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让数学学习走向高效
张辉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以及分析探究,使学生能够就此展开更深层面的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开展任务驱动教学能够让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向高效。基于此背景,本文从促进知识理解、推进自主思考、引导数学探究、引发数学创新等方面对借助于任务驱动让数学学习更高效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任务驱动;高效教学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非常突出的逻辑性以及思维性特点,而任务型教学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显著的正向刺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强化学生对于新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思考过程中,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还有助于减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压力。对于任务型教学而言,首先要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以及分析探究,使学生能够就此展开更深层面的学习,深入触及知识本质,充分利用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不断提升学习效能,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知识,提升学力。
一、借助于任务驱动,促进知识理解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仍有欠缜密,不管是理解能力还是理解水平都普遍较低,所以对于很多数学知识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所谓任务型教学,就是教师通过任务设置这一主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具体的教学过程,既能够明确课堂教学重点以及需要掌握的知识,还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强化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保持更深刻、更完整的记忆。
例如,在教学《四则运算》时,可以就“加、减法的意义”组织任务型教学,先给出相对应的任务——究竟何时应该用加法(减法),并给出教材中所对应的实例。这样学生们针对加减法就会形成更具象的概念,能够在开始学习新知之前,明晰所需要学习的内容。而借助于实例能够帮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加减法的算理,了解各部分之间的命名和关系。最后,可以将课后习题以任务的形式交由学生自主完成,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而对于“乘、除法的意义”这一内容的学习,可以先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由学生自主展开预习,并在开始教学之前组织学生分享交流自己的理解。借助于身边的实例实现灵活运用,然后再辅以教师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乘除法形成更深层面的理解。
以上案例中,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进行了高效的数学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刻理解,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于任务驱动,推进自主思考
任务型教学需要设计一些具有引导性的问题,或者结合学习任务,进而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思考以及分析。这既有助于减少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也有助于提升课堂学习的参与度,提升学习的主动性;而学生们也能够在自主思考以及分析的过程中了解如何思考、如何掌握学习思考的方向,锻炼思考的能力。除此之外,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数学这门学科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根基。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可以先将“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交由学生,促使学生展开自主思考:在怎样的环境中需要运用分数、整数和分数如何区分等。或者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所在的班级,并以此作为一个整体引导学生关注单位“1”等相关概念。而在教学“分数与除法”时,可以先展示具体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目标。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这一教学任务的驱动下展开自主思考,深入探究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立足数学的视角观察问题,立足数学思维分析问题。
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于任务驱动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并且引导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向思维的更深层面迈进。
三、借助于任务驱动,引导数学探究
美国教育学家梅里尔特别强调“任务水准”这一概念,他认为,作为学习者应当主动介入、主动承担这一任务,而并非作为任务的操作者或者活动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生学习。由此可见,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任务块,呈现出其层次性以及结构性,进而驱动学生展开主动的数学探究,使学生能够沿着不断增加的高度拾级而上。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因为其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既繁多又零散,如果沿既定的步骤展开教学,并不利于知识统整,所以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了优化,将其设计成能够串联起不同知识点的结构任务块,促使学生展开自主的数学探究。紧扣主题展开反复考量以及深度追问:(1)如果所有的半径以及直径都相等,是否有必要说明是在同圆或者等圆中呢?(2)如果不在同一个圆中,比较半径和直径是否有意义?(3)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这些内容是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概括?在沿着圆的特征展开自我辨析的过程中,本课的重难点逐渐明晰,于是我将其融入三个较大的任务块中,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数学探究,深化学生的数学感悟,提升其数学体验。任务1:首先给定一张地图,明确小张和小李家和学校的距离都是1千米,如果以星号代表学校的位置,你认为小张和小李的家有可能在哪里?任务2:他们两家的位置最远距离是多少,最近距离是多少?其间存在多少种可能?任务3:为什么使用圆规可以画圆?如果在操场中画圆,是否同样可以借助于圆规?你认为应该怎样画?这三个任务,表面上看非常简单,但是三者之间彼此串联,形成了一个由任务块组成的集群。这些任务块,能够帮助学生深入触及和圆相关的概念,了解画圆的技能,深入思考并触及圆的本质。很显然,这种模式的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的表层掌握,更多地是为了启迪学生智慧,实现有效的数学思想的渗透以及方法的引领。
串联结构的任务块能够改变数学知识的零散状态,架构一个完整的系统,还能促使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展开思考和探究;而学生也能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调动多感官刺激,激发不断研发以及不断探究的动力。
四、借助于任务驱动,引发数学创新
在解决相同问题的过程中,所涉及的解决方法、路径以及策略往往是多元的。在设置任务块驱动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保证其具备一定的弹性以及开放性,还要为学生架设有利于放开思维的自由空间,赋予其包容性,既激发学生的多维体验,又发散思维,实现举一反三。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内角和》时,怎样才能有效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激活其问题解决的策略并就此形成有效的解决路径呢?我首先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并给定两个任务块。任务1:针对一般四边形展开探究,了解其内角和;任务2:任意选择一个多边形,探究其内角和。很显然,这是两个具有递进关系的学习任务,能够推动学生展开创造性学习。针对任务1,可能会有部分学生受制于“三角形内角和”的推导过程,因此选择量角法、拼接法等,而学生们也能够在实践中充分意识到这些方法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量角法会存在显著的误差,拼接法相对麻烦等等。于是学生们萌生了新的创意:将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这样就能够更为严谨地推导出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度。在探究任务2的过程中,之前感性的方法所具有的局限性暴露得更加显著,于是学生选择使用转化的方法,而转化的过程中同样遭遇困难以及困惑:在将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时,并非由同一个顶点出发,那么究竟多出了哪几个角呢?其总和又是多少度呢?科学的分割方法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适时介入,并给予相应的启发和引导,这样学习的过程才具有方向性,才能深入触及知识本质。
总之,任务块的驱动目标不可仅限于眼下问题的解决,而应当关注于如何磨砺学生的思维,所以,会对教师提出更高层面的现实要求。任务块的设置不仅应当有利于拓展学生思路,还应当引导学生立足多维的問题解决路径,经历自我否定这一过程的数学学习,如此才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叶方方.任务驱动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6(10).
[2]严育洪.练好“lian”功,用任务驱动练习[J].小学数学教育,2016(24).
[3]毛裕浩.任务驱动下的数学学习更有效[J].江西教育,2016(30).
责任编辑:丁?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