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转化机制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张艳+魏先福
摘 要: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环节,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是当前形势下高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要求。本文以北京印刷学院为例,分析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创新模式,总结了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知识产权
科技成果转化作为链接高校和企业的桥梁,是高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社会、行业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2013年年底,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中国经济年会”上指出: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作为创新主体的高校,如何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深化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2010年8月,北京印刷学院抓住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依托高校建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契机,获北京市政府批准成立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成为中关村科学城首批六个建设项目中唯一的市属高校。研究院成立4年多来,以重大科研项目和产业化项目为抓手,充分发挥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探索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共同投资、共同推进的成果转化新模式,在市属高校中率先落实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大力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落地一批、运作一批、储备一批”的结构合理、层次鲜明的产业化项目梯队。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普遍问题
1.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不对应,成果缺乏实用性。一是高校与企业协同程度低、信息不对称,缺乏信息共享平台。成果研发过程中缺乏企业和市场的参与,造成高校闭门搞研究、企业盲目找项目的现象,最终导致高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所研发出的创新性成果无人问津,与企业实际技术需求无法匹配。二是我国高校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项目立项一般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注重研究领域的前瞻性,对应用技术研发缺乏重视。项目结项大多以论文、专著、专利作为研究成果,以专家评审或评奖作为考核,对成果的实用性、应用性要求不高,造成科技成果的商业转化价值不高。
2.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一是目前高校对人才的考核评价依然以论文、课题等成果数量和教学课时为准,科技成果转化效益尚未纳入考核体系,且科技评价体系有待健全。二是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缺位,导致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成果转化专业人才紧缺。三是科技成果转化投入高、风险大,缺乏有效的投融资机制,造成成果转化资金短缺,融资渠道单一,从而影响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进程。
北京印刷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体制创新方式
借助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资源统筹、政策先导、创新先行的优势,学校探索建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发现、筛选、投资及产业化促进的长效机制,制定《北京印刷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草案)》,规范产业化项目的征集、遴选、评估、管理、激励、实施、评价体系,完善孵化和产业化成果转化环境。
1.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组织体系。研究院承担协调政府、企业、高校对接的功能,是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平台,对外寻求产业化项目合作,并以北京毕升新技术开发中心(学校全资公司)为载体对外进行股权投资,组建产业化项目公司,并落地北京印刷学院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充分发挥孵化器的作用,吸引印刷包装领域创业企业入驻,形成聚集效应。学校发起成立全国印刷电子产业技术联盟等联盟,搭建产业链上下游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平台,在联合行业企业、其他高校院所进行合作研究和开发的同时,也在联盟内推介具有产业化前景的优秀科研成果,既提高了学校科研人员开展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又减少了企业寻求技术支持的盲目性。
研究院下设科技服务中心、技术转移与孵化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科技服务中心负责科技咨询服务和成果对接工作,在提供科技服务过程中,调研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技术需求并将企业需求及时反馈给学校科研人员,征集校内具有产业化前景的优秀项目并迅速向企业宣传和推广。技术转移与孵化中心负责产业化项目筛选、论证,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评估、转移,产业化项目政府支持资金申请,为产业化项目公司的注册、组建、技术开发提供咨询服务。信息服务中心负责绿色印刷包装相关领域专利数据库建设,专利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工具研发,开展绿色印刷包装技术科技政策、科技情报和知识产权学术研究,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知识产权支撑服务,并面向社会提供科技情报与知识产权咨询服务。通过三大中心的建设,打造具有专业水准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服务队伍,加强对产业化项目的征集筛选、落地服务、政策辅导、项目申报、市场对接、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协助产业化公司建立规范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
