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碳产业异质性及其脱钩分析
孔令杰 孙华平 李佳林 吴海燕
摘 要:国内外学者有关产业转型与碳排放的研究,目前主要围绕二者的相互影响及脱钩分析展开,多是基于DEA或EKC模型分析影响具体某一行业如钢铁业或建筑业碳排放的因素等,对于行业异质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分析我国碳排放的行业异质性,进而提出高碳产业的转型路径及针对性措施。首先,以47个产业2006—2015年的数据作为样本,通过IPCC方法测度各个行业的碳排放量,并进行异质性分析。然后,基于脱钩理论,以国家统计年鉴行业分类中的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以及建筑业等四大类产业的数据为代表,进行重点测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业碳排放量及其脱钩状态具有明显差異,其中,脱钩状态最好的为工业,除了在2009年和2013年分别出现扩张连接和扩张负脱钩之外,其他时间脱钩效果都较好;工业在2015年第一次表现出强脱钩状态,说明此前对工业的管控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交通业、建筑业及批发零售业等,脱钩状态不理想,多次表现出扩张状态,说明这些行业发展对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压力。同时,我国部分行业碳排放量受市场影响而波动剧烈,企业无法在现有市场中及时获取有效信息以控制产能。我国政府应加强相应市场的建设,提高市场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我国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应当重点关注交通业与建筑业等,积极发展低碳交通,推进清洁能源使用,严格把关建筑材料、生产过程,有效处理高污染材料及建筑废弃物,推行清洁生产。
关键词: 高碳产业;异质性;脱钩模型;节能减排;低碳化转型;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和全社会低碳意识的逐步普及,研究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路径对我国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有关产业转型与碳排放的研究,主要围绕二者的相互影响及脱钩分析展开。脱钩关系分析最早可追溯到1966年Carter提出的脱钩理论,当时被用来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之间的关系;而后到1991年,美国经济学家Grossman和Krueger提出了EKC假说理论;1992年,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Rees和Wackernage提出了生态足迹理论。以上三种学说是最早关于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支撑。
吴振信等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基础上,加入结构调整因素,并基于中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1卢艳玲从绿色发展与低碳发展有机结合的视角,分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性选择。2张云等针对我国产业结构低碳转型进行了成本测度,证实产业结构低碳化可以实现我国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 45%的减排目标。3卢娜等利用Tapio弹性脱钩指数,分析了不同产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采用LMDI分解法分析不同产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发现能源强度和产业规模是促进碳排放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4Wu等基于环境DEA模型,建立了衡量工业能源效率性能的静态和动态能效指标,综合评价了技术对我国工业低碳化转型的影响。5Sun等采用社会网络方法,分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模式及其对低碳经济转型的影响。6罗雨森等对中国农业碳排放脱钩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7赵桂梅等对中国30个省区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进及跃迁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8
总体来看,国内外关于行业碳排放的研究成果已经较为丰富,学者对高碳产业低碳化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并逐渐形成相对完善的体系,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节能减排举措,为各产业低碳化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对于行业异质性的研究还较少。由此,本文基于脱钩模型分析我国碳排放的行业异质性,进而提出产业低碳转型路径与管理措施。
一、数据分析
(一)数据来源
为避免因偶然因素导致的模型系数的偏差,力求数据计算的有效性,本文扩大数据范围,选取了2006—2015年十年间的数据9,以减少特殊年份如2008年经济危机对结果造成的偶然性影响。由于碳排放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故本文以碳排放系数对能源消耗量进行测算,其中碳排放系数以IPCC 2006年版的数据作为标准,经加总计算后得出各行业相应的碳排放量数据(表1)。
(二)数据处理
通过碳排放系数对以上八种能源的消耗状况进行测度,将同一行业各能源消耗量加总,从而计算出各行业每年的碳排放额。
各个行业碳排放总量的数据见图1。自2006年以来,我国碳排放量呈持续增长趋势,但从2010年后,增长趋势逐年放缓,尤其自2013年至今,增长速度明显下降,曲线呈平稳增长趋势。由此可见,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本部分仅展示2011—2015年的碳排放分行业数据。由分行业数据(详见表2)来看,碳排放量较多的行业以化石燃料的挖掘、加工、制造业为主(详见图2),传统燃料在供电供能方面的使用也一直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在目前技术无法支撑的情况下,清洁能源尚不能大规模广泛使用,传统化石能源的地位还会继续维持较长的一段时间。与此同时,在节能减排工作的进一步推动下,以太阳能、水力、风力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正更多地展露头角。而对于废弃物的二次利用从而发展循环经济,也成为新的经济创新点。在碳排放后十的行业曲线中(详见图3),2011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2011年之后部分行业的碳排放量激增,这固然与经济复苏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反映出在传统行业方面也应该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避免碳排放量以指数形式增长。
高碳产业碳排放量居高不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从国家统计局综合能源平衡表的数据来看,以2015年为例,工业终端消费量为280 206万t标准煤,在加工转换中损失17 191万t标准煤,损失率为6.135%。这一比率在2008年以前维持在3%以下,2010年突增至5%以上,并于2012年突破6%。
