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榆树下的欲望》的清教主义解读
刘美鹭 赵亚珉
内容摘要:《榆树下的欲望》奥尼尔创作中期的现实主义代表作,蕴含着浓郁的宗教色彩。本文阐释了清教主义的精髓,解读了老凯伯特的典型清教徒表现及爱碧作为剧中唯一女性进行反抗的必然性,揭示了清教主义对于实现美国梦的重要意义,同时批判了清教主义对人性的压制,启迪人们:人类的救赎不仅需要物质财富,同时也离不开精神的追求与爱。
关键词:清教主义 欲望 爱 物质 女性
《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创作中期的一部现实主义杰作,也是一出震撼人心的现代悲剧,有“美国第一部伟大的悲剧”之称。[1]《欲望》讲述了一位典型清教徒的美国新英格兰农场主老凯勃特、其第三任妻子爱碧与他的小儿子伊本之间错综复杂的人伦关系。预示着万物生长的榆树象征着蓬勃发展的欲望,也象征爱碧与伊本之间真挚的爱情。《欲望》借用古希腊悲剧的乱伦和杀婴主题,并将之融合在剧本中,以表现当代美国社会中“清教思想、物质主义和人的欲望之间的冲突”[2]。无论清教文化如何压抑人性,人性本能的欲望依然悄滋暗长。通过《欲望》,奥尼尔传达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即在战后信仰衰落之时,如何采取新的宗教形式进行救赎,而这种救赎必然离不开对清教主义的反思,对金钱主义甚嚣尘上的批判。
一.清教主义下的宗教观
美国人崇尚的主要价值观都可以追溯到新英格兰的清教主义价值观,主要包括:虔诚、耻辱、庄重、诚实、勤劳和节俭。这些价值观被早期殖民时期的人们付诸于实践,并在北美蓬勃发展起来,之后演变为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文化。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化的形成有着永久和深刻的影响,尤其是清教徒们对于契约神学、性恶说与“上帝选择”的思考。清教徒们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上帝所赋予的天职,这直接影响了美国人的职业价值观。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之一马丁·路德将这种天职分成了两种;一种是精神上服务上帝,另一种则是世俗中服务同胞。他认为世俗的职业是服务上帝的手段,忽视世俗职业即是忽视上帝。在凯勃特看来,人们为了获得上帝的恩典与救赎和践行天职思想,就必须清苦地在农场中劳作,一步一步地搭建自己的石头王国。他不仅把清教徒的职业道德奉为圭臬,而且也笃信契约神学。根据契约论神学,上帝和人们之间有个约定,即恩典之约。人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获得恩典。根据圣经,任何一种合法的职业都是出于上帝的召唤与安排。但凯伯特将这种恩典之约的思想推向了极端,他认为自己具备和上帝一样的品格,内心强大,但“凯伯特心中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自以为像上帝一样‘严厉而孤独的清教主义思想却是扭曲畸形的,它造成了《欲望》中与他相关的所有人物的悲剧。”[3]清教徒们认为,他们自己有义务帮助人们获得救赎,这也是为什么凯勃特让自己的妻子顺从自己而从事劳作的根本原因。剧中,凯勃特这样说道:“上帝是在石头上——在磐石上建立起自己的圣殿的——根基在磐石上,我就在它里面!”[4]石头农场在凯勃特眼中就是那神圣的伊甸园。凯勃特认为儿子们都是软骨头,都是想方设法算计自己农场的人,反映了凯勃特宗教信仰中典型的清教主义“性恶说”,即人的天性都是邪恶的。凯勃特认清儿子们缺乏自己的清教精神的实质,所以宁愿一把火将农场烧得干干净净,也绝不想把农场留给儿子们。而凯勃特之所以迎娶第三任妻子爱碧,也不过是想生一个儿子,一个像自己一样有着清教主义思想的儿子,以便把自己辛辛苦苦创建的石头王国传承下去。从该剧中,读者不难发现凯伯特的儿子们既传承又背离了清教主义精神,西蒙、皮特一心想到西部去找黄金,这是继承了清教主义中对金钱的贪欲,同时背离了清教主义的工作伦理:在凯伯特眼里,淘金本身意味着投机,碰运气,而不是扎扎实实的工作。
二.清教主义下的女性反抗
凯勃特的第一任妻子,自我意识还没有觉醒,绝不会抗争,只会屈从,默默地在辛苦工作二十年之后离开了人世,成为清教主义的牺牲品。妓女敏妮,终生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情,而是仅仅沦为凯勃特父子相互报复的工具,受尽了清教主义的倾扎。凯勃特的第二任妻子,即伊本的母亲,虽然生前没有进行反抗,死后却化作幽灵,游荡在客厅里,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伊本要夺回属于她的农场。而爱碧的登场,从一开始,就为农庄添上了一抹鲜活的色彩。她的美,让伊本难以抗拒,也让凯勃特退避三舍,而她作为伊本的后母,又自带一种母性的光辉。应该说,她是伊本最理想的情人。爱碧自幼丧母,沦为孤儿,长大后却嫁了个酒鬼,之后孩子夭折,丈夫也因病去世。当她终于重获自由时,却发现所谓的自由不过是再去别人家劳作。这时七十五岁的凯勃特出现了,虽然在年龄上他与爱碧悬殊甚大,可爱碧还是选择嫁过去,唯一的原因是凯勃特能给她一个家。爱碧在向往家的安定的同时,更期待爱的温情,年轻俊朗的伊本就这样成为了她的最佳选择。