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供给侧改革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策略选择①
韩玉芳,顾坚男,谢海军,李阅民
[摘 要] 校本文化建设是民办高校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校本文化的价值追求引导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创新育人观支撑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需求、创新服务提升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气质。校本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策略:高度认识校本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凝练弘扬校本文化核心价值观,提升民办高校文化软实力;积极融合地方特色文化,弘扬地方文化的当代价值;大力倡导新型的城市精神,促进地方的文明进步。
[关 键 词] 民办高校;供给侧改革;地方经济社会;校本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7-0006-03
自2015年11月中央层面针对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维方式就被扩展到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诸多领域,极大地激发了各领域微观主体的活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1]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坚定决心和历史担当。与经济改革相似,民办高校同样存在需求侧改革和供给侧改革两大任务,其校本文化作为自身的宝贵财富和独特品格,是其办学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供给侧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民办高校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注重校本文化建设,提升校本文化软实力,增强大学文化的内生和外延能力,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对“校本文化”概念的认识和厘清
溯本追源,校本文化最早来源于“学校文化”这个概念。“学校文化”是1932年美国学者华勒在《教育社会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后来美国研究者 Simkerden、Blucewil 和 Micoden 等人,采用結构—功能主义的观点,以实证主义方法论为基础,对“学校文化”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文化具有社会调控和社会化功能的结论,认为学校独特的对象、规范、传统、价值等是构成“学校文化”的元素。1975年后,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论专家Jackson通过对学校文化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了“校本课程”这个概念。后来又有美国学者通过对美国大学文化元素的分析,得出结论:大学文化是学校的物质环境、标准、传统、价值观、办学实践、信仰、历史使命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有机体,这个有机体要引导学生个体或群体的思想和行为的形成,并为学生了解校园活动和行为模式提供参考。
“校本文化”这一概念在我国学界目前多采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2000年提出的观点,即“校本”一词包括三方面涵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有学者分析认为:“这个‘本字有四层含义,那就是学校文化的‘本源‘本性‘本色和‘本真,要从这四个层面来不断追问和理解校本文化的内涵”。[2]按照郑金洲的观点,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校本文化进行了林林总总的阐释,但都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校本文化是源于本校;二是校本文化是系于本校;三是校本文化是用于本校。总结梳理学者观点,“校本文化”的概念可以界定为:一所学校在其办学过程中形成或构建的,符合教育发展和学校办学规律,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目标追求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综上可见,“校本文化”的特点是带有本校的鲜明印迹,具有自身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底蕴。对任何一所高校而言,“校本文化”都是校园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与高校所处地域的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高校校本文化植根于地方社会文化,深受地方社会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高校辨识度较高的“校本文化”又是地方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影响力、辐射力,起着推动和引领作用。
二、民办高校校本文化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地方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不单是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更高层次上是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经济决定着区域的发展速度,文化决定着区域的文明程度。而区域文化繁荣发展的源泉在很大程度上是当地的高校文化资源。校本文化作为民办高校供给侧的重要要素之一,虽然还存在发展历史短、文化积淀浅、精神底蕴薄弱等制约因素,但民办高校立足地方和服务地方的宗旨使得其校本文化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带动、推动甚至引领作用。
(一)校本文化的价值追求引导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十九大”报告用了不到1800字对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做出了宏观的战略指导,这些简约但不简单的表述深刻指出了“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的道理。同时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这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在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思想文化领域的复杂性、特殊性,思想文化所内含的传统与现代、积极与消极、先进与落后、精华与糟粕、娱乐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特点,决定了文化建设必须解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以便实现文化建设的真正大发展大繁荣。”[3]可见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斗争。而任何一所高校校本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都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都是对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的宣扬和坚守,都是正能量的、积极的、励志的。民办高校在内涵转型过程中,更注重自身正确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和凝练,以提高自身的供给质量从而增强持久竞争力。这些核心价值追求都有力地引导了地方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向,提高了地方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从而提高了本地区经济社会的文明程度。
