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路内的小城小说创作
内容摘要:路内是“70”后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的叙事基调是小城和青春。他的作品在小城特定的空间内书写为故事情节提供了真实且具有历史感的大背景。本文通过分析路内笔下的新村、技校、工厂等一系列的小城景象,挖掘生活在小城中的普通人独特的生存处境和无奈的心理体验,从而去探究路内小说书写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路内 小城 小说
“70后”作家无意回望历史,他们对于文革避而不谈,文学上的政治边缘化使得他们将目光注入这一特定时段的社会文化状态。正因为如此80年代涌现了大量的小城小说。小城是在传统农村和现代大都市之间,作为两种文化的交汇点,是一种过去與今天的碰撞,正如“70后”作家一样,见证历史文化在新时期社会转型中的变迁。
路内作为“中间代”作家,从2007年在《收获》杂志上发表《少年巴比伦》,到2008年发表《追随她的旅程》,再到2014年的《天使坠落在哪里》,2018年的《花街往事》等等,他用自己独特的记忆讲述了路小路、顾小山等一群生活在二三线城市,为了生活不断挣扎的普通人的故事。那些失落无奈的生活、那些卑微疯狂的爱情,都发生在那个“衰老的县级市”——戴城。路内的书写没有着笔于整座城市的快速变化,也不去展现老百姓逃离贫穷的富裕生活,路内将他的个人生活轨迹和情感经验带入这座小城,通过社会的变革,去展现小人物在时代中的彷徨与失落,以及如何在失落后重获光明。
一.小城印象
80、90年代,中国社会正在飞速发展中,民族矛盾、阶级斗争不再像50年代那样尖锐,许多小城市不断向繁荣大都市转型,而路内笔下的“戴城”,就是曾经的苏州。路内在最开始并不承认戴城就是苏州,“中国所有衰老的地级市都是这样,那些快要破产的国营工厂就是这样子。”[1]在后来写到《天使坠落在哪里》,戴城已被他认作苏州。这里的“戴城”凸显着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某些特质。
新村不是“戴城”所特有的,是为解决大城市中的工人住宅问题的一个时代的全新产物,[2]其本质是为工人阶级服务,但在路内笔下的新村已经没有了曾经50年代的辉煌。路小路曾形容过自己的居住环境:“80年代初单位分配的公房,四五十平米的小户型”这些房子分配到职工手里,往往交一点房租就能住进去。[3]曾经的工人新村是让人羡慕的存在,但是这种生活上的满足也仅限于老一辈的戴城人,对于路小路这一代的年轻人而言,这种规范化的住房无法让他们在这座城市中得到满足。当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加剧,年轻一代不得不为自己寻求一条出路。
技校与工厂,在路内的小说中同样也是戴城不可或缺的存在,“从技校到工厂”像是戴城中青年的人必走的轨道一样。与新村一样,路内对他所熟悉的学校倾注了大量笔墨。当代作家有写大学的朝气,有写高中的艰苦,很少有涉及到技校的,而在80年代初,进入技校,学习技术,是农村和小城镇青年人的骄傲,到了“路小路”、“顾小山”这一代却成了另外一番景象。在90年代初期,金贵如“杨一”这样的大学生只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剩下百分之九十八的人们总不能听任自己成为文盲,哪怕出于自尊心也得稍微读几年书吧,技校不算太差。”[4]这一时期的技校已经不再是令人羡慕的存在,在技校学生需要做的只是混过三年过渡期,然后就可以到成人的世界去闯荡。
这个成人世界就是许许多多的化工厂,这些厂无一例外地向外喷着毒气,这些散发致癌的气体的工厂,却是当时许多人维持生计的重要来源。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对这些工厂却没有了老一辈的热情,路小路讨厌农药厂,却又悲哀的发现无法去逃离。路小路20岁到30岁的青年时代都是在工厂度过的,在这里他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见识了许许多多成人世界里的潜规则,工厂里复杂的人际关系与森严的等级制度让路小路们无法呼吸,一度让他们对生活感到绝望。
二.人在小城
小城在历史中的变迁固然是路内创作的重点,但在这变迁中浮沉的普通人的生活也是其创作的另一个深思。有研究称其创作的人物身上有作者自身的身影,小城如果是当时中国许多地级市的缩影,那么小城中的人也是当时许许多多中国人的代表。
在90年代的中国,学历渐渐取代技术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与“杨一”相比,路小路显然是个失败者。他在各方面都不出众,是戴城中最最普通的一员。他厌恶化工厂,他想做营业员,人生梦想就是坐在科室里喝茶看报纸,但这着也只是路小路的想象,他最后技校毕业还是成为了糖精场的工人,即使如此,看似颓废的路小路仍然不断改变。路小路的言行举止可能像是个混混,但却无法忽视其内心的善良。也正是由于心中的这份柔软,使得他们在面对这个社会时会显得无力以及迷茫,他们是社会转型浪潮下的遗弃者。路小路们试图去挣扎与反抗,这份希望却不断被现实所击碎。困扰路小路们的不再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落差,而是在社会转型中的生存难题。而杨一相对于路小路而言,他有着骄傲的资本。最初的杨一是名重点高中的学生,与路小路们“混日子”不同,杨一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明确的规划。但命运的齿轮使得杨一毕业仍然回到戴城的农药厂上班。与路小路宿命般的人生相比,杨一的生活更像一场刻意的闹剧。