2.开展高校科技成果处置管理改革。依据 “京校十条”高校可自主对科技成果合作实施、转让、对外投资等科技成果转化事项进行审批的精神,学校实行科技成果转化校内审批备案管理。研究院负责提出科技成果对外投资方案,经学校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后,将科技成果从学校无偿划转到学校全资公司毕升中心,毕升中心作为学校科技成果对外投资的载体,负责产业化项目的运营和管理。
3.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机制。学校积极为产业化项目申请政府统筹资金、争取社会资金支持,充分发挥政府资本调动作用,吸引行业企业、社会自然人、风投机构注资产业化项目公司,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融资服务。
4.建立产业化项目储备制度。按照“落地一批、运作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思路,学校建立了产业化项目储备制度,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工作机制,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即建立了集科技成果的研发、筛选、评估、转化及市场化运作于一体的新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既从源头上保证了科技成果的有效产出,又为后续科技成果转化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和条件。
5.建立成果转化收益分成与股权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对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团队实施股权激励和成果转让收益分成等激励措施,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和团队进行奖励,充分调动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积极性。科技成果及专利采取直接转让方式进行转化的,一般采取收益分成的方式进行激励。自主研发形成的职务科技成果,通过研究院实施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采取收益分成或股权分配两种激励方式。
6.建立专兼职结合灵活有效的用人机制。学校采用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方式,通过到校任职、兼职、短期工作和项目合作的方式,柔性引进行业高端人才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研究院工作人员均实行聘任制,采取在编专职、编外聘任、教师兼职、公司聘任等多种用人方式,并依托博士后工作站招收研究人员,鼓励具有重大科研项目和产业化项目的主要科研人员进入研究院进行专职科研工作。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员,聘期也相应改变。对于研究院管理人员,按照固定年限进行聘任;对于学校进入研究院从事专职研究的科研人员,按照项目计划时间进行聘任。同时,研究院还注意根据项目研发需要,吸纳科研院所、合作企业等技术骨干参与项目研究,并有计划地引导项目组整体向成果转化的企业流动,完成技术转移,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鼓励教师在研究院兼职开展工作,在研究院设立一定数量的兼职岗位。教师在研究院兼职开展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社会服务工作,研究院可根据工作量支付一定报酬;或按照学校科研业绩核定办法出具相关业绩证明,纳入教师岗位任务完成情况。教师在研究院兼职做管理工作,研究院经与教师所在二级学院协商同意,可酌情减免最高不超过50%的教学工作量(不重复减免),并报人事处备案。
北京印刷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效果
1.建成产业协同创新平台。2010年,学校发起成立北京绿色印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011年,学校发起成立全国印刷电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联盟为纽带,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联合承担国家科技创新项目;2013年,全国印刷电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被列为国家科技部产业战略联盟试点;2014年3月,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批复同意,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挂牌建设“国家绿色印刷包装产业协同创新基地”,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印刷包装领域首个批复建设的协同创新基地。
2.打造国际化人才交流与合作平台。为发挥高端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的引领作用,研究院先后引进了高端领军人才6人,其中,“千人计划”3人,“海聚工程”3人。柔性引进美国爵硕大学危岩教授,担任研究院特聘院长,并负责组建团队在3D生物印刷领域开展技术研发;柔性引进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印刷电子中心主任崔铮教授担任印刷电子工程研究中心专家,并成功为其申报北京市特聘教授,在崔铮教授引领下,成功主办2014年第五届柔性与印刷电子国际会议(ICFPE)。打破人才“单位所有制”,实现高端人才校内共享,促成新引进高端人才在校内落地。
3.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岗。2012年,学校首次公开招聘专职岗位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并根据产业化项目需求,逐渐增加岗位数量;2014年,“京校十条”发布后,学校开展了科技成果转化岗试点工作,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技术岗,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服务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技术队伍建设,鼓励促进校内科技人员参与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2015年,根据“京校十条”意见指导,学校在2015年- 2018年聘期岗位设置方案中新增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岗位,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岗以科技人员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绩效为主要考核指标,岗位任务由二级单位和教师协商确定,并报学校备案。这个方案的设置对于学校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解决了科研人员在从事产业化工作时的业绩考核、职称评定之忧。
4.实现产业化项目落地。截至2015年6月,学校共有7个产业化项目落地。环保型纯水包装印刷油墨项目已完成生产厂房租赁、车间装修改造、中试生产设备的购置、油墨中试生产原材料的采购等工作,现正进行放量生产的技术优化及市场调研及推广。该项目新申请发明专利10件,新建成油墨生产线5条、油墨印刷生产测试线2条,已具备环保型纯水凹印油墨生产能力。高阻隔薄膜项目顺利通过北京市科技计划统筹项目验收,已开始高阻隔薄膜小批量试生产、优化工艺,并针对各部分原料成本价格进行生产成本核算。导电油墨项目正在推进中试线和生产线建设,具备小批量生产能力,并对潜在客户资源进行梳理及产品试用、反馈。单张纸平版印刷机项目完成了两台样机的装配及控制系统配套,正在进行设备测试工作。“玄门”三维原创动画项目正在进行第二、三部的制作,预计2015年年底完成。2015年,3D水墨动画项目和古文物修复与复制项目分别落地上海漕河泾经济开发区和河北省保定市。
