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领域活动中情感体验策略谈

    邹玲娣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推进,不少教师开始意识到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并非仅指“社会常识”的获得,情感体验不仅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内容,是认识和态度形成的基础。幼儿社会学习离不开知、情、意、行,其中社会认知是基础,只有有了深刻的认知,才有可能表现出相应的态度和行为,而其中社会情感则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没有情感的参与,社会认知便是苍白的,难以产生行为动机,社会行为也会是表面的,难以持久发生。然而,在实践中,教师常常困惑于自己煞费苦心设计的活动,无法唤起幼儿内心的情感体验,难以达成预期的目标。

    社会领域教育中如何触发幼儿情感,增强幼儿情感体验,使之产生真切感受呢?我们做了以下探索与尝试。

    一、紧贴生活经验,唤醒幼儿的情感体验

    在一次大班“我们的安全卫士——保安”社会教学活动中,教师搜集了许多“工作中的保安”的图片,帮助幼儿了解“安全卫士”的工作职责,并引导幼儿讨论:“保安叔叔真辛苦!小朋友应该怎样表达对保安叔叔的尊敬和感谢呢?”教师预想幼儿可能会回答“看见保安叔叔主动问好”“对保安叔叔说声‘谢谢”等,但实际结果却是“请保安叔叔吃饭”“送酒给他们”……这些来自成人世界的交往答谢方式完全出人意料,幼儿回答时轻描淡写,缺乏真诚,让人大失所望。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我们陷入了沉思。孩子们对于保安这个职业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于他们每天在幼儿园和小区里都會看见保安工作,对此有粗浅的认知经验;陌生在于对保安为大家服务的辛苦程度并不了解。教师仅仅利用图片引导幼儿了解保安工作的职责与服务的辛苦,这种教学形式不能真正触及幼儿的内心深处,无法使之体会到保安叔叔的辛苦。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有关社会领域的目标提出,应帮助幼儿了解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社会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体会这些机构给大家提供的服务和便利,懂得尊重工作人员的劳动,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案例中关于保安的社会认知虽是幼儿能够理解的经验,但其活动方式却始终将幼儿作为一个“局外人”,未能引导幼儿认知与感悟保安与自己个人生活的密切关系,情感体验缺失,导致幼儿游离于活动之外,参与度不高。加之教师以口头说教为主,语言缺乏感染力,幼儿无法做到心有所感,出现模仿成人答谢方式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何让幼儿切身感受到自己快乐幸福的生活与保安叔叔的服务密不可分呢?我们认为,必须寻找一个与幼儿生活相关联的切入点,来唤醒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幼儿从中感到熟悉真实、亲切自然,否则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为此,我们对活动进行了调整:首先通过自主调查的方式,让幼儿在参与调查的过程中,对小区和幼儿园保安的工作形成初步的认知;接着观看PPT课件,将孩子们安逸幸福的生活与保安为大家服务的辛苦工作进行对比,并配以极富感染力的解说词与音乐,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产生对保安的感谢之情。

    调整后的教学活动更注重与幼儿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课件选择了快乐假期、严寒酷暑、夜深人静几个生活场景,将其中幼儿幸福舒适的生活状态与保安叔叔的热心服务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保安工作的辛苦、劳累与不易,真实可信、易于接受,使幼儿真切地感受到保安叔叔是守护大家安全的“保护神”,产生“境中有我,你我同在”的情感共鸣。看完课件,有的孩子半晌说不出话来,有的孩子说“我要流眼泪了,保安叔叔好辛苦哦”“保安叔叔,你们休息一下吧”。在教师自始至终流露出对保安的敬佩与尊敬之情的感染下,幼儿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保安的尊重与感谢之意,如“进门要主动刷卡”“主动向保安叔叔问好”“对他说‘谢谢,你辛苦了,祝你每天开心”。此刻,幼儿的情感来自内心世界,积极、深刻又难忘。最后,教师与幼儿共同自制“我爱保安”棋谱,分组对弈,在游戏中进一步认知、体验、自省、认同,从而形成稳定的情感、态度与行为。

    唤醒幼儿情感体验不是仅靠说教、灌输就可以奏效的,只有拉近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建立与幼儿真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才能真正触碰到幼儿的内心世界,使之产生了强烈而深刻的情感体验。

    二、创设真实情境,引发幼儿的情感体验

    体验是主体亲历某件事并在此过程中对事物产生真切感受,从而形成某种态度和认识的过程。幼儿的体验离不开现实生活,社会领域教育可以通过创设适宜的教育情境来再现生活,使幼儿在实践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产生各种体验。这个教育情境要求真实而有意义,因为情境越真实,就越能调动起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大班“合作来搭桥”社会活动中,情境设置为幼儿5人一组,在一定时间内根据图示要求共同完成合作搭桥的任务。幼儿初次尝试时,现场热闹非凡,但孩子们各自为政,在有限的时间里显然无法完成任务。教师现场拍摄了各组幼儿的操作过程,交流时采用录像回放方式,引导幼儿观看自己搭桥的过程,讨论合作搭桥的适宜方法。此时的情境是幼儿经历的再现,熟悉而自然。幼儿沉浸其中,从一个迷糊的“当事者”转变成为了清醒的“旁观者”,对当前活动产生现时体验,自觉地进行自我判断与自我剖析。观看录像后,幼儿争先恐后地参与评价和讨论,很快找出搭桥失败的原因,产生要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愿望。

    建构主义学者十分注重情境的真实性,他们认为,如果要求幼儿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那么幼儿学习和应用的情境必须具有真实性。案例中,教师以鲜活生动的真实生活场景代替了简单生硬的说教,诱发幼儿产生社会认知冲突,促使幼儿在思考与讨论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这些体验促使幼儿对操作过程和结果进行思考,不断深化认知,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法,调整自身行为,这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只有这样源于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才能引发幼儿发自内心而非表面的情感体验。

    社会性教育情境需将幼儿日常生活大胆引入教育活动,以真实生活为依据,不必刻意渲染,也无需复杂情节,但幼儿的感受和体验是直接的,是不可替代的,因而也是深刻的。

    三、以情染情,激活幼儿的情感体验

    为了让幼儿在情感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投入活动,教师不仅要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还要以自身积极的情绪感染幼儿,激发幼儿产生情感共鸣。以前面提到的“我们的安全卫士——保安”活动为例,播放课件时教师的配乐解说声情并茂,注重从视觉、听觉上增强感染力,真情实感自然流露,深深地打动了幼儿。

    教育活动是一个对话、体验的过程,教师丰富的情感可通过与幼儿的交往对话感染、影响幼儿,激活和深化幼儿的体验。如在大班社会活动“关心生病的小朋友”中,教师设置了小朋友因病请假的情境,引导幼儿回忆自己生病时的经历及当时的心情和需要。教师从幼儿的表述和想象中体察到他们积极的心态,便顺应幼儿的思路,适时适宜地用怜爱的眼神、关心的口吻表达出对孩子真切的疼爱、怜惜之情。幼儿易受感染,受到与之相应的刺激与暗示,自然而然就产生了情感共鸣,理解了生病同伴的心情,学会了为他人着想,发自内心地用具体行动去关心生病的同伴。

    综上所述,教师要立足幼儿生活经验,在教育内容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活动中把握和顺应幼儿的情感脉络,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幼儿,才能激发幼儿产生情感共鸣,达到同步体验的目的。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