不同行业间碳排放量存在巨大差异,高碳产业实际是在透支低碳产业努力的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社会公平。由此可见,高碳产业的低碳化转型已刻不容缓。
二、脱钩模型
脱钩模型,主要用来定量刻画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动态变化状态,200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出了绝对脱钩与相对脱钩的概念,但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一定缺陷,由此在其基础上进一步产生了Tapio脱钩模型。本文将选取Tapio模型对部分行业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Tapio脱钩模型更为动态直观地反映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变化对碳排放变化的敏感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x代表脱钩值,t代表第t个时期,EP代表环境负荷指标值,DF代表经济驱动力指标值。EP以各行业碳排放测量,DF以行业产值测度。不同的脱钩值表示不同的脱钩状态。通过与Tapio等级及弹性值范围表的对比(详见表3),可得到各行业的脱钩状态。
三、实证分析
本文分别选取了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以及建筑业四个行业为代表,进行Tapio脱钩模型的分析。根据统计年鉴的资料,查阅到2006—2015年相应行业产值与碳排放的具体数据(表4),利用公式可得以上四个行业2007—2015年间的Tapio值(表5);查阅表3,相应得到这四个行业的脱钩状态(表6)。
对表4至表6进行分析发现,脱钩状态最好的是工业,除了在2009年和2013年分别出现扩张连接和扩张负脱钩之外,其他时间脱钩效果都较好;尤其是工业在2015年表现出强脱钩状态,说明对工业的管控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其他三个行业脱钩状态不理想,多次表现出扩张状态,说明这些行业发展对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压力。
同时纵向比较来看,在2009年和2013年上述四个行业都表现出扩张属性。其原因可能在于这两年我国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大量资本进入市场后未得到有效利用,导致市场效率低下。这也说明我国目前的市场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在其针对建筑业分析的基础上,扩大了研究范围,基于相关数据对我国 2006—2015年间47 个行业的碳排放进行测算,选取了工业(A),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B),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C)以及建筑业(D)四个不同类型的重点行业,运用 Tapio 脱钩模型对其脱钩状态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高碳产业脱钩状态存在显著异质性。
(1)就我国分行业碳排放总量来看,2006—2015年间有过两次较大的波动节点,分别是2009年和2012年。结合当时经济背景分析,2008年全球经济下行,各行业产值受挫,碳排放总量增长速度放缓。而2012年,我国经济持续向好,碳排放量增长呈直线型上升的状态,尤其以服装纺织业和皮革制鞋业等为代表,增长率较高。由此可见,我国部分行业碳排放量受市场影响而波动剧烈,企业无法在现有市场中及时获取有效信息以控制产能。我国政府应加强相应市场的建设,提高市场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
(2)由碳排放量前十与后十的数据及碳损失率来看,传统化石燃料的采集、加工处理行业的碳排放量仍然居高不下,同时生活消费也占据前十的一席之地。除此之外,新能源及电力、热力等行业的碳排放量仍高于预期,说明技术还未达到成熟阶段。对于传统化石燃料行业,政府可以逐步提高其市场准入门槛,加收碳税,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调拨专门的资金,支持清洁能源优化技术,减少转化过程中能耗。
(3)对工业(A),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B),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C)以及建筑业(D)四个不同类型行业Tapio值的分析结果来看,四个行业60%左右的时间都处于弱脱钩状态,除工业外的其他三个行业脱钩状态欠佳,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甚至呈扩张连接状态。因此,我国在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时,应当重点关注交通业、建筑业及批发零售业等,积极发展公共交通,推进清洁能源使用,特别是在建筑材料、生产过程等方面严格把关,对其中的高污染材料及建筑废弃物要进行有效的处理;在快递的运输过程中,也尽可能使用循环包装,减少资源浪费。
(4)对脱钩模型结果结合经济环境进行纵向对比,产生较大波动的数据结果分别出现在2009年与2013年。结合我国与世界经济环境分析来看,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我国大规模投资救市,不成熟的市场并未将这部分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反而造成了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以模型中工业(A),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B),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C)以及建筑业(D)四个不同类型的行业数据来看,都表现出扩张属性。而2013年则处于我国经济持续性高速增长的尾端,过于繁荣的市场未形成有效的资源调配机制,致使库存大量堆积,同样出现了扩张属性。因此,在促进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的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市场机制的效用,培育更加稳健的市场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 张月红)
Abstract: At present, researches o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mainly focus on the mutual effect and decoupling analysis of the two, and many of them, based on the DEA or EKC model, analyz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specific industries such as steel or construction industry; while studies on industry heterogeneity are relatively few.