5.落实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对外投资。在北京市属高校中,学校率先采取“政府统筹资金引导、学校无形资产入股、企业重点投资”的投融资方案并应用于4个产业化项目;率先与中关村发展集团签约,拓展产业化项目的融资渠道,支持“印刷电子导电材料制备关键工艺与中试线建设”在京转化落地。“京校十条”发布后,积极推动高阻隔、抗迁移绿色包装薄膜和环保型纯水包装印刷油墨2个产业化项目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入资工作。
6.实施股权激励政策。2012年,学校制定“高阻隔、抗迁移绿色包装薄膜”及“纳微米尺度导电油墨”的股权激励方案并获得中关村创新平台工作小组的批复,将技术入股金额的30%折算为股权奖励给激励对象。2013年,制定高阻隔薄膜项目《内部科研人员管理及激励办法(试行)》,实施对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专项奖励。“京校十条”发布后,2014年学校制定了“环保型纯水包装印刷油墨”股权激励方案,并经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进一步明确肯定项目团队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
7.筛选优秀科研成果入库。根据行业发展需求,面向全校对在研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进行评估,筛选“水果保鲜膜”“抗静电薄膜”等产业化储备项目纳入学校科技项目储备库进行跟踪支持,充实产业化项目储备库,编制《北京印刷学院科研成果推介及校企合作信息手册》,为优秀成果与资本对接搭建平台。
8.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建设印刷电子联盟成员单位专利数据库,对64家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的专利进行集成、分析,筛选出与印刷电子技术相关的专利222篇,完成了印刷电子专利池的筛选与初步建设,形成联盟内定期统计发布制度,利用网络平台追踪联盟成员单位印刷电子领域专利情况。
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强化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提升高校科技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要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提高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产品的转化率,就要有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机制来保障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顺利开展,为科研人员解除后顾之忧,鼓励他们以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带动行业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5-03-24(1).
[2]加快推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协同创新若干意见(试行)(京政办[2014]3号)[Z].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3]张茜.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J].天津经济,2015(5).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
[责任编辑:卜 ?珺]
摘 要: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环节,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是当前形势下高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要求。本文以北京印刷学院为例,分析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创新模式,总结了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知识产权
科技成果转化作为链接高校和企业的桥梁,是高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社会、行业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2013年年底,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中国经济年会”上指出: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作为创新主体的高校,如何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深化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2010年8月,北京印刷学院抓住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依托高校建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契机,获北京市政府批准成立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成为中关村科学城首批六个建设项目中唯一的市属高校。研究院成立4年多来,以重大科研项目和产业化项目为抓手,充分发挥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探索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共同投资、共同推进的成果转化新模式,在市属高校中率先落实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大力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落地一批、运作一批、储备一批”的结构合理、层次鲜明的产业化项目梯队。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普遍问题
1.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不对应,成果缺乏实用性。一是高校与企业协同程度低、信息不对称,缺乏信息共享平台。成果研发过程中缺乏企业和市场的参与,造成高校闭门搞研究、企业盲目找项目的现象,最终导致高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所研发出的创新性成果无人问津,与企业实际技术需求无法匹配。二是我国高校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项目立项一般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注重研究领域的前瞻性,对应用技术研发缺乏重视。项目结项大多以论文、专著、专利作为研究成果,以专家评审或评奖作为考核,对成果的实用性、应用性要求不高,造成科技成果的商业转化价值不高。
2.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一是目前高校对人才的考核评价依然以论文、课题等成果数量和教学课时为准,科技成果转化效益尚未纳入考核体系,且科技评价体系有待健全。二是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缺位,导致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成果转化专业人才紧缺。三是科技成果转化投入高、风险大,缺乏有效的投融资机制,造成成果转化资金短缺,融资渠道单一,从而影响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进程。