(二)校本文化的创新育人观支撑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需求
对任何高校而言,其校本文化的根本使命都理应是用新思想引导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用新人才和新知识成果服务于社会。面对地方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加快的现状,倒逼地方应用型高校全面对接行业、产业岗位技术技能标准的新变化和新要求。而地方政府、企业均以供给人才对行业产业的吻合度、满足度和忠诚度为标准来检验应用型高校(包括所有民办高校)供给人才质量的高低。我国民办高校经过40年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曲折发展,现在基本进入内涵质量型发展阶段,学校的人才培养有了明确而科学的定位,即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例如,课题组定点观察学校——青岛滨海学院(下文提到的均是此校),是地处青岛地区的民办高校,其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供给侧改革进程中,转变传统思想观念,着力培养“明德、践行、善事、创新之现代公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将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对接专业方向与行业需求,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了供给人才的质量评价体系,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度,满足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三)校本文化的创新服务提升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气质
地方经济社会的竞争力,更多的是其内在的“软实力”,即地方形象与地方精神、地方内涵与地方气质,这是地方民众归属感、自豪感的内在因素,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名片和灵魂,更是高端人才集聚的磁石场。高校作为地方社会的文化源和引领地,是地方社会最重要的文化名片,它的内涵既源自、熔铸、植根于自身的文化积淀,也源自、熔铸、植根于地方社会文化的发展,它不仅要服务于本学校的建设发展,也要服务于地方社会文化的建设发展。民办高校自建校始就形成了勇于探索、大胆质疑、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地方文化的鲜明特征。民办高校注重文化的创新和实践文化的运作和养成,使之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例如,地处青岛地区的民办高校青岛滨海学院、青岛黄海学院通过建设开放校园文化设施、构建特色的校园文化形式、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打造特色多样的团队文化、组织多种形式的诸如娱乐、影视、旅游、戏剧、书画、音乐、舞蹈等走向社会的实践活动,这些做法贴近现实、服务社会,提升了地方经济社会的文化软环境和形象内涵,从多方面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氛围,推动、引领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民办高校校本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问题及策略建议
民办高校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供给侧,目前在学科专业结构、素质结构、质量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校本文化作为供给侧的重要要素,同样存在供给意识淡薄、供给能力不强、供给环境单一、供给质量偏低等多种问题,致使其服务地方经济的影响力不大。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大浪淘沙的考验,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这必然要求民办高校要根植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土壤,汲取校本文化的营养,注重凝练自身积淀的独特的文化“基因”,塑造特有的“文化名片”和文化品牌,彰显出自身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成长为枝繁叶茂的特色文化之树,从而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
课题组在民办高校校本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提出以下策略建议,以期为当前民办高校甚至公办高校关于校本文化建设提供可操作性的方法和参照,同时也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研究者关注和重视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民办高校校本文化建设问题,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依归,促进地方的文明进步。
(一)高度认识校本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4]可见,加强和提升大学文化建设,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底蕴是至关重要的,因為大学文化是一所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是大学的本质特征。综观世界各国的一流大学,无不具有鲜明的校本文化特质。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四十三条提出“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这些简约而不简单的条文为民办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奠定了基调。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40年的发展,经历了复兴起步、规模壮大的外延式发展,进入了内涵个性发展的第三阶段,目前茁壮成长的都是具有一定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院校,在内涵发展阶段要充分认识到校本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在一定程度上看,办民办大学也是办文化,大学文化是民办大学在今后高校范围内立足和参与竞争的核心实力,没有文化底蕴和文化影响力的民办大学,很难成为高水平的民办大学,甚至会被淘汰。对民办高校来说,在校本文化建设方面应重视几个方面:第一,理念引导,这是构筑校本文化的灵魂和统领地位;第二,领导重视,需要民办高校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和身体力行;第三,科学设计,积极搭建校本文化的系统架构;第四,全员参与,正确诠释大学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本质规定,为全体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诉求;第五,基础建设,夯实校本文化的物质基础,创立富有校本文化气息的校所环境,发挥校本文化育人怡德功能;第六,制度规范,强化校本文化的机制保障;第七,环境营造,浸染大学校本文化的丰厚滋养等。
