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类材料作文审题的“抓点”技巧
周树凤
叙事类新材料作文因为其内容的丰富和指向的多样,使许多考生审题出现偏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以下的审题方法,可以准确而快速地把握材料的含义。
一、 抓住对比点,找出材料的倾向性。
叙事性材料,我们往往会发现材料有前后对比的地方,而这个对比,往往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表明观点倾向性的地方,因此对于这类材料,要从对比的地方切入,可以迅速地把握材料的思想观点。
如2014年辽宁卷:夜晚,祖孙二人倚窗远眺,瞧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真美。男孩说,要是没有电,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老人颔首,又沉思摇头:“可惜漫天繁星没有了,沧海桑田转眼之间啊!当年那些祖先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出生天汉灿烂,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美景”。
这里孙子和爷爷的观点是相对的,我们可以找出祖孙观点相对立的地方,孙子赞美现代科技带来的美丽生活,包括都市生活之美、现代科技之美、经济繁荣之美,而忽视了现代科技也带给人们负面的影响,如雾霾等环境污染;而爷爷则强调往昔的没有污染的绿色自然的生活状态,包括自然美、古朴美、原始美、田园美、山野美,但忽视了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便利。
这样可以看出材料的倾向性,命题人可以强调我们不能只关注现代科技生活带给人们的美好生活,更要关注环境的保护。一句话,科技进步要与环境保护同步。这样可以拟出如下的题目“真正的美景”、“灯火难掩星光”、“抬头看看天”、“仰望灿烂星空”等关注自然与环境之美的题目。
另外,有的材料的对比点不一定是对比关系,还可能是矛盾关系、转折关系等,但只要我们注意抓住这些前后相反、相对的关系,就可以快速地发现材料的含义。
二、 抓住总结点,关注材料的整体性。
叙述性材料后往往有一个总结性的语句,这个语句常常概括了材料的主要意思,有的则突出了材料的主旨。抓住总结句,由总结句入手提炼观点,是一个简便有效的方法。
如2014年湖南卷:被誉为“最美乡镇干部”的某乡党委书记,在一个其他人不肯去、去了也待不到两年的地方,一干就是八年,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率领村民奋发图强,将穷乡僻壤建设成了美丽的乡村。面对洒满心血与汗水的山山水水,他深有感触地说:“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材料中的最后一句话“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是总结句,弄清这句话的意思,就把握了材料的含义了。这句话中的“心”的含义是“理想”、“追求”、“守望”等,“风景”的含义是“成功”、“事业”等,这句话的含义是人只有坚守理想信念,才能取得成功。由此可以提炼出“信念成就梦想”、“遵循本心,实现生命的绽放”、“扎牢梦想的根,开出现实的花”、“守望铸就成功”、“不忘初心,谋事在人”等观点或作文题目。
总之,学生如果能抓住材料中的总结性语句,并正确理解,就可以说从整体上把握了材料的含义了。
三、抓住重复点,找出材料的共性。
一个叙事的材料,为了突出某个方面的倾向性,总要有意或无意地重复某个词或某句话。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前后的内容在反复重复着某个观点。
如2014年重庆卷:一个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找到一处房屋,打算同房东——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签下租房合同。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作决定。
游客住下后感到很满意。到第5天,将要签合同时,却发生了一点意外: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打碎了。他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了老人,老人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游客把碎玻璃和屋里的其他垃圾打扫了。不久,老人来了,进屋后就问:“玻璃杯碎片呢?”游客回答说,己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了。老人赶紧出门,打开垃圾袋看过后,脸色凝重地对游客说:“对不起,我不再把房子租給你了。”
然后,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
从老人的角度看,一开始“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作决定”,说明老人不功利,重人品,能从他人的角度着想。当游客告诉老人“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打碎了”,老人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老人没有要游客赔偿,说明了老人能从他人的角度着想,也说明了老人的宽容,同时老人还决定将房子租给游客,这里还是重复老人不功利,重人品。最后老人发现游客把玻璃碎片装进垃圾袋,放在门外,老人决定不租房子给游客,再次强调了老人的不功利,同时“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说明老人从他人角度着想,老人的细心等,这还是重复着老人的人品。
所以材料反复强调的是老人不功利,重人品,从他人的角度着想。可以围绕这个来确定文章的题目,如“关爱与责任”、“居彼位 想彼想”、“多一点人文关怀”、“心灵的伟大与细腻”等题目。
当然,我们面对一个叙事材料,可以从以上多个角度入手,作综合分析。除此之外,还可以从“人、事、情、理”的角度、从现象与本质的角度、从外在与内在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
(作者单位:黄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