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eterogeneity of carbon?burning industries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proposes a transition path of high?carbon industries and 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First of all, the paper, by taking the data of 47 industries from 2006 to 2015 as samples, measures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various industries through the IPCC method and analyzes their heterogeneity. Then, based on decoupling theory, it measures the data of four major industries in China provided by the State Statistical Yearbook, namely the data of industry and wholesale, retail, accommodation, catering, construction, transportation, storage and po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exi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arbon emissions and decoupling state among various industries. The industry has the best decoupling state despite the expansion connection and expansion negative decoupling in 2009 and 2013 respectively. For the first time in 2015, strong decoupling effect appeared in industry, showing that previous control on industry has played an active role; by contrast, the transport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wholesale, retail industries, which have shown expansion many times, are in the unsatisfactory state of decoupling, showing that their development has exerted a great pressure on the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some industries in China are volatile as a result of market fluctuation and companies have no access to valid information from markets to control production capacity.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improve market transparency and reduce information asymmetry.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transportation and construction industries in building material selection, productive process and dealing with high?polluting materials and building wastes, and promoting low?carbon transporation.
Key words: high?carbon industry; heterogeneity; decoupling model;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low?carbon transi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摘 要:国内外学者有关产业转型与碳排放的研究,目前主要围绕二者的相互影响及脱钩分析展开,多是基于DEA或EKC模型分析影响具体某一行业如钢铁业或建筑业碳排放的因素等,对于行业异质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分析我国碳排放的行业异质性,进而提出高碳产业的转型路径及针对性措施。首先,以47个产业2006—2015年的数据作为样本,通过IPCC方法测度各个行业的碳排放量,并进行异质性分析。然后,基于脱钩理论,以国家统计年鉴行业分类中的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以及建筑业等四大类产业的数据为代表,进行重点测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业碳排放量及其脱钩状态具有明显差異,其中,脱钩状态最好的为工业,除了在2009年和2013年分别出现扩张连接和扩张负脱钩之外,其他时间脱钩效果都较好;工业在2015年第一次表现出强脱钩状态,说明此前对工业的管控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交通业、建筑业及批发零售业等,脱钩状态不理想,多次表现出扩张状态,说明这些行业发展对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压力。同时,我国部分行业碳排放量受市场影响而波动剧烈,企业无法在现有市场中及时获取有效信息以控制产能。我国政府应加强相应市场的建设,提高市场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我国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应当重点关注交通业与建筑业等,积极发展低碳交通,推进清洁能源使用,严格把关建筑材料、生产过程,有效处理高污染材料及建筑废弃物,推行清洁生产。
关键词: 高碳产业;异质性;脱钩模型;节能减排;低碳化转型;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和全社会低碳意识的逐步普及,研究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路径对我国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有关产业转型与碳排放的研究,主要围绕二者的相互影响及脱钩分析展开。脱钩关系分析最早可追溯到1966年Carter提出的脱钩理论,当时被用来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之间的关系;而后到1991年,美国经济学家Grossman和Krueger提出了EKC假说理论;1992年,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Rees和Wackernage提出了生态足迹理论。以上三种学说是最早关于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支撑。
吴振信等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基础上,加入结构调整因素,并基于中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1卢艳玲从绿色发展与低碳发展有机结合的视角,分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性选择。2张云等针对我国产业结构低碳转型进行了成本测度,证实产业结构低碳化可以实现我国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 45%的减排目标。3卢娜等利用Tapio弹性脱钩指数,分析了不同产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采用LMDI分解法分析不同产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发现能源强度和产业规模是促进碳排放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4Wu等基于环境DEA模型,建立了衡量工业能源效率性能的静态和动态能效指标,综合评价了技术对我国工业低碳化转型的影响。5Sun等采用社会网络方法,分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模式及其对低碳经济转型的影响。6罗雨森等对中国农业碳排放脱钩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7赵桂梅等对中国30个省区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进及跃迁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8
