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对联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学形式,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这种形式,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楹联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语文素质
对联旧称楹联,楹就是柱子。在旧体诗词中,对联又被称为对仗。
民间则简单称为对子。创作对联叫对对子。它是根据我国汉字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的特点,汲取了古代诗词歌赋对偶押韵,讲究平仄等各种修辞方法,又采用民间桃符的形式和传统书法的造型艺术相结合,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样式。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长期以来,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应用文,能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愿望,既可以激励自己,又可以教育别人,既有趣味性,又有艺术性。因此,它的应用很广泛。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无不贴上对联渲染气氛。对联因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深受人们喜爱,对联的构成要素离不开语文的基本内涵,将对联引入到语文教学中,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能力。“朝云朝朝朝朝朝朝朝退,长水长长长长长长长流。”是一副同音字联,运用“朝”、“长”在汉语中的双重读音。“冰困兵船,兵敲冰,冰开兵出;泥污尼鞋,尼洗泥,泥去尼归。”则巧妙地运用“冰”和“兵”以及“尼”和“泥”的读音相同,取得令人叫绝的效果。对联就是利用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的特点来表现,从这些对联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汉字的知识,也能充分认识到汉字的表达能力和形体美。许多对联佳作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是因为一副精彩的对联可以用很少的文字表达出高超的意境美。这个艺术效果主要原因是巧妙运用多种修格,使其锦上添花。如“两猿断木深山里,小猴子亦敢对锯(句)?一马陷足污泥中,老畜生怎能出蹄(题)?”这一联不仅用谐音,还用了反问。“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丝织锦绣;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笔,笔写文章。”这一联运用的是顶针手法。读这些对联,可使我们学到许多修辞手法,提高我们的语文表现能力。我认为,将对联引入教学是十分可行的,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进行环境熏陶,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学生对对联产生浓厚的兴趣。首先,在引入课堂之前做环境熏陶工作,指导学生在教室、宿舍、家庭中墙板壁书写对联形式的警示语。其次,学生喜欢故事,这是不争的事实,对联故事通俗易懂,曲折有趣,富有生活气息,这正是我们进行对联教学的有利条件,在课堂中运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讲解趣联故事,并写出对联,让学生感受到对联的魅力。在课文教学中,寓对联教育于故事情节中,如:学习《核舟记》时,讲述苏东坡和佛印和尚的故事:两人在江边散步,东坡见一犬在河边吃骨头,东坡指给佛印看,意为“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随手将题有东坡诗的扇子丢进江中,意为“水流东坡尸(诗)。”通过对联故事激发学生兴趣。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胃口调动起来了。在引起学生广泛的兴趣后,在教学中渐渐让学生对对联,如在教学《岳阳楼记》时出示上联“四面渊山归眼底”,指导学生对出下联“万家忧乐到心头”;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出示上联“十里春风,长安两路”,指导学生出示下联“千年晓月,永定一桥”;再如教学《苏州园林》时出示上联“四壁荷花三面柳”,指导学生对出下联“半潭秋水一层山”。通过学习、活动,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增强了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开始主动询问一些对联常识。这时,教师即向学生讲解对联的一些赏识,总结出有关对联的一些基本的、规律性的东西。如“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皓月对长空,春花对秋月,斗转对星移。”此外,让学生吟通古诗中大量对仗的句子,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等,从而明白:上下联字数相同,用字不重复。以后再慢慢涉入韵律、平仄等对联常识。
二、广泛搜集对联,开拓学生视野
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后,发动学生在生活中搜集对联,品味、赏析这些对联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在教师的安排下,学生活动很积极,很有效,有很多令人惊奇的发现。广大学生能搜到各种类型的对联,如风景联、行业联、名胜联、居室联、节日联、哀挽联、德寿联、乔迁联等等,真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三、对联引入课堂的基本效果
将对联引入课堂后,语文教学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1.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增,意识到学语文是一种有趣的事情,社会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是语文之源,并会自觉去看一些语文方面的课外书。
2.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慢慢变得爱动脑了,对文章的语言感悟能力,欣赏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突出表现在古诗词的学习上。
3.在写作上,学生的炼字能力,对修辞运用能力也有了很大进步。
4.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习惯,为今后的课文实践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经过以上摸索,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向学生介绍对联知识,引导学生涉足对联园地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以后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作者简介:黄凤娥,山东省郓城县郓城实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