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陈晔
[摘 要]“慕课”概念于2008年出现,至今刚好整整八年,经历从热烈追捧到冷静思考的转变。八年之后,“慕课”教学存在的教学问题,内在的发展困境以及引发的社会问题逐渐显现。通过适当增加国情教育、加强师生互动、分类教育等方法,“慕课”教学的效果将不断提升。“慕课”和传统课程有机补充,使我国高等教育将迎来新的发展。
[关键词]“慕课”;教学效果;社会问题;改进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9-0060-03
一、“慕课”的由来及发展历程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是一种把教育扩大到课堂以外,为任何能够上网者免费提供一流大学课程的教育模式。[1]“慕课”的“开放”包含教授对象的开放、“教”与“学”关系的开放以及教学内容与过程的开放,没有传统课程的时空限制,单门“慕课”的注册者,甚至可多达上万人,“大规模”特征十分显著。[2]
“慕课”概念最早起于2008年,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网络交流与创新部门主管戴夫·科米尔(Dave Cormier)与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布赖恩·亚历山大(Bryan Alexander)联名提出[3],但直到201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塞巴斯蒂安·特伦(Sebastian Thrun)把其人工智能课程在互联网上共享,吸引来自190多个不同国家的约160000名注册学生,才真正得到公众关注。[4]“慕课”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现已经形成Edx、Coursera和Udacity 三大“慕课”平台。[5]每周化2至6小时,学生通常只需4至10周,便能修完一门“慕课”课程。[6]
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的我国“慕课”发展如火如荼。2013年5月21日,Edx宣布新增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15所亚洲名校“慕课”项目。同年7月9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分别与Coursera签约。与此同时,国内高校也在着力打造自己的“慕课”平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中国知名高校正在共建中国“慕课”。2014年5月网易云课堂承接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任务,与“爱课程网”合作推出的“中国大学MOOC”项目正式上线。[7]
二、“八年之痒”
“慕课”在北美的迅速崛起,对传统高等教育模式产生巨大冲击和深远影响,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认为,“慕课”突破性地重塑了全球信息产业。不少著名专家认为“慕课”是“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并呈现 “未来教育”的曙光。[8]美国《纽约时报》将2012年称为“慕课元年”。
2012年“慕课”春风得意,2013年“慕课”却频频遭遇失败和质疑。2013年Udacity曾与加州州长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支持该州圣何塞州立大学的三位教授开发和讲授“慕课”,但运行效果远低于预期,双方已宣布暂停该项目。[9]随后的一段时期,“慕课”在课程设计、制作课程的高校与教授以及课程平台等方面的问题不断显现。乔纳森·里斯教授直接讥讽说:“现在焦点已经不是‘慕课,而是批判‘慕课”。[10]
三、“慕课”内在的教学问题
正如诞生之初专家预测的那样,由于其非“面对面”的授课,与传统大学相比,“慕课”教学存在先天不足,伴随其迅速发展,弊端被不断暴露及放大。
(一)人际交流缺乏
“慕课”以人机交流为主,难以完整地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体验移植到网上[11],缺乏传统大学“老师—学生”和“学生—学生”之间的互动反馈。由于注册学生数量巨大,网络互动留言平台根本无法实现预想的交流沟通目标。英国格拉斯哥大学马尔加良教授等曾对76门“慕课”课程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所有课程均未给学生提供教师反馈。[12]
(二)课程体系无法建立
大学教育系统性强,课程设置都经过严格规划和精心设计,前选和后选课程之间,存在严格的先后顺序。“慕课”平台只提供零碎课程,没有课程体系,学生根据个人需求选择相应课程,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对学科知识体系的全面认识和系统了解,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不良后果。
(三)评估机制和标准有待完善
“幕课”大多采用计算机打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网络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体系受主观因素制约较强,难以客观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慕课”课程的评估机制及标准有待完善。
(四)忽视个性化学习
学习是个性化的过程。数以万计的学生选同一门“慕课”,教师根本无法与每位学习者进行交流,更不可能制订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学习策略。
四、“慕课”教学内在的发展困境
(一)高退学率
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院提供的数据,只有约一半的“慕课”注册者曾观看过教学视频,完成课程者仅有约4%。德克萨斯大学的研究、香港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的联合调查都得出类似结论。[13]高退学率一直是困扰“慕课”发展的严重问题。