北京印刷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体制创新方式
借助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资源统筹、政策先导、创新先行的优势,学校探索建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发现、筛选、投资及产业化促进的长效机制,制定《北京印刷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草案)》,规范产业化项目的征集、遴选、评估、管理、激励、实施、评价体系,完善孵化和产业化成果转化环境。
1.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组织体系。研究院承担协调政府、企业、高校对接的功能,是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平台,对外寻求产业化项目合作,并以北京毕升新技术开发中心(学校全资公司)为载体对外进行股权投资,组建产业化项目公司,并落地北京印刷学院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充分发挥孵化器的作用,吸引印刷包装领域创业企业入驻,形成聚集效应。学校发起成立全国印刷电子产业技术联盟等联盟,搭建产业链上下游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平台,在联合行业企业、其他高校院所进行合作研究和开发的同时,也在联盟内推介具有产业化前景的优秀科研成果,既提高了学校科研人员开展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又减少了企业寻求技术支持的盲目性。
研究院下设科技服务中心、技术转移与孵化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科技服务中心负责科技咨询服务和成果对接工作,在提供科技服务过程中,调研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技术需求并将企业需求及时反馈给学校科研人员,征集校内具有产业化前景的优秀项目并迅速向企业宣传和推广。技术转移与孵化中心负责产业化项目筛选、论证,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评估、转移,产业化项目政府支持资金申请,为产业化项目公司的注册、组建、技术开发提供咨询服务。信息服务中心负责绿色印刷包装相关领域专利数据库建设,专利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工具研发,开展绿色印刷包装技术科技政策、科技情报和知识产权学术研究,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知识产权支撑服务,并面向社会提供科技情报与知识产权咨询服务。通过三大中心的建设,打造具有专业水准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服务队伍,加强对产业化项目的征集筛选、落地服务、政策辅导、项目申报、市场对接、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协助产业化公司建立规范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
2.开展高校科技成果处置管理改革。依据 “京校十条”高校可自主对科技成果合作实施、转让、对外投资等科技成果转化事项进行审批的精神,学校实行科技成果转化校内审批备案管理。研究院负责提出科技成果对外投资方案,经学校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后,将科技成果从学校无偿划转到学校全资公司毕升中心,毕升中心作为学校科技成果对外投资的载体,负责产业化项目的运营和管理。
3.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机制。学校积极为产业化项目申请政府统筹资金、争取社会资金支持,充分发挥政府资本调动作用,吸引行业企业、社会自然人、风投机构注资产业化项目公司,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融资服务。
4.建立产业化项目储备制度。按照“落地一批、运作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思路,学校建立了产业化项目储备制度,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工作机制,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即建立了集科技成果的研发、筛选、评估、转化及市场化运作于一体的新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既从源头上保证了科技成果的有效产出,又为后续科技成果转化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和条件。
5.建立成果转化收益分成与股权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对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团队实施股权激励和成果转让收益分成等激励措施,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和团队进行奖励,充分调动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积极性。科技成果及专利采取直接转让方式进行转化的,一般采取收益分成的方式进行激励。自主研发形成的职务科技成果,通过研究院实施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采取收益分成或股权分配两种激励方式。
6.建立专兼职结合灵活有效的用人机制。学校采用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方式,通过到校任职、兼职、短期工作和项目合作的方式,柔性引进行业高端人才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研究院工作人员均实行聘任制,采取在编专职、编外聘任、教师兼职、公司聘任等多种用人方式,并依托博士后工作站招收研究人员,鼓励具有重大科研项目和产业化项目的主要科研人员进入研究院进行专职科研工作。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员,聘期也相应改变。对于研究院管理人员,按照固定年限进行聘任;对于学校进入研究院从事专职研究的科研人员,按照项目计划时间进行聘任。同时,研究院还注意根据项目研发需要,吸纳科研院所、合作企业等技术骨干参与项目研究,并有计划地引导项目组整体向成果转化的企业流动,完成技术转移,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鼓励教师在研究院兼职开展工作,在研究院设立一定数量的兼职岗位。教师在研究院兼职开展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社会服务工作,研究院可根据工作量支付一定报酬;或按照学校科研业绩核定办法出具相关业绩证明,纳入教师岗位任务完成情况。教师在研究院兼职做管理工作,研究院经与教师所在二级学院协商同意,可酌情减免最高不超过50%的教学工作量(不重复减免),并报人事处备案。
北京印刷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效果
