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建设①
梁廷中,闫秀萍
[摘 要] 就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建设做了三方面的探讨:建立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课程体系;以生产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建设与管理;推行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
[关 键 词] 教学过程;生产过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7-0007-0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而“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前提,也是关键,课程和教学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方向、素质与能力,有什么课程与教学,就有什么人才,因此,具有基础性地位的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把课程建设与开发、推行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教学模式当作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研究,抓细落实。
一、建立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课程体系
服务发展的宗旨和促进就业的导向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具备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职业能力,据此,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职业方向模块。
公共基础模块由德育、文化知识、人文素养组成。以“服务于核心模块”为宗旨,打破课程本身的系统,实用、够用;语文以应用文、阅读为主,数学掌握与专业知识相应的知识,英语以听说应用为主,体育学会运动健康观念和基本运动技能,计算机通过国家技能鉴定(根据学生实际分类确定等级),学会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与调节方式,学会职业生涯规划。
专业技能模块由专业理论、技能模块、生产项目组成。技能模块、生产项目是核心技能,包含通用能力与专用能力,将核心课程的知识分散在核心技能的训练过程之中,做中学,边做边学。每一门课程的重点围绕着核心技能的需要展开,不强调课程的系统性,突出课程的模块化、任务化和技能化。
职业方向模块由职业标准、顶岗实习、企业文化组成。这一模块是测评“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是否真正落地的关键一环,要形成校本技能鉴定,并能选取2~3项通过国家技能等级鉴定;通过顶岗实习,与企业无缝对接,实现准企业员工的转换,体验岗位技能、企业管理、团队合作等职业素养和企业文化。
二、以生产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建设与管理
课程建设的原则。课程建设遵循“两主、两化、两融合”原则:课程内容以职业活动课程为主体,课程目标以培育职业能力为主线;课程结构模块化,课堂教学理实一体化;文化知识与专业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标准相融合。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以生产过程为导向,对原有教材进行科学的“增、删、调”,淡化知识的系统性,坚持实用、够用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遴选,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整合为3~5个模块,每个模块下面再分若干项目任务,实行模块化项目任务教学,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删除陈旧的技术、工艺、标准,做好课程开发工作,不断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求。
深入进行课程研究。在课程目标和内容上,根据办学定位和岗位需求、职业标准,遴选教学内容,适应岗位需求;在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用方面,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构建生产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完善以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实训实习、学生评价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资源库。
三、推行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
制定清晰的任务导向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挥棒,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要围绕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进行,作为教育教学中心环节的教学就必然始终要瞄准职业标准与生产过程,并以此来开展教学活动,包括教学场景设置、教学工具准备、教学环节设计、师生互动方式、仿真训练、规范操作过程、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价,突出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与就业职业技能的训练。
推行场景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生产过程导向教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桥梁,职业教育因其自身人才培养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的独特性,就是遵循“生产过程教学化、课堂教学理实一体化”原则,通过场景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学中做,做中学,知行合一。
改变學生考核评价的内容与方式。考核内容以学习过程与核心技能考核为主,以知识考核为辅,将知识考核融入学习过程和核心技能考核之中;考核的主体多元化,由实习指导教师、企业师傅、实习小组、学生等多元主体参与,做出客观、中肯的评价。
当前的课程已经无法完全适应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学生就业的需求,改革势在必行。同时,课程建设又是一个复杂的工程,牵涉面很广,诸如,全体师生要有先进的职教理念,教师和学生要认同新的课程,教师要经过大量的学习和训练,逐步适应新课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有收获感;还要正视学校的教学设施,创新校企结合的内容等。因此,需要充分研究各个环节,分步实施,直至达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