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就业指导“获得感”的途径构建①

    陈伟

    [摘 要] 当前,高等教育就业指导存在很多现实困境,指导性、实效性效果不明显。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在学生“获得感”视角下,分析探讨解决就业指导问题的对策及建议,从而谋求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高品质和精准化。

    [关 键 词] 就业指导;获得感;途径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7-0074-01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把就业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上,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提到“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由此可见,就业已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更是社会和谐之计。而作为就业的主力军,高校毕业生从2018年开始将突破800万人,并且在这一高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必然要求高校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更加完善、更加精准,要向多元化和纵深化进一步发展,让学生在职业选择中更有“获得感”。

    一、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已经进入了新常态,开始向专业培训、就业创业培训延伸,并且形成了生涯指导、创业指导、大数据指导、就业指导等多种内容的综合化发展模式,但在指导和服务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重视阶段目标,忽视全程规划

    目前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多是应急性、突击式教育,教育对象单一,只面向毕业生,教学内容多为分析就业形势、解读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巧,目的都是为短时间内提高就业率这一阶段目标而进行职业探索、培养职业素质、发展职业能力等,全程规划内容严重缺失,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形成职业方向,在今后的职业选择过程中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很难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重视技巧传授,忽视理念激发

    高校就业指导在就业率的驱使下,往往单纯地从求职过程入手,进行就业程序、面试技巧、收集信息等方面的教学,摒弃了职业发展的授课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成为小我的得失,而“广大青年在职业选择中坚定理想信念”的大我意识则完全没有体现。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只有将现实考量和理想信念结合起来,才能在工作中有更多获得感,背离二者之一,都无法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重视教学过程,忽视学生期待

    当前的就业指导,多停留在“形式教学”层面,教学内容空泛,分析讲解乏力,教学实效性较差,真正实用的东西不多,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期待。此外,教学过程一般均以老师为主导,缺乏参与性,没有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和尝试的喜悦,因此学生的重视程度也不高。

    (四)重视粗放教学,忽视精准指导

    霍兰德的人职匹配理论强调,只有当个体的人格、特征、兴趣与职业相匹配时,个体的潜能才会得到最大的发挥,才能有较高的工作满意度。而高校就业指导课受条件所限,基本采取大班教学、粗放式的教学模式,指导内容泛化和片面,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不能实现精准指导,更不能帮助学生进行客观、准确、科学的职业选择。

    二、提升学生就业指导“获得感”的途径构建

    学生的“获得感”主要是指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因实实在在地收获体验而产生的正向的主观感受,主要由心理层面的获得感、思想层面的获得感和行为层面的获得感构成,因此,提升学生就业指导“获得感”的途径也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聚焦学生期待,提升指导品质

    高等教育的对象已经发生了变化,“95后”甚至是“00后”的学生思想活跃变化更快、开放包容程度更高、自我意识更强、掌握信息量更大、探索创新意愿更浓烈,面对这样的学生,就业指导重点应当摸准他们的心理脉搏,懂得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惑,从启迪学生诉求出发,真正将学生期待与教学内容、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借助教学内容的变化和教学方式的创新,精准提升就业指导品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就业指导是“有用的”,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聚焦学生认同,提高指导水平

    思想层面的获得感解决的是学生认同的问题。高校就业指导在全面准确讲述理论的同时,要紧密联系学生学习、思想、生活的实际,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兴趣的事例入手,注重引导而不是传授,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进行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习信心,提升指导和服务的水平,达到思想上的认同。

    (三)聚焦學生成就,拓展实践平台

    高校就业指导,认知是基础,认同是关键,践行才是目的。行为层面的获得感就是通过学生实践的成就感来体现的。要突出学生的实践性,就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就业实践活动,比如参与市场调查、召开模拟招聘会、拓展实习平台等,实现边学习、边操作,将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同步进行的多元化学习模式,从而帮助学生获得各种成功体验,增强成长成才的自信心。

    教育“民生”观要求高等教育要“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检验标准就是学生“获得感”的提升。只有让学生在就业指导教育的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才能使他们在职业选择过程中走好“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职业选择观在当下带给高校教育的启示,更是高等教育就业指导与生涯规划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黄冬霞.吴满意.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内涵、构成和形成机理[J].思想教育研究,2017(6).

    [2]张洁.张红霞.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7(8).

    [3]宁悦.让青年在职业选择中有更多获得感:重读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J].领导之友,2016(10).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