与路小路那一代的年轻人不同,路内在《慈悲》开始去关注老一辈戴城人的生活状态,与90年代年轻人的彷徨不同,面对生活的重压,老一辈的戴城人不像年轻人的逃避姿态,而是选择去融入。“慈悲”更像是一种信念。水生的少年记忆是是从逃离饥荒开始的,父母兄弟在这场灾荒中生死不知,水生进入化工厂后,根生、玉生、复生慢慢出现在他生命中,年少的水生面对着苯酚车间的工人们退休后会生癌,但是不退休继续干,又会累死的悲惨宿命,利用自己的智慧为他们争取补助,就是因为工人要活着。婚后因为玉生身子不好,全家的重担也都压在了水生一个人身上,而后厂里改革,为了30块钱的津贴,倒三班,同样是为了活着。水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却是一个生活上的勇士。他吃得了苦,认得了命,他始终明白做人处事的规则,懂得顺势而为。水生质朴而机敏,他有着老一辈中国人的对于生活的态度:努力活着,就是对于生活的尊重。
与80年代在小城中不断经历迷惘的“路小路”们不同,路内笔下的女性形象一直是以果敢、坚毅的形象出现,多数随着自己的轨迹离开了这座小城。《少年巴比伦》中的白蓝是糖精厂的异类,可她又不同于路小路对人生的迷茫,她对生活有着理智的规划。所以最终她选择离开路小路,离开了戴城;《花街往事》中的顾小妍,作为家里的唯一女性,她甚至可以保护自己的父亲与弟弟。她凭借自己的力量与整个大环境对抗,她渴望考上大学,渴望离开花街。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与杨一相同,她最终也回了花街,成为默默无闻的邮递员;《慈悲》中的复生作为生下来就因为兔唇被生父母嫌弃,是水生给了她生的希望,她没有去抱怨生活,她高三为了高考加分上大学从而加入了田径队,之后也可以从容面对生父土根。路内笔下的女性同样有着迷惘、孤独的困境。她们在大环境中的摇荡,却没有放弃寻找新生,她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找到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三.结语
戴城,其实就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二三线城市的影子,路内以他笔下的小说人物为媒介,为我们展现了90年代大变革大转型的中国普通百姓的日常。无论是路小路、顾小山、杨一,还是顾小妍、白蓝、复生,甚至是顾大宏、水生,他们随时代而变动。路内用他的黑色幽默将九十年代娓娓道来,路内的小城故事里有着悲凉与绝望,也有着质朴与坚强。即使希望变失望,生命如凡尘,也终将奔向传奇。在都市文化下,小城逐步被取代,父辈老去,年轻一代出走,但小城所留下的记忆却不会消失。路内的小说始终以自传式的手法,讲述中国化的故事,让我们通过一座城和与之相关的人在一个时代的变化与成长。透过这些汹涌的意象,感知作者对于青春、人生的思考。
注 释
[1]李国永.背离与回眸——论路内作品中的“原乡”与“他城”书写[D].吉林大学,2015.
[2]凌云岚.小城故事变奏曲——评路内的小城小说[J].文艺争鸣,2014.
[3]路内.少年巴比伦[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8.
[4]路内.追随她的旅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8.
参考文献
[1]路内.少年巴比伦[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
[2]路内.追随她的旅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
[3]路內.天使坠落在哪里[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
[4]路内.花街往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
[5]路内.慈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6]凌云岚.小城故事变奏曲——评路内的小城小说[J].文艺争鸣,2014.
[7]李国永.背离与回眸——论路内作品中的“原乡”与“他城”书写[D].吉林大学,2015.
项目基金:本文系2017年度江苏省高等学校校级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任务研究成果,项目名称:论路内的小城小说创作研究,项目编号:2017YXJ147。
(作者介绍:张婧,江苏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