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发展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邱化民+赵春雪+呼丽娟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学校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变革的产物,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强调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本研究从学生主体性发展视角探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控制和结果获得,发现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以北京师范大学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为例,深入探究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主体性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含义及本质来讲,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包含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两个部分:两者都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意、创新和创造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到目前为止,依然有部分专家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偏见,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业,同时否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实际上,培养学生创业只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狭义概念,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学生主动性参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能力,以创新思维思考学习和生活,最终引领学生自主发展,提升和培育职业精神。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是活动主体区别于活动客体的特殊性,它是作为与客体所具有的消极、被动、盲目的对立面而存在。因此,主体性发展就是指活动主体能够积极、主动、有目的性地从事活动,个体并由此发生某种变化;主体性发展强调的是培养个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这个层面上看,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表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学习,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能力和价值,并自觉地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内涵是一致的,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强调自主学习、能动参与和具备创新意识,作为新型的教育理念被教育者重点关注,并已成为创新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在主体性发展视角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既是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发展的需求,更是未来求职就业等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技能。因此,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应定位于促进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主体性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关系
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的内在规定性,人的主体性发展贯穿于整个生命过程中,其主要表现为主体活动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大学教育是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关键阶段,其作用在于培养和完善学生在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发展过程中的内在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更加强调大学生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活动中不断地改造自我,主体性不断地获得和增强。主体性发展是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内在前提和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途径和方式。
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要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创新创业教育要以学生个体为中心,二者都侧重实践,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将第一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让学生在教育实践中真正成为主人,能够自主地、积极地进行创新性和创造性活动,使其主体性得到发挥,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1.学生自主性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
自主性代表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为主体性发展中自我教育的关键要素,突出地表现在学生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即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态度选择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在教育者的正确启发下独立地进行创新性实践和创业实践。英国学者迪尔登认为: “自主性有三个特征:独立作出判断;批判性地反思这些判断的倾向;以及依据这些独立的、反思的判断将信念与行为整合起来的倾向。” 自主性的这些特征确立了其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中的重要性,奠定了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基础。
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参加创新创业教育的动机是自身激发的,是学生基于兴趣自己选择的结果,创新创业教育采取自愿参与的方式,学生自主性首先表现为自己是否决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二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内容可以由学生推荐或是投票决定,如课程设计和实践基地等均由学生自主决策;三是创新创业导师和团队自主选择,大学生们可以依据自己的创新或创业内容选择对此较为熟悉的专家导师进行指导,创新创业团队也采取自主组队方式;四是创新创业思想实践的步骤和流程由学生自己设计和安排,如创客产品的设计、生产和营销等。由此可见,学生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时将面临着一系列自主性决定,这些选择是学生自主性的集中体现。
同时,由于现在社会环境日新月异,学校无法为大学生们提供满足个体多样化需求的教育,正如教育家叶圣陶所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大学生们需要培养自己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生存意识和主体意识,在学习中锻炼自我支配、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2.学生能动性与创新创业教育过程的控制
能动性是指主体自觉主动地从事自己的活动,目的是为满足自己的需要。由于人的主体性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大学生们正处于知识经济和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知识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学习有意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则需要大学生们能积极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和主动管理自己的教育活动,并能利用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去同化、加工知识,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既可以动脑又可以动手的舞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思想的碰撞和创新的乐趣,而这离不开学生能动性的发挥。一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与学生的能动思考和选择密切相关。任何一项创新或是创业活动都需要学生从自身的现实情况和客观实际出发,根据掌握的信息和知识水平,这既包括从书本或是他人那里了解到的经验知识,也包括亲自探索发现的认识等,选择创新的内容和条件,如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基地,并在活动进行中积极思考,探究创新创业规律。能动性强的学生会自觉地积极行动,对客观信息进行筛选、加工,主动适应和变革客观外在世界 。二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与学生的能动参与紧密相连。创新创业归根结底要落在实践上,需要学生将思想认识通过动手作用于实践,通过实践去探索和检验创新创业思想和知识的价值。三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离不开学生的能动反思。能动性是自主性的延伸,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要具有主体意识,能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通过不断反思,运用科学的方法策略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
3.学生创造性与创新创业教育结果的获得
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创造性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层次,是建立在对自我认知能力了解的基础之上,是现代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源泉。社会需求复杂多样,作为学生,不仅要时刻保持创新精神,挖掘自身创造才能潜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还要通过独特的认知结构体系培养自己的主体性创造品质和思维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正是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思维活跃、精力充沛的优点,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突破常规,在实践中培养自身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人格。
创新创业教育重过程轻结果,重视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淡化实体形式创新创业作品的呈现。这并不代表学校不支持和鼓励创新作品的诞生,而是更加看重教育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增长和观念的培养,注重创造性人格的养成,然后再去关注创新创造作品的形式和价值;相反,如果有优秀的作品被创造出来,学校定会提供充足的支持和奖励,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展示的舞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问题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而当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却是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不能充分发挥。其主要原因是学校教育定位不明确,教育观念上存在误区,评价方式和教育模式单一,抑制了大学生主体性发展。
1.教育定位不明确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性