(二)凝练弘扬校本文化核心价值观,提升民办高校文化软实力
核心价值观简单来说就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引领全国人民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对高校而言,也必须提出自身的核心价值观。高校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校本文化。学校核心价值观与校本文化互为表里,构成大学文化的核心。学校核心价值观是校本文化的内核和底蕴,在校本文化的建设中起着引领和主导作用,校本文化则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一种表现形态,是大学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学校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反映着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我国民办高校大多办学历史较短,部分是从专科院校升格或者是其他类型院校转型而来,文化积淀不够厚重。在高校激烈的竞争中,民办高校必须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把文化的要素和规范融入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之中,以文化人,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提升文化软实力。例如,青岛滨海学院作为全国第一批本科高校,从建校之日起就不断凝练自己的特色,形成了体现着滨海学院价值观念、发展理念和道德信念等的校本文化。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从办学宗旨、培养目标、滨海精神、滨海作风、育人理念、做事准则、做事标准七个方面对学校核心价值观做了本质规定,成为全校师生团结进取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整个学校文化形态的精神凝聚,对校本文化的各个层次起着统领和引导作用。
(三)积极融合地方特色文化,弘扬地方文化的当代价值
加强高校校本文化建设是民办大学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民办高校软实力的重要路径。目前,不少民办高校对自身校本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对校本文化建设融合地方特色文化建设更是知之甚少。在课题的调研中,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涉及两个问题:第一,您在教授专业知识时会结合本省、本市或者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吗?第二,贵校是否组织开展针对山东省省情、区域区情、省优秀传统文化、区域文化的公共课?问卷统计结果几乎都是“很少”。结合其他问卷问题,得出以下结论:民办高校在教育内容上,重视专业性,忽视通识性;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批判精神和创新创造;重视科学教育,忽视人文素养的培育。可见,民办高校的发展急功近利性还较为明显,忽视学生成长所必须具备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工匠精神。这种重技能轻立德、重技术轻人文等现象,反映出民办高校校本文化建设的弱化,对社会的创新思想和文化精神供给有限,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力偏弱。
从目前看,民办高校校本文化建设应重视同地方文化的融合,积极发掘和弘扬地方文化的内在精髓和现代价值,决不能狭隘地局限于挖掘和拓展自身发展历程中的文化积淀,要充分认识到融合地方特色文化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借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近水楼台”等优势,紧密融合地方特色文化,从地方文化中吸取有益的养分,融合地方文化特质、文化载体和文化市场,促进民办高校校本文化的传承创新,进而发挥自身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文化传承、创新和引领作用。例如,青岛滨海学院艺术传媒学院的民俗文化研究团队,长期对地方文化进行系统整理、理性挖掘、深刻解读和传承弘扬,而且在学生中开设了相关理论、实践课程,多次深入地方田野展开调查,使地方文化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同时也为自身的科学研究寻找到了新的生长点和突破口,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牌,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四)大力倡导新型的城市精神,促进地方的文明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带有鲜明特色的区域经济迅速崛起,很快成为衡量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杆和支撑点。随着经济的强势发展,势必带动了文化的发展,而文化的发展也成为城市文明程度和“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为此,各区域大打“文化”牌,纷纷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文化大市”“文化立市”“文化兴市”“文化强市”等战略目标。可见,各区域试图以文化来振兴城市经济,改善城市形象,扩大城市影响,推动城市各个方面的发展。伴随着文化兴国的热潮,党中央、国务院也大力倡导和推进新型城市化,于是各地都提出了城市精神,比如北京提出的城市精神是“爱国、创新、包容、厚德”,济南提出的城市精神是“诚信、创新、和谐”,青岛的城市精神是“诚信、博大、和谐、卓越”。无论是文化兴国的提出还是城市精神的提出,都为民办高校从供给侧增强文化服务功能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应该说人的现代化滞后于物的现代化了。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民办高校作为地方的文化基地,有义务支撑、驱动、引领地方文化的发展,为所在地区提供新型的城市精神、正确的价值导向和丰富的文化要素。积极倡导和传播现代工业文明所要求的人与自然和谐、产业与城市和谐的价值观;积极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及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促进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发挥应用型大学对地方文化的滋养和社会进步的引领作用。第一,宣传弘扬城市精神,建立教师、学生宣讲团,深入基层宣讲城市精神;第二,建设开放型校园,如青岛滨海学院向市民开放了游泳馆、世界标本艺术博物馆、体育馆、附属医院、附属幼儿园、星级饭店、母婴护理实训中心等文化设施,为构建学习型城市作贡献;第三,开设各类对外开放的培訓班,宣讲先进文化、先进知识、先进理念等,提升市民素养;第四,发挥民办高校科研成果的辐射作用,以多种方式参与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10-18.
[2]孙稼麟.追问校本文化之“本”[J].上海教育,2004(13).
[3]华章琳,蔡萍.文化强市视野下青岛高校区域文化的引领与发展[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2(1).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