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高校财经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①
刘佳,李庆华
[摘 要] 在“双创”背景下,高校现有的财经类专业教学不能满足学生自由的学习和思考模式。因此,高校财经类专业教学改革亟待完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
[关 键 词] 创新创业;高校财经类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7-0028-01
目前,高校财经类专业有财政、金融、会计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主要从事公务员以及与财务、财政、银行、保险等相关的工作。很多学生在就业观念上还是倾向于考取公务员,因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不但使学生的信心受到打击,同时也会影响家庭的稳定。学生的就业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的稳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鼓励大学生运用其自身的优势来进行创新创业,为我国就业问题的解决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大多数高校也建立起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教育发展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财经类专业的课程相互联系起来,通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此来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一、高校财经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以西藏大学财经专业为例,该学院在2011年开始招收会计专业本科生,2012年开设財政专业,目前财政专业已开设硕士点,第一届硕士研究生也面临毕业,2014年开设金融学专业。从专业角度来看,财经专业目前发展较为迅速,随着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就业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
(一)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财经类专业人才
高校财经类专业在进行专业设施、制订培养目标以及在开展教学活动中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中,不仅能够培养适合本地需要的服务地方的专业人才,也可以在教学中逐渐体现出自身的专业办学特色,显出自身的教学优势。
(二)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对高校的财经类专业来说,能够结合本地的经济发展特色,以创新创业模式来对教学进行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所在。目前,很多高校在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是这些教育跟自身专业脱节,只是单纯地作为就业教育课程来开展。只有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相结合进行教学改革,才是真正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三)提高高校财经类专业的专业教学水平
创新创业教育在以专业教学为基础融入正常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利于财经类专业深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科研特色,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实现科研和教学的互动。
二、高校财经类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一)确立高校财经类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个专业人才培养的最基本的方针,根据经济发展、学校专业特色以及定位等制定的,是各个专业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标准。对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增强,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潜在能力。
(二)转变高校学生的就业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存在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公务员是“铁饭碗”,在就业时首先考虑公务员,其次是国企央企,对一般的企业不考虑。因此很多学生在校期间,把考取公务员当作最重要的事情,反而把专业课程的学习放在后面,认为专业课考试通过就可以了。虽然近几年对公务员的考试进行了改革,但是目前来看,收效不是太大。因此,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开展丰富的模拟实践,熟悉企业的管理运营,锻炼学生的就业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建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和校外活动,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深入企业,深化校内所学知识。
(三)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是提高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合到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有专业知识精通、学术能力较强以及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这些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财经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与知识,使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二是完善课程体系。目前传统的财经类专业的教材已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因此在教材编制以及选择上,要适应当地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三是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对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考核,不仅仅停留在试卷的考核上,更要以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周泽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财经类专业为例[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
[2]戴贵芬.创建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以集美大学财经学院为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