与剧中凯伯特的前两任妻子不同的是,她没有选择屈从于凯勃特的畸形的清教主义观,而是聽从内心的情感与情欲呼唤。农庄下的榆树,代表着凯勃特的前两任妻子。每到下雨天,雨水顺着榆树流下,恍如泪水,这也象征着前两任妻子默默委屈的死后控诉。爱碧则不像她们那样软弱,她对农庄的一切都有种征服欲。她从榆树中看到的是万物生长的蓬勃力量,是女性的开始崛起,是让人无法阻挡的强大生命力。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先驱厄斯特拉·金指出:“自然被客体化,被征服,成为了与统治者有本质差异的‘他者,女性在男权社会被等同于自然,同样被客体化,被征服,成为了与统治者有本质差异的‘他者。”[5]在爱碧心中,女性的自身利益比服从男性要重要得多。于是,她故意诱惑伊本,不惧男权的威严,不怕伦理的约束,想通过她与伊本的这个孩子,来让自己获得农庄的财产。孩子其实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情的结晶,而是物质上的一个象征,是黑色欲望的外在表现。爱碧认为爱情的力量大于一切,为此她不惜杀掉亲生子来宣告自己对物质欲望的放弃,以此证明对伊本爱情的纯洁。
三.清教主义下的救赎新方式
在奥尼尔看来,既然科学与物质主义无法真正地让人们得到救赎,那么,寻找其他切实可行的救赎方式就成了必然。《欲望》给读者描绘了一个精神上的荒原。在这里只有物欲,没有人性,自然被征服,温情被磨灭。奥尼尔崇尚通过遵循人内心的情感本能,即一种遵循人类本能的激情,用心灵的力量来获得救赎的途径。伊本经过内心的挣扎后承认爱上爱碧,并最终选择与爱碧携手走在一起,都是对本能激情的追寻。伊本的欲望已经不再是对父亲的报复的执念,而是本能的对爱情的真情守护。与自己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不同,伊本采取的是一种比较迂回的救赎方式。他的两个哥哥则信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一种相对肤浅的救赎方式,把对财富追求的欲望发挥到了极致。二人想到西部通过淘金发大财,用最直接与快速的暴富来完成对凯伯特的报复。而伊本的救赎方式则是更为成熟和深刻的反叛,用温柔的爱情一点一点地融化物质主义的堡垒,实现精神上的突围。在奥尼尔心中,上帝已经逝去。奥尼尔希望借助希腊神话原型的力量,酒神迪俄尼索斯,一个激情的代表人物,来寻求新的救赎方式。“在这里,在醉的战力中,整个自然的艺术强力得到了彰显,臻至‘太一最高的狂喜满足。”[6]激情的存在能够帮助人们超越内心的贪欲,获得神圣的重生。在《欲望》中,奥尼尔多次安排了“天空”这个意象,伊本的两个哥哥想去西部淘金时,就认为金子在天上。而在剧末,伊本与爱碧携手接受未来法律的审判。他们都虔诚地望着天空,感叹真美。这是伟大的爱情的力量,是他们内心抛却物欲之后获得的人性的重生。
四.结语
历史证明,宗教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以清教为例,它一方面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带来繁荣富裕,促进人们自律自强,探索未知,克服困难。然而,当宗教走向极端时,人性就会受到扭曲,这时就需要求助新的方式来进行灵魂的救赎,而最强大的力量莫过于信仰内心的上帝,即对亲情的渴望和守护,对爱情的缱绻和柔情。人,作为有感情的生物,物质固然重要,但若对金钱太过执念,就会耽误了尘世的幸福。追求金钱应成为追求更为幸福和稳固的亲情和爱情的物质基础。如今,人们常常穿梭于钢筋水泥搭建的大厦中,忙着建造自己的成就王国,却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愈来愈行走孤独。人们应该自省,不让物质主义蒙蔽了双眼,而是应学会爱,学会分享,学会包容。只有爱,才能让人们真正获得幸福。
参考文献
[1][2]汪义群.奥尼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37-138;138
[3]刘晓燕,杨振宇.《榆树下的欲望》与清教主义[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6(01):325-326
[4]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M].荒芜,汪义群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84:236
[5]刘永杰.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中的《榆树下的欲望》[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03):32-35
[6]尼采.悲剧的诞生[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5-26
基金项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优秀毕业论文支持计划”及江苏省高校科创项目“我最喜爱的美国诺奖作家与作品阅读调查与分析”(项目编号:20181030010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本文通讯作者:赵亚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