(二)在校学生选课者较少
2014年初,美国《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登载调查报告表明,美国的“慕课”学习者中,有86%的人接受过大学教育,全世界范围内情况类似,“慕课”吸引的绝大多数是已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而非“慕课”建立时设想的在校大学生。[14]
(三)资金短缺
如今“慕课”平台和高校投入大量资金发展“慕课”,却不能带来稳定的经济收益,其可持续发展性受到挑战。有“慕课”平台曾尝试将课程授权给州立大学和社区学院使用以获取利润,却引发巨大矛盾。[15]
五、“慕课”引发的社会问题
(一)大学教育体验缺失
大学教育包括大学知识本身的学习以及大学教育体验,受过大学教育还是影响人们婚姻对象的选择以及社交圈建立的身份认同,因而“慕课”无法替代传统大学教育体验。
(二)推动美国强势文化
美国是当前“慕课”的主推者,“慕课”平台基本都来自美国,大部分“慕课”都由美国教授制作和讲授,指定的阅读教材也大多由美国学者编写,在《作为新殖民主义的慕课:谁控制知识?》中,菲利普·阿特巴赫对“慕课”背后的强势美国文化提出质疑。[16]技术将“慕课”置于现有知识框架体系内,强化美国的高等教育霸权,进一步扩大美国文化对全世界的影响力。
(三)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
与传统高等教育相比,“慕课”课程学费相对低廉,以“慕课”为基础的教育将造成两极分化的社会影响,能够负担得起传统教育的少数有钱人接受“真正的”教育,而那些弱势群体,却只能接受廉价类似职业培训的“慕课”教学。
(四)网络依赖症
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慕课”课程相对较短小,每隔一段时间跳出互动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网络是当前学生学习最大的干扰源,不少学生沉迷网络,根本无法静下心来认真学习,短小的“慕课”进一步纵容不良的学习习惯,降低学生思考的能力,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慕课”未来发展的建议
与世上出现的任何新生事物一样,“慕课”的成长也将经历出现、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一)“慕课2.0”—“SPOCs”
基于“慕课”存在的诸多不足,2013年9月,哈佛大学在Edx平台上,推出一批收费的、小规模的网络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简称SPOCs。SPOCs将学习者限制在几百人以内,且需交纳一笔不菲的学费,学习者可以随时与助教或主讲教授讨论相关问题。[17]
(二)适当增加国情教育
现有“慕课”大多由西方大学提供,过多学习此类课程,容易导致我国学生无视中国和西方国家存在文化和国情上的差异,难以培养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接班人。从未来发展考虑,我国学生必须充分了解中国国情,需要建设中国本土“幕课”。
(三)增加人际交流
“慕课”教师需要更好了解“慕课”学习者的想法和需要,具备与学习者交流沟通的能力。除一般的小测验、论文、考试、作业等考查方式外,“慕课”还可以增加主讲教师或助教与“慕课”学习者“面对面”的交流机会。
(四)实行分类教学
“慕课”的学习者众多,有不同的学习目的,“慕课”可以发挥其“大数据”的优势,在注册时,对学习者进行问卷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为不同学习者制订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
(五)发挥“慕课”优势
如果将传统大学教育比作戏剧,“慕课”就是电影,其最大优势在于不受时空限制。笔者在与Coursera的“恐龙101”(Dino101)课程的讲师,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斯科特·培生(Scott Persons)博士交流时,他指出“慕课”能将学生带到课堂无法到达的地方,比方讲恐龙化石挖掘过程时,“慕课”能使学生身历其境,将学生的参与度提到新的高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资金问题
“慕课”具有“外部经济性”,评价其收益时,不能仅考虑“慕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思考其带来的社会效益,不但应考虑短期效益,更应考虑其长期效益,政府应对“慕课”发展给予适当补贴。“慕课”还是宣传主讲教师所在大学最好的途径,所在大学应为本校的“慕课”提供资金支持。此外,吸收慈善机构捐款,以及利用“慕课”明星教师的知名度,定期举办见面会等方式,都是不错的选择。
七、总结
乔纳森·哈伯在其专著《“慕课”》中写道:“慕课”是一种教育创新,这种创新以因特网建立的速度吸引着普通大众的创新意识。[18]“慕课”概念诞生于2008年,至今刚好整整八年,2012年经历“大红大紫”,以及之后进入冷静思考。“慕课”既不是能包治所有高等教育问题的灵丹妙药,也不是被过分吹捧起来的泡沫和商业炒作,它是技术发展对教育的一次变革。将“慕课”和传统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其最佳效果。正如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校长鲍温所说,“慕课”的发展还处在早期,需要时间和耐心来考察其实际影响。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是确定发展中需要关注和探究的关键问题,试验我们的想法和猜测,以积极的姿态和乐于改变的态度接受它。
[ 注 释 ]
[1] http://iipdigital.usembassy.gov / st / chinese / publication / 2013 / 06 / 20130618276630.html#ixzz2dz1XU3PP.
