工程,是民生之基,要与各项工作统揽统筹,发挥固本强基、为民惠民的职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兵团工作要“在事关根本、基础、长远的问题上发力”的定位,同样也是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和要求。
李克强总理强调:“把教育搞上去,是实现新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也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基础。要扎实办好义务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积极推进‘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帮助新疆各族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他们带来更多发展机遇。”这项任务是明确的,也是艰巨的。
第二,教育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不能急功近利。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我们固然应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培育自觉自律的人,培育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人。教育援疆工作者要保持清醒头脑,按教育规律办事,不能试图“毕其功于一役”,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真正履行好“立德树人”的根本职责。
第三,新疆与内地域情、学情不同,南疆和北疆学生构成差异很大,地方学校和兵团学校也有区别。同时,施受双方的沟通、认同也需要一个过程。援疆工作者一定要学习并尊重受援学校的历史文化,深入调研,吃透校情,找准单位和学校的特点和优势,理清发展思路,拿出具体的改进意见,并与受援校充分沟通,得到上下认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果援疆工作者未经充分调研就匆忙开展工作,或者将在原单位认为成熟的办法原封不动移植到受援单位,往往会因为水土不服而事与愿违。毋庸置疑,援疆工作者都是带着政治使命、一腔热血来的,想做点事、做成点事的愿望是好的。但是如果未得到受援方的认同和支持,忽视了施受双方的差别,反而会劳而无功。
教育援疆,该怎样发力
怎样理解教育援疆的“为功”呢?多培养人才是功,多培养些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和一技之长的学生也是功;多上项目、改善办学条件是功,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培养一支留得下的师资队伍也是功;锻造一个甚至几个叫得响的教育品牌是功,留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也是功;向新疆地区多投放一些高校招录计划是功,促进内地和新疆地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交往,从而增进民族团结更是功。笔者认为,要在长期援疆的事业中建功,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第一,要求真务实,坚守教育规律,这是前提。求真务实的核心是“真”与“实”。它要求我们用真心、讲真话、求真理,要求我们重实绩、办实事、求实效。具体到教育领域,在学校教育中,一切决策要以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为基准。德育工作要积极弘扬校园正能量,为教学工作做好支撑。教研工作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效途径。在援疆实践中,我们力促教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树立“以教学为中心,德育支撑教学、教研指导教学”的指导思想,建立教学、德育、教研联席工作制度,每周定期召开会议研判学情、教情,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局面。
第二,要深入交流,获得受援方支持,这是策略。人和人在一起不一定能成为团队,心和心在一起就一定会形成团队。施援方和受援方的愿望是一致的,都希望提升教学质量,希望孩子们健康成长。大家都要有“一家人”的思想,不能自说自话,要发挥合力、相互信任、相互适应。红星高中援疆实验班的教师由援疆教师和本地教师共同担任,班主任实行二元制,双方各派一名,大家默契配合,同甘共苦,这是取得成绩的关键。
第三,要甘做潜功,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这是原则。教育专家陈玉琨教授说:“要提升一所学校,首先要提升这所学校的校园精神;要提升一个教师,首先要提升他的价值追求;要提升一个学生,首先要提升其人生期望。”教育援疆工作者要甘于俯身,做好基础层面的长远性工作。
首先,推动受援学校提炼文化,让这种文化成为学校的“魂”。我们通过严格的军训,培养学生“兵”的意识。我们把学校的红色历史与兵团历史有机结合,形成文字,镌刻在石碑上,置于校园醒目的位置,积极彰显兵团文化、军垦文化,以期最终打造成有鲜明特色的红星高中文化。
其次,为教师们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好更大的平台,不仅要压担子,更要搭台子、指路子,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我们实施青蓝工程,让援疆教师和红星高中青年教师结对,并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对全师教师进行培训。与此同时,红星高中在一年里陆续派出6批共23名教师到河南3所名校跟岗培训。一批教师脱颖而出,在兵团和全国教学大赛中屡屡获奖,其中由援疆教师指导的陈玲老师夺得全国英语教学大赛一等奖。
再次,采取多项措施关心、关爱学生,用心呵护每一个孩子。我们每学期都进行大范围的家访,实施教师联系学生制度,每名教师联系几名学生,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等进行全方位关注。
最后,在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帮助学校完善制度,建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我们制定了一些适合本地的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把眼光放于长远处,把精力贯注在实干中,这是援疆教育工作者所共同追求的境界。
第四,要为民惠民、用情用智、善做善成,这是方法。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各地教育援疆工作者与受援方不断磨合,出现了不同的工作模式和援疆形式:有派出团队直接到受援地工作的,也有利用远程教育技术向受援地输入教育资源的;有半年短期支教的,也有3年期驻守援教的;有支援校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的,也有捐赠校车等保障资源的。这些不同的模式和形式都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受援地的需要。
由于地域不同,受援方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比如在民族地区、南疆地区,教育事关民族团结的大局,“双语”教学如何加强?如何让“适龄的孩子们学习在学校、生活在学校、成长在学校”?这些不单是政府加大投入就能解决的,要靠我们教育援疆工作者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拓宽思路。我们参照外省的做法,不仅就地办好援疆实验班,还充分利用内地优质教育资源,选拔优秀学生到内地跟班就读,使兵团学生近距离感受内地的教育理念,与内地优秀学生交流,提升素质,加强民族团结。
教育援疆,施受双方应走出哪些误区
习总书记指出:“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必须长期坚持,把对口援疆工作打造成加强民族团结的工程。”教育援疆作为援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长期援疆过程中显现出特殊功效,在加强民族团结方面发挥出特殊作用?笔者认为关键就在于,施援方和受援方需走出以下误区。
从施援方来看,要放弃一鸣惊人的奢望,做好循序渐进的思想准备;要摒弃当救世主的思想,做到和受援方携手共进;要避免人力物力“大奉送”,适合需要的才是最好的;要做到“帮忙不添乱,到位不越位”,力戒“过客” “看客”的角色定位。不经调研就指手画脚不可取,认准了而不去作为是失职。
从受援方来看,要放弃等、靠、要的思想,发挥主体作用,主动作为;要避免发号施令的方式,尊重、善待援疆者,共同作为;要力戒抱残守缺、故步自封,敢于、善于从薄弱点、急需处向受援方寻援;要合理使用援疆人才,援疆教师是理念传播者,不能安排过多的机械性、重复性工作,要在教科研指导、师徒结对等方面提要求、提任务。
一句话,教育援疆工作中,施受双方正如人与人相处一样,要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不推诿、不抱怨、不贪功、不恋功。这样合作才会水到渠成,事业才会不断成功。
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认为,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付出;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作为教育援疆工作者,我们要牢固树立教育民生观念,俯下身子、甩开膀子,协助受援单位夯实发展基础,为长期援疆的伟大事业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最后,我想用以下几句话表达一名援疆工作者的心声:
锦上添花重要,雪中送炭更重要。
无私奉献重要,思想引领更重要。
就地助力重要,合作共建更重要。
建功立业重要,久久为功更重要。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