1.建成产业协同创新平台。2010年,学校发起成立北京绿色印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011年,学校发起成立全国印刷电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联盟为纽带,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联合承担国家科技创新项目;2013年,全国印刷电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被列为国家科技部产业战略联盟试点;2014年3月,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批复同意,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挂牌建设“国家绿色印刷包装产业协同创新基地”,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印刷包装领域首个批复建设的协同创新基地。
2.打造国际化人才交流与合作平台。为发挥高端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的引领作用,研究院先后引进了高端领军人才6人,其中,“千人计划”3人,“海聚工程”3人。柔性引进美国爵硕大学危岩教授,担任研究院特聘院长,并负责组建团队在3D生物印刷领域开展技术研发;柔性引进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印刷电子中心主任崔铮教授担任印刷电子工程研究中心专家,并成功为其申报北京市特聘教授,在崔铮教授引领下,成功主办2014年第五届柔性与印刷电子国际会议(ICFPE)。打破人才“单位所有制”,实现高端人才校内共享,促成新引进高端人才在校内落地。
3.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岗。2012年,学校首次公开招聘专职岗位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并根据产业化项目需求,逐渐增加岗位数量;2014年,“京校十条”发布后,学校开展了科技成果转化岗试点工作,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技术岗,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服务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技术队伍建设,鼓励促进校内科技人员参与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2015年,根据“京校十条”意见指导,学校在2015年- 2018年聘期岗位设置方案中新增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岗位,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岗以科技人员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绩效为主要考核指标,岗位任务由二级单位和教师协商确定,并报学校备案。这个方案的设置对于学校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解决了科研人员在从事产业化工作时的业绩考核、职称评定之忧。
4.实现产业化项目落地。截至2015年6月,学校共有7个产业化项目落地。环保型纯水包装印刷油墨项目已完成生产厂房租赁、车间装修改造、中试生产设备的购置、油墨中试生产原材料的采购等工作,现正进行放量生产的技术优化及市场调研及推广。该项目新申请发明专利10件,新建成油墨生产线5条、油墨印刷生产测试线2条,已具备环保型纯水凹印油墨生产能力。高阻隔薄膜项目顺利通过北京市科技计划统筹项目验收,已开始高阻隔薄膜小批量试生产、优化工艺,并针对各部分原料成本价格进行生产成本核算。导电油墨项目正在推进中试线和生产线建设,具备小批量生产能力,并对潜在客户资源进行梳理及产品试用、反馈。单张纸平版印刷机项目完成了两台样机的装配及控制系统配套,正在进行设备测试工作。“玄门”三维原创动画项目正在进行第二、三部的制作,预计2015年年底完成。2015年,3D水墨动画项目和古文物修复与复制项目分别落地上海漕河泾经济开发区和河北省保定市。
5.落实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对外投资。在北京市属高校中,学校率先采取“政府统筹资金引导、学校无形资产入股、企业重点投资”的投融资方案并应用于4个产业化项目;率先与中关村发展集团签约,拓展产业化项目的融资渠道,支持“印刷电子导电材料制备关键工艺与中试线建设”在京转化落地。“京校十条”发布后,积极推动高阻隔、抗迁移绿色包装薄膜和环保型纯水包装印刷油墨2个产业化项目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入资工作。
6.实施股权激励政策。2012年,学校制定“高阻隔、抗迁移绿色包装薄膜”及“纳微米尺度导电油墨”的股权激励方案并获得中关村创新平台工作小组的批复,将技术入股金额的30%折算为股权奖励给激励对象。2013年,制定高阻隔薄膜项目《内部科研人员管理及激励办法(试行)》,实施对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专项奖励。“京校十条”发布后,2014年学校制定了“环保型纯水包装印刷油墨”股权激励方案,并经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进一步明确肯定项目团队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
7.筛选优秀科研成果入库。根据行业发展需求,面向全校对在研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进行评估,筛选“水果保鲜膜”“抗静电薄膜”等产业化储备项目纳入学校科技项目储备库进行跟踪支持,充实产业化项目储备库,编制《北京印刷学院科研成果推介及校企合作信息手册》,为优秀成果与资本对接搭建平台。
8.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建设印刷电子联盟成员单位专利数据库,对64家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的专利进行集成、分析,筛选出与印刷电子技术相关的专利222篇,完成了印刷电子专利池的筛选与初步建设,形成联盟内定期统计发布制度,利用网络平台追踪联盟成员单位印刷电子领域专利情况。
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强化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提升高校科技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要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提高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产品的转化率,就要有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机制来保障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顺利开展,为科研人员解除后顾之忧,鼓励他们以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带动行业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5-03-24(1).
[2]加快推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协同创新若干意见(试行)(京政办[2014]3号)[Z].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3]张茜.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J].天津经济,2015(5).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
[责任编辑: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