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影子做游戏

    方静

    

    

    

    这一天天气晴朗,大班孩子玩起了踩影子的游戏。阳光下、操场上,隨处可见的花草树木、建筑设施、各类物品,包括我们的身体,皆是影子游戏的天然材料。

    孩子们都喜欢玩影子游戏。影子会移动、会变形、会消失,这些神奇的现象吸引着孩子们自发地在游戏中探究。之前,他们对影子现象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丰富,他们开始对影子的变形、位置变化等现象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教师期待孩子们在接下来一系列的影子游戏中,通过提问、探索、发现、表达,不断丰富关于影子的经验,逐渐发现光源、物体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怎样让影子消失?

    孩子们在操场上追逐着玩“踩影子”的游戏。忽然,泡泡提议:“我们去踩老师的影子吧。”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同伴们的响应,他们都跑过来踩教师的影子,教师便自然地加入到他们的游戏中。为了不被踩到影子,孩子们分散跑开。博博发现了一个好去处,他站到桂花树下,发现自己的影子不见了,于是招呼同伴们一起“躲”到桂花树的影子下面。他们非常得意,说:“老师,你来踩我们的影子呀!”教师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就发出挑战:“在阳光下,你们不闪也不躲,能不让我踩到你们的影子吗?”面对挑战,孩子们十分兴奋和激动,他们拍着胸脯自信地说:“能呀,我们让影子消失,你就踩不到了!”经过一番思索和讨论,孩子们有了各自的办法。

    涵涵说:“我们站成一排,这样我们的影子都会在一起,影子就会消失了。”于是,她指挥大家背对着阳光站成一排,同伴们都非常配合,但排完队后大家发现,队伍的最前面仍然有他们叠加在一起的影子。

    博博躺到了地上,大家发现他的影子几乎可以说不见了,只有脑袋后边还留有窄窄的一小片影子。同伴们一致认为博博的这个办法是可行的。

    萱萱对同伴们说:“我有办法让影子消失,但要你们帮我看着。”说完,她在场地上快速地跑了起来,她认为跑起来就能把影子甩掉。同伴们说:“你跑得快,影子也跑得快,影子还是跟着你呢!”萱萱气喘吁吁地停下来,坐到草地上略带失望地说:“我和影子分不开呀!”

    儿童有着他们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这就是儿童的朴素理论。儿童认知的发展变化实质上就是其朴素理论的发展变化。教师要通过观察孩子们的言行,发现他们对事物的朴素理论,由此提供适宜的引导,从而支持他们新经验的建构。在孩子们努力让影子消失的过程中,教师发现了他们关于影子的朴素理论:

    ·他们认为站在暗处是没有影子的,于是他们躲到了树荫下。

    ·他们认为影子是可以被挡住的,于是他们站成一排,想要互相帮助,挡住同伴的影子;他们还尝试躺到地上,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影子。

    ·他们认为影子能与身体分离,于是他们快速奔跑,想甩掉影子。

    ……

    教师提出的“阳光下不闪也不躲,影子不能被踩到”的挑战,激发孩子们思考并用行动验证。当他们发现自己原有的理论与现实情况发生了冲突时,他们的经验得到了重新建构。

    第二天,天气晴朗,孩子们对影子的探究还在继续,他们依然在玩“让影子消失”的游戏。教师认为应该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去探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这一次他们开始思考如何借助周围的环境让自己的影子消失。

    借鉴了之前博博躲到桂花树下的经验,孩子们看到操场上放着几个轮胎,便尝试站到轮胎中央,认为这样能让影子消失,但他们马上发现这个办法并不可行:轮胎太小了,藏不住他们的影子。孩子们又尝试将自己的影子藏到同伴的影子里,他们发现,只要蹲下、抱紧腿,尽可能让自己缩成一团,这个办法是可行的。他们还藏到器械屋的屋檐下,想让屋檐遮住他们的影子,但他们发现,一定要把身体贴紧器械屋不乱动才行,不然只要一伸手,影子就又会出现。涵涵不解地问:“为什么我们已经躲在器械屋下面,站在器械屋的影子里了,但我们动一动还是会有影子?”泡泡想了想,分析说:“我们靠着屋子,影子就不会出来,我们一出来,影子也出来了。我认为,我们一出来,太阳就照到我们了,所以就有影子了。”牛牛听了,总结道:“影子一直都在,只要有阳光,它就出来了,阳光照不到我们时,影子就没有了。”孩子自己破解了影子的秘密,发现了影子为什么会出现,为什么会消失。

    教师支持孩子用多种方式表达,由此帮助孩子梳理经验。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表达各自的观点,教师适时地追问,不断帮助孩子们梳理经验,使得他们的理论逐渐清晰起来。

    影子出现在哪一边?