总体来看,国内外关于行业碳排放的研究成果已经较为丰富,学者对高碳产业低碳化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并逐渐形成相对完善的体系,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节能减排举措,为各产业低碳化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对于行业异质性的研究还较少。由此,本文基于脱钩模型分析我国碳排放的行业异质性,进而提出产业低碳转型路径与管理措施。
一、数据分析
(一)数据来源
为避免因偶然因素导致的模型系数的偏差,力求数据计算的有效性,本文扩大数据范围,选取了2006—2015年十年间的数据9,以减少特殊年份如2008年经济危机对结果造成的偶然性影响。由于碳排放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故本文以碳排放系数对能源消耗量进行测算,其中碳排放系数以IPCC 2006年版的数据作为标准,经加总计算后得出各行业相应的碳排放量数据(表1)。
(二)数据处理
通过碳排放系数对以上八种能源的消耗状况进行测度,将同一行业各能源消耗量加总,从而计算出各行业每年的碳排放额。
各个行业碳排放总量的数据见图1。自2006年以来,我国碳排放量呈持续增长趋势,但从2010年后,增长趋势逐年放缓,尤其自2013年至今,增长速度明显下降,曲线呈平稳增长趋势。由此可见,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本部分仅展示2011—2015年的碳排放分行业数据。由分行业数据(详见表2)来看,碳排放量较多的行业以化石燃料的挖掘、加工、制造业为主(详见图2),传统燃料在供电供能方面的使用也一直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在目前技术无法支撑的情况下,清洁能源尚不能大规模广泛使用,传统化石能源的地位还会继续维持较长的一段时间。与此同时,在节能减排工作的进一步推动下,以太阳能、水力、风力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正更多地展露头角。而对于废弃物的二次利用从而发展循环经济,也成为新的经济创新点。在碳排放后十的行业曲线中(详见图3),2011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2011年之后部分行业的碳排放量激增,这固然与经济复苏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反映出在传统行业方面也应该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避免碳排放量以指数形式增长。
高碳产业碳排放量居高不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从国家统计局综合能源平衡表的数据来看,以2015年为例,工业终端消费量为280 206万t标准煤,在加工转换中损失17 191万t标准煤,损失率为6.135%。这一比率在2008年以前维持在3%以下,2010年突增至5%以上,并于2012年突破6%。
不同行业间碳排放量存在巨大差异,高碳产业实际是在透支低碳产业努力的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社会公平。由此可见,高碳产业的低碳化转型已刻不容缓。
二、脱钩模型
脱钩模型,主要用来定量刻画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动态变化状态,200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出了绝对脱钩与相对脱钩的概念,但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一定缺陷,由此在其基础上进一步产生了Tapio脱钩模型。本文将选取Tapio模型对部分行业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Tapio脱钩模型更为动态直观地反映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变化对碳排放变化的敏感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x代表脱钩值,t代表第t个时期,EP代表环境负荷指标值,DF代表经济驱动力指标值。EP以各行业碳排放测量,DF以行业产值测度。不同的脱钩值表示不同的脱钩状态。通过与Tapio等级及弹性值范围表的对比(详见表3),可得到各行业的脱钩状态。
三、实证分析
本文分别选取了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以及建筑业四个行业为代表,进行Tapio脱钩模型的分析。根据统计年鉴的资料,查阅到2006—2015年相应行业产值与碳排放的具体数据(表4),利用公式可得以上四个行业2007—2015年间的Tapio值(表5);查阅表3,相应得到这四个行业的脱钩状态(表6)。
对表4至表6进行分析发现,脱钩状态最好的是工业,除了在2009年和2013年分别出现扩张连接和扩张负脱钩之外,其他时间脱钩效果都较好;尤其是工业在2015年表现出强脱钩状态,说明对工业的管控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其他三个行业脱钩状态不理想,多次表现出扩张状态,说明这些行业发展对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压力。
同时纵向比较来看,在2009年和2013年上述四个行业都表现出扩张属性。其原因可能在于这两年我国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大量资本进入市场后未得到有效利用,导致市场效率低下。这也说明我国目前的市场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在其针对建筑业分析的基础上,扩大了研究范围,基于相关数据对我国 2006—2015年间47 个行业的碳排放进行测算,选取了工业(A),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B),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C)以及建筑业(D)四个不同类型的重点行业,运用 Tapio 脱钩模型对其脱钩状态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高碳产业脱钩状态存在显著异质性。
(1)就我国分行业碳排放总量来看,2006—2015年间有过两次较大的波动节点,分别是2009年和2012年。结合当时经济背景分析,2008年全球经济下行,各行业产值受挫,碳排放总量增长速度放缓。而2012年,我国经济持续向好,碳排放量增长呈直线型上升的状态,尤其以服装纺织业和皮革制鞋业等为代表,增长率较高。由此可见,我国部分行业碳排放量受市场影响而波动剧烈,企业无法在现有市场中及时获取有效信息以控制产能。我国政府应加强相应市场的建设,提高市场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