[2] 宋专茂.慕课何以致高校教学方法革新[J].复旦教育论坛,2014(4).
[3] 尹铁燕,彭羽.“慕课”研究述评[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5(1).
[4] 穆丽缘.2010-2014近五年有关“慕课”的文献研究综述[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9).
[5] (英)斯蒂芬·哈格德,著.王保华,何欣蕾,译.慕课正在成熟[J].教育研究,2014(5).
[6] 朱晓蕾,王敏,卢朝晖,王宁,胡琬,曹先平.国内外MOOC医学课程对比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5(9).
[7] 张鸷远.“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
[8] 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4(1).
[9] 王海波.国外当前慕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5(4).
[10] 王冰寒,颜巧元.国外慕课发展及其对我国护理开放课程建设的启示[J].护理学杂志,2015(9).
[11] 王海波.国外当前慕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5(4).
[12] 王海波.国外当前慕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5(4).
[13] 王海波.国外当前慕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5(4).
[14] Jonathan Haber.MOOCs[J].The MIT Press,2014(7).
[15] 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4(1).
[16] 王海波.国外当前慕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5(4).
[17] Jonathan Haber.MOOCs[J].The MIT Press,2014(1).
[18] 王蓉.国外慕课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下)[J].世界教育信息,2014(14).
[责任编辑:钟 岚]
[摘 要]“慕课”概念于2008年出现,至今刚好整整八年,经历从热烈追捧到冷静思考的转变。八年之后,“慕课”教学存在的教学问题,内在的发展困境以及引发的社会问题逐渐显现。通过适当增加国情教育、加强师生互动、分类教育等方法,“慕课”教学的效果将不断提升。“慕课”和传统课程有机补充,使我国高等教育将迎来新的发展。
[关键词]“慕课”;教学效果;社会问题;改进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9-0060-03
一、“慕课”的由来及发展历程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是一种把教育扩大到课堂以外,为任何能够上网者免费提供一流大学课程的教育模式。[1]“慕课”的“开放”包含教授对象的开放、“教”与“学”关系的开放以及教学内容与过程的开放,没有传统课程的时空限制,单门“慕课”的注册者,甚至可多达上万人,“大规模”特征十分显著。[2]
“慕课”概念最早起于2008年,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网络交流与创新部门主管戴夫·科米尔(Dave Cormier)与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布赖恩·亚历山大(Bryan Alexander)联名提出[3],但直到201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塞巴斯蒂安·特伦(Sebastian Thrun)把其人工智能课程在互联网上共享,吸引来自190多个不同国家的约160000名注册学生,才真正得到公众关注。[4]“慕课”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现已经形成Edx、Coursera和Udacity 三大“慕课”平台。[5]每周化2至6小时,学生通常只需4至10周,便能修完一门“慕课”课程。[6]
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的我国“慕课”发展如火如荼。2013年5月21日,Edx宣布新增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15所亚洲名校“慕课”项目。同年7月9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分别与Coursera签约。与此同时,国内高校也在着力打造自己的“慕课”平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中国知名高校正在共建中国“慕课”。2014年5月网易云课堂承接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任务,与“爱课程网”合作推出的“中国大学MOOC”项目正式上线。[7]
二、“八年之痒”
“慕课”在北美的迅速崛起,对传统高等教育模式产生巨大冲击和深远影响,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认为,“慕课”突破性地重塑了全球信息产业。不少著名专家认为“慕课”是“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并呈现 “未来教育”的曙光。[8]美国《纽约时报》将2012年称为“慕课元年”。
