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摘要】通过剖析《过秦论》,论述什么是“攻”和“守”,“攻守之势”是什么,“攻守之势异也”指什么,为什么“攻守之势异也”。

    【关键词】文言文 古文阅读 文本细读 阅读教学

    这是《过秦论》一文的结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也是贾谊对秦朝速亡的历史原因的深刻总结,更是全文的难点。如何理解这句话?教材给出的注释是:“攻和守的形势变了。攻,指秦始皇和始皇以前攻打六国,夺取全国政权的时候。守,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我觉得,这个解释还不够全面透彻,没能把人们最难于理解并最想理解的地方解释清楚,有隔靴搔痒之感。其它一些教辅用书也是大同小异,没有作出透彻解释。而这些疑惑不解决,就必然阻碍全文的理解,甚而怀疑贾谊这个观点的可靠性。因此,对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有必要深究一下,给学生一个明白。为此,我做了如下剖析:

    一、什么是“攻”和“守”?

    细究课文,我们不难发现,在这篇以时间为经以史实为纬的文章中,作者很明显地将其分为两个阶段的,一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前,一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因而这里的“攻”实际上就是指秦国攻打天下取得政权阶段,即所谓“创业”阶段;“守”就是秦王朝建立政权治理天下阶段,即所谓“守业”阶段。由此看来,教材对此的解释是正确的。

    二、“攻守之势”是什么?

    势,形势也。“攻守之势”就是攻和守的形势,教材的解释也是正确的。可“攻守之势”是什么?教材对此并未解释。事实上,秦王朝攻时之势经历了秦孝公时期的崛起,惠文、武、昭襄、孝文王、庄襄王五代的发展,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政权的强盛三个阶段,总起来说,攻之势就是兴盛强大,摧枯拉朽,所向披靡;秦王朝守时之势,则经历了秦始皇时期的强盛,秦二世的衰败和子婴时的灭亡,总起来说,守之势就是民怨沸腾,民心尽失,衰败灭亡。

    三、“攻守之势异也”指什么?

    异者,变化也。“攻守之势异也”就是攻守的形势变化了。“异”在何处?异就异在攻时是顺应历史,深得人心,渐趋强盛,守时是则逆历史潮流,殆失民心,直至灭亡。“攻守形势的变化”就是因民心向背而引起的由盛转衰,由兴转亡的变化。

    四、为什么“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的观点是“仁义不施”。这一观点可谓切中肯綮,直击要害。纵观全文,秦王朝“攻”时之策是“高诈力”。文中有明确表述:“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等,这主要是“诈”——欺骗、引诱的结果;“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等,这主要是“力”——武力攻伐的结果。秦王朝“守”时之策又是什么呢?请看:“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政治上实行的是严刑酷法,残暴统治;“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对外是开疆扩土,穷兵黩武,强力征服;“焚百家之言”、“削天下之兵”、“因河为池,践华为城,……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对内是愚民、弱民、防民政策。显而易见,秦守策中缺失一项重要内容:仁政。

    贾谊曾说“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如果说攻时采用强力政策,用暴力推翻旧制建立新政还有一定积极意义的话,那么,秦王朝夺取天下后,“其道不易,其政不改”,仍然崇尚武功暴力,实行酷刑暴政,其守策之失误,已不言而喻矣。

    由此看来,不论是攻时的武力征伐,还是守时的酷刑天下,在秦王朝施政的字典里,从来找不到仁爱二字。尤其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仍然滥施暴政,压榨百姓,必然激起民怨,引起人民的不满反抗,最终是“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文章言之确确,理之凿凿,信乎!

    综上所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整体理解是:由于不施仁政而使秦王朝发生了由攻时的兴盛强大到守时的衰败灭亡的变化。掩卷沉思,历史的风云仿佛历历在目,而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又何其深刻而沉痛!

    ★作者简介:耿玉峰,内蒙古赤峰市田家炳中学教师。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