    几天后,教师和孩子一同回顾、分享之前活动的照片,当看到涵涵让同伴排成一排,想让影子消失的场景时,泡泡提出了新的想法:还不如围成圈,把影子圈在里面,影子就看不到了。这个想法引起了同伴们的争议,有人同意,觉得这个办法可行,也有人反对,觉得影子并不会因此而消失。泡泡说:“我觉得围个圈,影子会在圈的中间。”牛牛说:“我觉得有的影子在里面,有的影子在外面。”牛牛提议到阳光下去验证一下。第二天天气晴朗,孩子们一起去户外做了验证,结果发现围成圆圈后影子并不全在圈里面,所以无法让影子消失。同时,孩子们初步发现,影子出现的位置和太阳的位置有关系,影子总是出现在和太阳所在的位置相反的方向。由此,在分享之前游戏中的记录单时,有孩子对涵涵通过绘画表征的影子的位置提出了疑问。妞妞和博博利用桌面上的材料演示太阳和阳光下物体的位置关系,他们用相机的镜头盖表示太阳,用一个手机表示阳光下的物体,由此判断影子出现的方向。妞妞认真地想了一会儿,用手指了指镜头盖位置的反方向,表示影子应该出现在她手指着的方向。涵涵也明白了,为什么同伴们说她之前画的影子是不对的。

    孩子的经验建构需要有重复的机会,通过回看游戏时拍摄的照片、视频、做的记录等,孩子加深了对事物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开启新的思考,进而超越原有经验,形成新的经验。当发现通过语言很难让同伴清晰了解自己的观点时,孩子想到了借助实物演示的方法。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实现了同伴之间经验的分享和交流。

    光源、物体和影子的关系问题,是探究影子现象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难点。在活动中,教师留给孩子感知、发现的时间还不够充分,有的孩子对这个问题理解得比较好,而有的孩子的认识还是模糊的。教师后来反思,应该再放慢脚步,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空间自主感知、思考和发现。

    影子会变长变短吗?

    在此后较长一段时间里,孩子们仍然很关注影子的问题。有一天,妞妞提出一个观点:“影子可以变长变短。”她的这个观点来自在家中和妈妈一起阅读的一本书。教师抓住这个机会提出问题:怎么才能证明影子会变长或变短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孩子们自发形成了几个合作小组,开始了探究。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将长条形的物体立在阳光下,观察其影子的变化。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做了记录,有的组直接把影子的轮廓描了下来,有的组只将影子最高点所在的位置标了出来。在反复观察之后,大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上午,影子越来越短;到中午,影子只剩一点点了;下午,影子往另一个方向长,越来越长。

    孩子最初是从书本中获知“影子会变长变短”的观点的,教师认为,可引导孩子通过实验证实并理解这一观点。于是,教师提出问题,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验证这一观点,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更好地理解这一观点。

    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抛出问题: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物品在同一位置上的影子是不是一样长?孩子们有了之前探究影子变长变短的经验,很快对如何通过实验解答这一问题进行了设想和规划。经过讨论,他们提出可以在阳光下固定一块长条形积木,每天同一时间记录并测量影子的长短,从而进行比较和判断。

    于是,孩子们定下了每天上午10:55(第一次记录是在上午的10:55)去记录影子。经过几天的观察,他们发现影子看起来每天都在同样的位置,但他们认为,影子一定会有变化的,只是要证明这一点还需要更长时间。他们决定继续观察,并将这一实验列入长期计划。

    在同一时间、同一位置,同一物品的影子会不会发生变化,这一问题虽然是教师提出的,但也来源于孩子之前的探究,是孩子所探究的问题的延伸。在孩子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没有急于公布答案。对于孩子正在探究的问题,也许教师的一个简单回答就能解决,也许教师给一些提示就能加快进程,但如此孩子会失去很多在探究过程中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孩子自己经过探究得来的经验和能力,将使孩子受益终身。