2012年“慕课”春风得意,2013年“慕课”却频频遭遇失败和质疑。2013年Udacity曾与加州州长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支持该州圣何塞州立大学的三位教授开发和讲授“慕课”,但运行效果远低于预期,双方已宣布暂停该项目。[9]随后的一段时期,“慕课”在课程设计、制作课程的高校与教授以及课程平台等方面的问题不断显现。乔纳森·里斯教授直接讥讽说:“现在焦点已经不是‘慕课,而是批判‘慕课”。[10]
三、“慕课”内在的教学问题
正如诞生之初专家预测的那样,由于其非“面对面”的授课,与传统大学相比,“慕课”教学存在先天不足,伴随其迅速发展,弊端被不断暴露及放大。
(一)人际交流缺乏
“慕课”以人机交流为主,难以完整地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体验移植到网上[11],缺乏传统大学“老师—学生”和“学生—学生”之间的互动反馈。由于注册学生数量巨大,网络互动留言平台根本无法实现预想的交流沟通目标。英国格拉斯哥大学马尔加良教授等曾对76门“慕课”课程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所有课程均未给学生提供教师反馈。[12]
(二)课程体系无法建立
大学教育系统性强,课程设置都经过严格规划和精心设计,前选和后选课程之间,存在严格的先后顺序。“慕课”平台只提供零碎课程,没有课程体系,学生根据个人需求选择相应课程,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对学科知识体系的全面认识和系统了解,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不良后果。
(三)评估机制和标准有待完善
“幕课”大多采用计算机打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网络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体系受主观因素制约较强,难以客观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慕课”课程的评估机制及标准有待完善。
(四)忽视个性化学习
学习是个性化的过程。数以万计的学生选同一门“慕课”,教师根本无法与每位学习者进行交流,更不可能制订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学习策略。
四、“慕课”教学内在的发展困境
(一)高退学率
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院提供的数据,只有约一半的“慕课”注册者曾观看过教学视频,完成课程者仅有约4%。德克萨斯大学的研究、香港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的联合调查都得出类似结论。[13]高退学率一直是困扰“慕课”发展的严重问题。
(二)在校学生选课者较少
2014年初,美国《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登载调查报告表明,美国的“慕课”学习者中,有86%的人接受过大学教育,全世界范围内情况类似,“慕课”吸引的绝大多数是已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而非“慕课”建立时设想的在校大学生。[14]
(三)资金短缺
如今“慕课”平台和高校投入大量资金发展“慕课”,却不能带来稳定的经济收益,其可持续发展性受到挑战。有“慕课”平台曾尝试将课程授权给州立大学和社区学院使用以获取利润,却引发巨大矛盾。[15]
五、“慕课”引发的社会问题
(一)大学教育体验缺失
大学教育包括大学知识本身的学习以及大学教育体验,受过大学教育还是影响人们婚姻对象的选择以及社交圈建立的身份认同,因而“慕课”无法替代传统大学教育体验。
(二)推动美国强势文化
美国是当前“慕课”的主推者,“慕课”平台基本都来自美国,大部分“慕课”都由美国教授制作和讲授,指定的阅读教材也大多由美国学者编写,在《作为新殖民主义的慕课:谁控制知识?》中,菲利普·阿特巴赫对“慕课”背后的强势美国文化提出质疑。[16]技术将“慕课”置于现有知识框架体系内,强化美国的高等教育霸权,进一步扩大美国文化对全世界的影响力。
(三)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
与传统高等教育相比,“慕课”课程学费相对低廉,以“慕课”为基础的教育将造成两极分化的社会影响,能够负担得起传统教育的少数有钱人接受“真正的”教育,而那些弱势群体,却只能接受廉价类似职业培训的“慕课”教学。
(四)网络依赖症
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慕课”课程相对较短小,每隔一段时间跳出互动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网络是当前学生学习最大的干扰源,不少学生沉迷网络,根本无法静下心来认真学习,短小的“慕课”进一步纵容不良的学习习惯,降低学生思考的能力,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慕课”未来发展的建议
与世上出现的任何新生事物一样,“慕课”的成长也将经历出现、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一)“慕课2.0”—“SPOCs”
基于“慕课”存在的诸多不足,2013年9月,哈佛大学在Edx平台上,推出一批收费的、小规模的网络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简称SPOCs。SPOCs将学习者限制在几百人以内,且需交纳一笔不菲的学费,学习者可以随时与助教或主讲教授讨论相关问题。[17]
(二)适当增加国情教育
