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
【摘要】在新课堂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凸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生命,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美化心灵,养成良好品质,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培养美感和审美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学生求知欲,真正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
【关键词】课程改革 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 审美 创新
人文精神起源于16、17世纪西方人文主义思潮,它是一种以人性、人格、人道为本位的知识意向。在语文课堂上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这个本就是生命。关注生命、尊重个体特征、重视情感的熏陶、激发审美情趣、培养创新意识,这是现代教学实践的主导思想,也是现代课堂的迫切要求,笔者试图从这几个方面来谈谈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凸现学生主体意识
语文课堂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感受时代、了解社会的地方,所以语文教师始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凸现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地优化课堂环境,协调师生、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美国心理学家罗查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必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增强师生间教与学的互动性,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气氛才能活泼,才能生动有趣。学生接受你接近你了,呼唤学生的主体精神,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激发学生的创作天赋,发挥学生的创作本能,才能在课堂上得到落实,也才能实现人文精神。
二、重视情感熏陶感染,形成美好心灵品质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师不光要富有感情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有效的情感文本体验,还要让学生变为文本中情感抒发的角色,进入本文的感情世界,关照社会、体验人生、感悟生命、完善自我。但由于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语文教学中往往忽略了情感在人精神世界中的地位及其在人精神发育成熟过程中的作用,用过多的条分缕析的说教取代了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缀文者,动情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就说明学生有了情感体验,才能准确体悟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在反思自我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净化心灵,形成美好的心灵品质。如课文《我与地坛》、《报任安书》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说,“语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学科”。
三、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语文课堂应注重学生情感发展的同时,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感,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这也是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理论认为:“教材是生活的教科书,它不仅揭示生活的本来面目,也说明生活并给人的情感和思想以方向。”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如《荷塘月色》、《阿Q正传》、《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类文质兼美的文章,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通过诵读、研读、联想来达到学生与作者心灵的沟通,把学生带入更广阔的审美空间,寻找美的真谛,获取人生启迪,形成高雅情趣,丰富情感、完美人格、美化心灵,培养感恩之心,升华人道主义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具有深刻感觉力的丰富的全面的人。这是语文教学的理想目的,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归宿。
四、学习教改新理念,渗透创新教育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顽强意志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使学生具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充分认识新课堂应是学生生活的场所,体验生活的载体,语文即生活的理念。要大胆地走出课文,走出课堂,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加深他们对问题的了解和认识,在探讨中挖掘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放射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展示自我,这样,学生的个性人格也得到张扬,久而久之,创新思想的能力就提高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文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关注的问题。以上只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和思考,可能还不够全面和细致,还需要一线的语文教师继续研究和探索,把人文精神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并注重从各个不同的层面灌输人文精神,为时代培养需要的人才。
★作者简介:李向文,甘肃省西和县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