由于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见,不能正确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本质,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战略意义,部分高校依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来。即使部分高校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但依然存在教育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不明晰、课程单一且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因学校层面没有准确的教育定位和清晰的培养目标,导致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缺乏自主性,学习缺乏目标性,实践缺乏动力。
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分析,可以得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目前,高校虽然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将其作为主流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也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教育定位含糊不清。一些高校虽然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系列活动,但都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学生解决就业问题为出发点,将其作为学生求职就业的一个重要补充。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偏离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以学生求职就业为导向,所开设的大部分课程是关于创业程序和创业能力提高的方面,而且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缺乏自主探究的空间,将学生封闭在已有的课程体系中,直接导致学生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自主性降低。
2.评价方式单一导致学生缺乏能动性
现有的评价体系是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具体表现在社会评价对就业的重视、学校评价对学习成绩的关注以及学生自身评价注重短期功利主义等方面,学生在这些评价体系的引导下往往缺少学习和实践的主动性,只是根据评价指标进行相应学习,致使创新创业教育失去了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意义。
社会评价方面,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整个社会更加关注高校的就业率,家长和学生关心毕业后能否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另外,社会上存在“找不到工作才去创业”“创业是九死一生的事情”的误区。面对巨大的社会评价压力,部分大学生考虑自身情况只能通过努力学习知识,提升学习成绩,努力在毕业后找到一份稳定工作。即使部分家庭条件好、资质潜力好的大学生也因此丧失了创业的主动性。
学校评价方面,学校在“三好”学生评选、奖学金的评定和保送研究生等评价方面依然是以学生学业成绩为主,而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所关注的学生综合素质,缺乏创新人才培养的导向性。部分学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主要以系列活动,如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等形式开展,而非提供完整的课程体系,甚至是没有学分,学生出于对成绩的追求,往往忽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缺少进一步学习和实践的主动性。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大多以各类大赛带动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从国家、省市再到学校层面设立的各类科技竞赛、创业设计大赛只是停留在策划、设计和比赛阶段,很少有几个项目能够走到商业运营阶段,缺乏激励学生长远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机制。短期的项目评价机制,导致学生形成追求短期收益的短期功利主义,严重影响学生长远发展的主动性。
3.教育模式单一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性
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逐渐成为阻碍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单一、教育对象单一、教育形式单一等方面。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单一,部分高校甚至没有开设创业课程。虽然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但依然只有少数几所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做成课程体系,如黑龙江大学的“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而大部分学校还没有开设创业课程,没有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必修课。即使部分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也多是注重知识教学,忽视实践,更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缺乏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空间。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对象单一,大多是针对有创业意愿或已经进行创业的学生,而不是针对所有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不仅仅以创业行为为目标,教育对象的片面化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背离了原有的教育目标,导致创新创业活动过分注重教育结果而淡化教育过程。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形式依然存在单一的问题,或只重视第一课堂的知识讲授,或只重视第二课堂的活动开展。部分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成必修课,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导致学生只追求考试;而部分高校仅是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导致学生只是为了比赛而比赛,单一的教育形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性。
主体性发展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策略—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
北京师范大学作为中国教育创新的重要策源地,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为目标,多措并举整合校内外资源,努力打造主体式创新创业教育。
1.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氛围,激发学生自主性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根本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环境的支持,这既包括校园的硬环境,也包括软环境。硬环境是指学校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的物质保障条件,如创客空间、实验室、创新活动所需的实验器材等。北京师范大学将校园环境的营造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成立“北师大创客空间”、创客实验室、科学魔坊、3D打印空间等,为学生提供创新与创业的平台,形成集互联网计算、开源软硬件、技术创新、知识分享、创意交流、协同创造为一体的创新创意集散地,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展开和学生主体性发展搭建平台。软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的文化环境,包括校园文化和创新创业研究氛围。学校邀请知名创业校友返校做“创意·创新·创业”教育沙龙,联合多家创客空间和高校举办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大学生创客节,举办毕业生优秀创客产品展览,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给予奖励和宣传等,在校园内外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2.构建综合课程体系,提高学生能动性
综合课程体系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抓手。高校应该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与内容,建立与核心课程相融合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为出发点,采用模块化、项目化和参与式等多种模式教学,形成教师主导、学生参与、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同时,设计与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将研究创新实践、创办企业实践、竞赛训练实践以及志愿服务实践纳入实践体系中来。综合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的基础,关注学生的需求。学校成立创新人才实验班,通过与学生座谈、调研等方式构建综合课程体系,根据专业需求,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其中,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作专题讲座、设置工作坊,开展“创意·创新·创业”教育沙龙,提升学生理论素养。通过走出校园承接创业实战项目,参加国内外创新创业产品大赛,参观国际高新企业等形式丰富课程体系。综合课程体系的建设,丰富了学生的阅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能动性。
3.搭建多样社团平台,培育学生创新性
形式多样的社团是学生创新性的孵化器。社团活动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大学生参与校园生活的重要途径。社团组织灵活,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成员专业背景多元,氛围民主自由,利于提升社团成员综合素质和能力,利于个体的社会化,利于创意创新想法的形成,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学校充分发挥社团多样化的优势,在全校范围内搭建各类社团,为各类社团的活动提供物质保障和理念引导,建立相关激励机制,每学期进行“百团大战”,开展创意大展示、才艺大汇演、项目大比拼等活动,形成了一批具有创新创意的精品项目,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5·25”心理健康节等,各类社团活动的开展有效培育了大学生的创新性。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其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内外环境和具体策略的支持,观念是前提,制度作保障,高校应将“以生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将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纳入培养体系中去,赋予大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构建综合课程体系、搭建多类社团平台等策略来提升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性,加强学生对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认识,最终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参考文献:
[1][5]匡令芝.高校教学管理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5.
[2]刘大军,罗一帆,周合兵.基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下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策略[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8).
[3] [英]迪尔登.自主性智育[A].教育学文集·智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2.
[4]和学新.主体性的内涵、结构及其存在形态与主体性教育[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作者单位:邱化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北京师范大学);赵春雪,呼丽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于 洋]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