现有“慕课”大多由西方大学提供,过多学习此类课程,容易导致我国学生无视中国和西方国家存在文化和国情上的差异,难以培养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接班人。从未来发展考虑,我国学生必须充分了解中国国情,需要建设中国本土“幕课”。
(三)增加人际交流
“慕课”教师需要更好了解“慕课”学习者的想法和需要,具备与学习者交流沟通的能力。除一般的小测验、论文、考试、作业等考查方式外,“慕课”还可以增加主讲教师或助教与“慕课”学习者“面对面”的交流机会。
(四)实行分类教学
“慕课”的学习者众多,有不同的学习目的,“慕课”可以发挥其“大数据”的优势,在注册时,对学习者进行问卷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为不同学习者制订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
(五)发挥“慕课”优势
如果将传统大学教育比作戏剧,“慕课”就是电影,其最大优势在于不受时空限制。笔者在与Coursera的“恐龙101”(Dino101)课程的讲师,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斯科特·培生(Scott Persons)博士交流时,他指出“慕课”能将学生带到课堂无法到达的地方,比方讲恐龙化石挖掘过程时,“慕课”能使学生身历其境,将学生的参与度提到新的高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资金问题
“慕课”具有“外部经济性”,评价其收益时,不能仅考虑“慕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思考其带来的社会效益,不但应考虑短期效益,更应考虑其长期效益,政府应对“慕课”发展给予适当补贴。“慕课”还是宣传主讲教师所在大学最好的途径,所在大学应为本校的“慕课”提供资金支持。此外,吸收慈善机构捐款,以及利用“慕课”明星教师的知名度,定期举办见面会等方式,都是不错的选择。
七、总结
乔纳森·哈伯在其专著《“慕课”》中写道:“慕课”是一种教育创新,这种创新以因特网建立的速度吸引着普通大众的创新意识。[18]“慕课”概念诞生于2008年,至今刚好整整八年,2012年经历“大红大紫”,以及之后进入冷静思考。“慕课”既不是能包治所有高等教育问题的灵丹妙药,也不是被过分吹捧起来的泡沫和商业炒作,它是技术发展对教育的一次变革。将“慕课”和传统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其最佳效果。正如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校长鲍温所说,“慕课”的发展还处在早期,需要时间和耐心来考察其实际影响。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是确定发展中需要关注和探究的关键问题,试验我们的想法和猜测,以积极的姿态和乐于改变的态度接受它。
[ 注 释 ]
[1] http://iipdigital.usembassy.gov / st / chinese / publication / 2013 / 06 / 20130618276630.html#ixzz2dz1XU3PP.
[2] 宋专茂.慕课何以致高校教学方法革新[J].复旦教育论坛,2014(4).
[3] 尹铁燕,彭羽.“慕课”研究述评[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5(1).
[4] 穆丽缘.2010-2014近五年有关“慕课”的文献研究综述[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9).
[5] (英)斯蒂芬·哈格德,著.王保华,何欣蕾,译.慕课正在成熟[J].教育研究,2014(5).
[6] 朱晓蕾,王敏,卢朝晖,王宁,胡琬,曹先平.国内外MOOC医学课程对比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5(9).
[7] 张鸷远.“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
[8] 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4(1).
[9] 王海波.国外当前慕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5(4).
[10] 王冰寒,颜巧元.国外慕课发展及其对我国护理开放课程建设的启示[J].护理学杂志,2015(9).
[11] 王海波.国外当前慕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5(4).
[12] 王海波.国外当前慕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5(4).
[13] 王海波.国外当前慕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5(4).
[14] Jonathan Haber.MOOCs[J].The MIT Press,2014(7).
[15] 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4(1).
[16] 王海波.国外当前慕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5(4).
[17] Jonathan Haber.MOOCs[J].The MIT Press,2014(1).
[18] 王蓉.国外慕课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下)[J].世界教育信息,2014(14).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