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三题

    陈 彪

    【摘要】如何让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大有帮助,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鉴赏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环节。

    【关键词】诗词鉴赏 阅读教学 联想 想象 意象

    人教版(新版)语文第三册有一半的篇目是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歌。如何引领学生鉴赏这些优秀诗歌,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原则,在诗歌鉴赏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将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诗歌鉴赏涉及到的美学知识众多,教师不可能一一涉及,学生也不可能全盘接受,本文择要选取三点加以介绍。

    一、“诗家语”

    诗和散文是两种不同的文学样式,诗歌受韵律的限制,语言分行排列,句式齐整,思想表达跳跃性大,形成了独特的“诗家语”。因此,读诗歌就不能用散文的眼光去读。否则,就体会不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不能对诗歌作出正确的理解。

    例如,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赏析这首诗,如果不掌握“诗家语”用语精练含蓄,叙述有跳跃性的特点,读时可能就会感到有些迷糊,甚至觉得前言不搭后语。你看,诗题为《月夜》,按常理,应从作者的视觉写长安观月,引发对妻子的思念。但本诗却选取一个独特的视觉,从对方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却要让细心的读者去体悟回味。特别是“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句中的“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共看,并寄希望于未来,有一天能共倚“虚幌”,结束那忧心忡忡、夜不能眠、伤心落泪的生活。当我们从这几句简练含蓄的“诗家语”里探索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事时,可能就感悟出了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的不同以及诗歌鉴赏和散文鉴赏的区别。

    词里也有这样的例子,如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一首写女词人闺中生活的小令,表现了词人对大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美好事物的关怀。词作内容曲折含蓄,表达新颖独特。它以问答的形式描述了一个生动的场景:由“问卷帘人”引出女主人公与侍女的一番对话。“却道海棠依旧”是侍女的答语,而问语被省去,但根据答语可以推知,问的是“昨晚一夜风雨,海棠花怎么样了”。问得有情,却答得漫不经心,于是,逼出了词人一句多情的责怪:“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是词人头脑中浮现的景象和感受,蕴积了她对春光易逝、美景不常的惋惜心情。短短篇幅却包含着无数的曲折,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也正是诗词表情达意的一大长处。把握住了“诗家语”的这一特点,对于诗词鉴赏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想象与联想

    想象与联想是诗歌艺术的生命,没有想象与联想就没有诗歌。而且,“不仅创作需要想象,欣赏也需要想象,因为精神产品这个既是具体的又是想象出来的对象,只有在作者和读者的联合努力下才能完成。”(萨特语)所以在诗词鉴赏中,教师要让学生插上想象与联想的翅膀。

    从鉴赏的角度考虑,想象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再现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诗歌创作的想象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物境的交融。而再现性想象则是读者从诗人所描绘的具体意象入手,通过想象,再现诗歌中的情景,体认作者所隐含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意图,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如王昌龄的《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鉴赏这首诗,就必须充分发挥想象,把诗人所创造的优美意境再现出来,方能领悟到作者那匠心独具的构思和悠然不尽的情味。诗中最引人遐思的是首联两句,通过再现性想象,我们仿佛看到这样的美景:一片红莲绿荷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掩映在田田荷叶中,几乎分不清孰是荷叶,孰是罗裙;少女的脸庞与盛开的荷花相互映照,人花难辨,让人误以为她们就是荷花的精灵。对这两句的再现性想象既为欣赏下两句作了铺垫,又为领悟全诗精妙的艺术构思作了准备。

