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立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德育教育是教育的根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教书”还必须育人。本文以课文为例,论述了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贯穿德育教育。

    【关键词】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 教书育人 中学教材

    中华民族是一个尚德的民族。德高望重、德高为师、有德者得天下,无不说明中华民族古往今来都把有德者置于极高的地位。反之,对无德者则斥为小人、伪君子、缺德。阳新一中提出的“三立”教育理论,将“立德”置于首位,正是基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无疑是抓住了教育的灵魂,抓住了“教书育人”的关键。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德育教育的鲜活实例,本文试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谈谈对学生的“立德”教育,并尝试把“立德”教育与语文日常教学联系起来,以此构建“立德”教育的新模式。

    文章即以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1—6单元的顺序为序,勾画“立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诗是语言之花,情感之花。在鉴赏中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诗人美好的人格情操,将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在《长沙》中毛泽东通过描绘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展示了作者的凌云壮志。下阕通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正是青年学生感受和学习的重点,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德正是和平时代青年学生所缺乏的。同时也可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更迭和新中国的建立,体会有德者得天下的道理。

    闻一多从海外回到魂牵梦绕的祖国,满目所及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作者通过对这幅图景的描绘,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民不聊生、山河破碎,抒发自己悲痛、失望、愤懑的思想情绪。恨与失望同样表现的是对祖国和人民的厚爱,在民族危急的关头,这种情感越发感人《赞美》通过用象征语言描写一个普通农夫,抒发了作者在赞美和哀痛中埋藏着对苦难中的祖国和人民深深的爱。诗人对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对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存力的礼赞,更能激起青年学生对民族优秀品德的思考,这种深层次的挖掘思考,胜过长篇大论的说教。

    第二单元是现当代抒情散文,散文的丰富内涵都打上了作者个性、人格的印记。《荷塘月色》作者运用朴素典雅又充满诗意的语言,借助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了月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抒发了淡淡的哀愁和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喜悦,这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朱自清先生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既追求人格独立,又不完全超然于现实,这种情感体现出正直的知识分子既洁身自好,又找不到出路的矛盾。青年学生只有融入时代洪流,为国家、民族分忧,才能找到最好出路。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愿领美国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无疑是青年学生学习的楷模。

    《我的空中楼阁》则通过赞美大自然的美好和山居的可爱,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和独立人格的向往。《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在大难之后对生命的感悟,感悟母亲的苦难与伟大,让人更深刻体会到什么是母爱,作为人子又应该如何去体味与报答。追求独立人格、感受母爱无疑也是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道德规范的好教材。

    第三单元选取的四篇演讲词,都是演讲词中的典范。或沉痛、或激昂,或语重心长、或思想深邃。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对马克思为无产阶级事业所做出的伟大贡献进行了总结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和热烈的赞颂。“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马克思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忘我的牺牲精神是全世界共产党人的楷模,更是青年学生学习的榜样。没有这种大公无私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马克思就不可能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领路人。《我有一个梦想》揭示了美国黑人现状,指出美国政府违背了民族平等的诺言,号召大家团结起来,继续斗争,将美国建设成一个各民族自由平等的国家。马丁路德·金生命不息、为民请命不止的崇高献身精神,值得青年学子深刻领会。同时引导学生领悟自由、平等、民主是人生追求的一个永恒主题,树立为崇高事业斗争的理想。学习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大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引导学生学习北大钻研、求实、创新、向上的优良学风,确立为中华腾飞而努力读书的抱负,承担历史重任,创造无愧于时代、人民的业绩。学习史怀哲《我的呼吁》,领悟他众生平等、敬畏生命、崇尚和平的崇高思想,做一个胸怀天下、善待万物的人。

    第四单元所选四篇文章均属序言。序言是研究作家作品的重要资料。读《〈呐喊〉自序》,可以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思想变化过程和他弃医从文的经过,从而理解他对黑暗世界所做的反抗式“呐喊”,理解鲁迅忧国忧民的情感。教育学生学习鲁迅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和严于解剖自己的品质。读《〈宽容〉序言》,我们可以了解作者强调思想自由,提倡宽容精神的信仰。《〈名人传〉序》介绍了《名人传》创作的目的和传记人物的选择标准,以及将贝多芬的传记放在首篇的原因。作者指出,真正的“名人”是具有仁慈的胸怀、坚毅的品格,为人类做出贡献,为人类增添勇气,为人类指明方向的人。这些鲜活的素材,深刻的见解,是开启学生思想的金钥匙。

    第五单元所选四篇文章均为先秦历史散文,分别出自《左传》、《国语》和《战国策》,表现各诸侯国之间复杂的矛盾斗争,纵横捭阖的论辩,充满智慧的谏议。《烛之武退秦师》表现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计个人安危得失,不避险阻,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可以培养学生为国献身的情感。《勾践灭吴》记叙了在吴越大战中失败的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后忍辱负重,富国强兵,终于报仇雪耻,灭掉吴国的故事。在逆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精神正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磨难教育的好素材。《邹忌讽齐王纳谏》可启发学生学会透过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认识事物本质、感知人生哲理。

    第六单元选取四篇文章分别出自《论语》、《孟子》、《荀子》和《庄子》,代表了先秦诸子散文不同阶段的特点。《侍坐》反映了儒家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孔子的“仁政”、“为政以德”,反对攻伐,以及他关于大同社会的美好构想无疑也是熏陶学生,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好素材。《劝学》则通过论述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勉励人们努力学习。尤其是对学习意志品质的论述,对学生具有启发作用。《秋水》以河神见海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道理深邃,凸现品质修养之深刻。

    关于德的修养,是全方位的。大至国家、民族的爱,献身精神,小至集体的荣誉,再到个人品行的修养。这种人文素养的培植,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空发议论可瞬间促成。它需要在一定文化氛围中来漫漫渗透、培植,融入肌肤,渗进血液,方能形成素质,转化为长久的品质。语文教学秉承着中华文明之优秀传统,历史上的优秀人物以他们独到的魅力活跃在字里行间,发掘他们身上优秀的“德”行,定能成为学生模仿、学习的对象。若此,则可为“三立”教育与语文教育架设沟通的桥梁,让“三立”教育不流于口号,而是内化为学生的人格素养。

    ★个人简介:罗长青,湖北省阳新县一中高级教师,高三年级长。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