    好玩的“踩影子”游戏引发了孩子们一系列的假设、验证、提问、质疑,孩子们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了丰富多样的经验。孩子们仍然对影子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影子的探究活动仍在继续。孩子们不满足于只有晴天才能看到影子,才有机会探究影子,开始用其他人造光源替代阳光进行探究,教师觉得,人工暗室、手电筒是时候出现了,室内的影子活动区也可以设置起来了……作为教师,要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保持孩子们探究的兴趣;要倾听孩子们的交谈,观察孩子们的行为,及时给予材料和经验上的支持。期待孩子们继续享受与影子互动的游戏,并感受发现的乐趣和科学的奥妙。

    活动小结与反思

    (一)活动的价值

    在与影子的互动游戏中,孩子们就像一群思维活跃的科学家一样,认真地做着研究,他们在“行动—感知—提问—验证”的循环过程中,建构了对“影子”的认知。这对他们来说,不仅是游戏,也是一项严肃、认真的研究工作。活动中,教师也是研究团队中的一分子,跟随着孩子们的兴趣,提供了必要的支持,通过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实现孩子经验的自主建构,让孩子的朴素理论逐渐接近科学概念。

    孩子们的这一次对影子的探究活动有以下价值。

    1.激发了孩子们探究的兴趣和需要。有趣的影子现象引发了孩子们的关注,他们兴致盎然,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并积极动手动脑,寻求问题的答案。孩子们在与影子做游戏的过程中充分操作与感知,并主动与同伴交流,提出质疑、分享经验,感受到了科学发现的乐趣。

    2.发展了孩子的探究能力。孩子在与影子做游戏的过程中尝试设计并不断地调整实验方法,探究“如何让影子消失”“影子究竟会出现在哪里”“影子是否会发生变化”等问题,教师发现,“调查”“实验”“验证”“总结”等探究行为真的并不只属于成人。孩子在与影子玩游戏的过程中,初步发现了影子产生的条件、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这些经验都是他们在观察、记录、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的。

    3.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孩子们在与影子做游戏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坚持、投入、乐于合作、敢于想象和创造等品质是非常可贵的,是让他们终身受益的积极态度和良好习惯。

    (二)教师的支持行为

    1.抓住教育契机,倡导孩子在行动中学习

    生活中处处有教育契机,教师要有敏锐的教育意识,抓住这些机会促进孩子经验的建构。在观察到孩子玩踩影子游戏后,教师抓住了契机,以孩子的兴趣为导向,关注孩子的已有经验,引导和鼓励孩子调动多种感官充分地与影子互动,让孩子在行动中获得有益的经验。

    2.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经验的自主建构

    孩子们在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时,兴趣会更加浓厚、持久,他们不仅会自主自发地提出问题,而且会积极地想办法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这就引发了一系列活动。在此过程中,孩子可能需要同伴的支持,需要相应材料的支撑等。教师在孩子游戏过程中要起“呼”和“应”的作用,不仅要跟随孩子经验的发展,还要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孩子的需要,并给予材料、策略等方面的支持,以推动孩子经验的建构。

    3.重视经验的回顾,推动探究的深入

    孩子的经验建构需要重复的机会,教师通过和孩子一起回顧活动的照片、记录、作品等方式,加深孩子对已有经验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发孩子新的思考,进而引导孩子超越原有的经验,形成新经验。不仅如此,教师还引导孩子们共同回顾和分享经验,引发同伴间的互相学习和互相启发,由此推动彼此进一步思考,使经验的建构进入良性循环。在回顾“让影子消失”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对当天“排成一队隐藏影子”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涉及影子的方向(后面人的影子被前面的人踩在了脚下)、影子的重叠(影子一个连着一个,叠在一起)等现象。他们用自己的朴素理论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这是在当天的游戏现场没有发生的。在此基础上,孩子提出了新的设想,引发了争议,从而出现了新的探究内容和方向。

    4.营造开放的氛围,关注多种经验的获得

    教师注重在探究活动中调动孩子的各种经验,如图书的阅读、家庭中的交流和讨论、日常生活中的观察等,孩子经验的获得不再局限于幼儿园、活动室或某个活动区,探究活动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