    诗词鉴赏中的创造性想象,是指读者以诗人描写的具体意象为依托,又不拘泥于这些意象,在内在情感的驱使下,调动起自身的生活积累,回忆起种种事物而进行彻底改造的想象,它具有独立性和首创性,是想象的高级阶段。在诗词鉴赏中,我们常常有这样一种感受: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这是因为诗词中有许多空白点、未定点,读者在阅读欣赏中,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想象去填补它、丰富它,从而有了新的感悟、新的理解。也使阅读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如对《蒹葭》一诗的理解就可以引导学生作一些创造性的想象。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通常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认为描写了寻访意中人而未得的情形。这样理解未尝不可。但有没有其他解读呢?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伊人”是否只能指意中人?这样一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被激活了,异彩纷呈的想象就产生了。其中有一种解读有一定的深度。他认为“伊人”象征具体而飘渺的目标,对“伊人”的追求是一种超文化的追求,有着不可逾越的障碍。为什么这种追求会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呢?《蒹葭》没有说,但如果我们把它与曹植的《洛神赋》、陶渊明的《闲情赋》、戴望舒的《雨巷》放在一起解读,就会发现他们有共同的追求,这种追求都有着不可逾越的障碍,原因其实就是这种超文化追求的理想和内在合理性超越了历史阶段,人的合理追求在具体的现实条件下不可能实现,于是上演了一幕幕催人泪下的悲剧。这样的解读既有新意又有深意。

    联想也是一种想象。联想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类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虚实联想等等。引领学生学会联想在诗词鉴赏中也有重要作用。在此,以虚实联想为例加以分析。如贺铸《横塘路》的下阕这样写道:“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闲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思,不好描述,于是诗人采用虚实联想,以实景写虚,于是抽象的、无迹可求的、难以捉摸的“闲愁”通过虚实联想转化成了可见、可闻的具体意象,使人形象地感受到此愁简直充塞天地,无所不在。这种联想在古诗词中应用很广泛,像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辛弃疾的“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以及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都属此类。

    三、意象

    意象是一首诗的元件。具体说它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诗人的内在情思的统一。就诗人的创作过程来看,意象是诗歌创作的核心,是诗的思维过程中的主要符号元素,对意象的熔铸贯穿诗的形象思维的始终。在诗歌美学中,意象与美结下的是不解之缘。在美的意象里,诗人的内在之意融化于外在之象,读者也正是根据诗人所创造的外在之象,去寻索与领会诗人原来的内在之意,不仅如此,欣赏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而是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和创造,美的意象还可以刺激读者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和想象能力,在再创作与再评价中和作者共同进行意象的创造。

    意象,在诗歌中,其构成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从修辞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比喻意象。比喻是诗歌创作中最重要的表现方法之一,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说:“诗的语言的基础是比喻性。诗的语言揭示的,是还没有任何人觉察的事物的关系,并使其为人永记不忘。”

    通过比喻的方式构成的意象称为比喻意象。例如诗人曾卓的《我遥望》: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全诗围绕两个置于每段之后的中心意象结撰成章,“异国的港口”是前瞻,“烟雾中的故乡”是后顾,奇思妙想,婉曲回环包含了多么深沉的沧桑之感与青春之恋!

    象征意象。诗学上的象征,就是以某种具象去暗示一种抽象的观念、情感或不可见的事物。象征性意象在古今中外诗歌创作中屡见不鲜,在现代派诗歌中更为常见,比如明月之于李白,梅花之于陆游,光之于艾青,甘蔗林、青纱帐之于郭小川,在他们的作品中往往是一种象征性意象。在当前的新诗创作中,一些诗人既继承了古典诗艺的象征手法,也向西方现代派诗歌中借鉴了象征的艺术,使诗歌意象具有了内涵的深度、广度与暗示性,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如北岛的《迷途》:

    沿着鸽子的哨音

    我寻找着你

    高高的森林挡住了天空

    小路上

    一棵迷途的蒲公英

    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

    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中

    我找到了你

    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这首诗用很鲜明的象征画面含蓄地暗示了寻求主题。诗人在这诗中着重展示的是找寻和发现的心理过程。诗人用“鸽子的哨音”、“高高的森林”、“深不可测的眼睛”等意象构成了一个大的象征结构,暗示出寻找——被阻——找到的全过程。寻找是开始,它是被一个美好的召唤推动的,中间克服了障碍性因素,找到了所寻找的东西,产生了完整的结局。但这个结局仍不是寻找的最终结果,那个眼睛是“深不可测”的,又预示着新的探索的开始。

    而从意象的组合形式来看,则有叠加式意象、并列式意象、辐射式意象等等,在此不在赘述。

    ★作者简介:陈彪,云南省曲靖一中教师。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