(2)由碳排放量前十与后十的数据及碳损失率来看,传统化石燃料的采集、加工处理行业的碳排放量仍然居高不下,同时生活消费也占据前十的一席之地。除此之外,新能源及电力、热力等行业的碳排放量仍高于预期,说明技术还未达到成熟阶段。对于传统化石燃料行业,政府可以逐步提高其市场准入门槛,加收碳税,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调拨专门的资金,支持清洁能源优化技术,减少转化过程中能耗。
(3)对工业(A),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B),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C)以及建筑业(D)四个不同类型行业Tapio值的分析结果来看,四个行业60%左右的时间都处于弱脱钩状态,除工业外的其他三个行业脱钩状态欠佳,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甚至呈扩张连接状态。因此,我国在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时,应当重点关注交通业、建筑业及批发零售业等,积极发展公共交通,推进清洁能源使用,特别是在建筑材料、生产过程等方面严格把关,对其中的高污染材料及建筑废弃物要进行有效的处理;在快递的运输过程中,也尽可能使用循环包装,减少资源浪费。
(4)对脱钩模型结果结合经济环境进行纵向对比,产生较大波动的数据结果分别出现在2009年与2013年。结合我国与世界经济环境分析来看,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我国大规模投资救市,不成熟的市场并未将这部分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反而造成了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以模型中工业(A),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B),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C)以及建筑业(D)四个不同类型的行业数据来看,都表现出扩张属性。而2013年则处于我国经济持续性高速增长的尾端,过于繁荣的市场未形成有效的资源调配机制,致使库存大量堆积,同样出现了扩张属性。因此,在促进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的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市场机制的效用,培育更加稳健的市场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 张月红)
Abstract: At present, researches o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mainly focus on the mutual effect and decoupling analysis of the two, and many of them, based on the DEA or EKC model, analyz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specific industries such as steel or construction industry; while studies on industry heterogeneity are relatively few.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eterogeneity of carbon?burning industries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proposes a transition path of high?carbon industries and 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First of all, the paper, by taking the data of 47 industries from 2006 to 2015 as samples, measures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various industries through the IPCC method and analyzes their heterogeneity. Then, based on decoupling theory, it measures the data of four major industries in China provided by the State Statistical Yearbook, namely the data of industry and wholesale, retail, accommodation, catering, construction, transportation, storage and po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exi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arbon emissions and decoupling state among various industries. The industry has the best decoupling state despite the expansion connection and expansion negative decoupling in 2009 and 2013 respectively. For the first time in 2015, strong decoupling effect appeared in industry, showing that previous control on industry has played an active role; by contrast, the transport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wholesale, retail industries, which have shown expansion many times, are in the unsatisfactory state of decoupling, showing that their development has exerted a great pressure on the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some industries in China are volatile as a result of market fluctuation and companies have no access to valid information from markets to control production capacity.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improve market transparency and reduce information asymmetry.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transportation and construction industries in building material selection, productive process and dealing with high?polluting materials and building wastes, and promoting low?carbon transporation.
Key words: high?carbon industry; heterogeneity; decoupling model;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low?carbon transi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