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才

治国之要,首在用才。人才,既可泛指具有某项专长的人,又可特指能力突出、贡献很大的人。《三国演义》中说:“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人才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壮剧中,人才是饰演重要角色的演员。其中杰出者,常以经天纬地之才,建镂金铭石之功,彰显重要历史价值。
重才是成事之基。“21世纪,人才是第一位的战略资源”,对干事创业具有基石作用。古人早已认识到这一点,刘备三顾茅庐会诸葛,萧何月下单骑追韩信,在人才的辅佐下,事业终得以日新月异。人才可谓思想的载体,智慧的化身,虽非兼具龙凤之姿,然却腹有锦绣之策。人才是稀缺资源,如同矿石区别于顽石,千里马区别于常马;人才独具一番手眼,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人才能建功立业,不仅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更能超越“累进加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乘法效应”。礼贤下士自古以来就是优良传统,重才之风,可兴不可废。
育才有共通之理。“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得其人方可成其功。然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口虽多,人才难求。非常者,非同寻常也。观古今中外之大才,鲜有按部就班,依既定路线图成事者。欲成非常之才,必待非常之际遇,获非常之体验,然后具非常之能力。故而,常在大起大落中练就非凡之本领,在大荣大辱中体会人生之况味,在大喜大悲中拓展精神之张力。又或失意苦读,逆势而上,困境求存,强学成家,甚或在泥水中滚过,在开水中烫过,在冰水中冻过,在咸水中腌过。历经摸爬滚打,方得百炼成钢,破茧成蝶,涅槃大悟,别具一番才胆识力。人才从来不是温室中培育出的花朵,旷世之才,可遇不可求。
辨才循一定之准。“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人才需要细致鉴别。同常人相比,人才如同原金璞玉,也是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善知人者方能看出天壤之别。韩愈撰《马说》,言饲千里马需尽其食材,否则欲与常马等同且不可得,故生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人物志》重以才性形貌辨人,区别偏至之才和通兼之才,分人才为十二类。古人还提出了甄别人才的方法:“微察問之以观其辞;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与之间谋以观其诚;明白显问以观其德;远使以财以观其廉。”通过德能勤绩廉的综合考量,方能荐拔合适人才。古人智慧,至今可鉴。得一虎胜于拥十鹿,贤才难得,可尊不可辱。
聚才乃长远之道。“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同理,辱一贤人则众贤心寒。大凡欲干事创业者,无不广纳贤才,倚为肱股,以济事业。在三国故事中,蜀汉最终败于曹魏,重要原因就是输在人才储备上。曹操以“求贤令”广开贤路,人才川流不息。而后期蜀国人才青黄不接,以至“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命运可想而知。人才未遇之际,平素如常,用之则如虎,不用则如鼠。聚集人才,需要树立宽广心胸,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具备爱才之心、识才之眼、容才之量、用才之能,唯贤是举,唯才是用;又要行公义、去私惠,不搞“家臣文化”,摒弃“人身依附”, 以事业聚人,以感情待人,以适当的待遇留人,为长远发展储备战略资源。时代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举才任贤,可聚不可散。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