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北方》是艾青的代表诗作之一,是作者1938年流徙途经潼关时所作。当时抗日战争爆发,华北、东北早已沦陷,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面对荒凉的村庄,遍地的饿殍,诗人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北方》。在那个民族危难的时代,诗人倾吐了作为有良知的中国人的情感和呐喊。
这首诗语言平实浅易,在文句上学生阅读没有什么障碍,而诗中呈现的情感氛围——悲哀、苍凉、沉郁,学生也是容易把握的。但是,学生的解读往往就停留在这一浅表层面上,不能深入感受悲哀背后作者对祖国的深沉爱意和激情呐喊。因此,本诗的教学过程,对悲哀沉郁基调的感受分析不妨简略些,而重在通过诗句意象的比较,突出悲而壮的艺术特色。借助于诗人对外在环境称谓的变化和自我身份界定的不同,理解爱之深伤之切的情感动因,深入感受诗人对祖国的赤诚之爱,获得真正的情感熏染。
[教学目标]
1.了解《北方》的写作背景及目的,知人论世,进一步增强诗歌解读能力。
2.通过体悟意象、比较诗句、探寻情感语言,体味诗歌的悲壮风格,感受作者对祖国的深沉爱意。
3.体会作者情感,把握爱之深伤之切的“颂歌的变奏”内涵,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六十多年前,一个血气方刚的年青人毅然地走上抗日的道路。颠沛流离中、血雨腥风里始终陪伴他的,是装在衣袋里的一部诗集——艾青的《北方》。年青人说,第一次读《北方》这首诗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它热热地贴近了我的未开垦的心灵”,“并唤醒了我全部沉睡的情感”。这个年青人就是现代著名的诗人牛汉。牛汉说,是艾青的“北方”使他这个江南人写起了豪迈粗犷的诗,还使他在北方学习、工作、生活了十几年。能影响一个人的人生的诗,到底是怎么样的一首诗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艾青的《北方》,来感受它在我们心灵中的舞动。
二、品悲
1.这首诗比较长,所以我们就共同来承担困难。你觉得自己预习时对哪一诗节最有朗读感触就选哪一节来朗读。
(教师根据学生举手情况确定各诗节的朗读学生,四名学生将全诗读完。每一节读完后,请学生对朗读在字音和停顿上的明显缺陷作纠正。)
2.我们朗读这首诗时应该把握一种什么样的基调?对刚才同学的朗读,在情感表现方面有些什么想法要交流一下吗?
明确:这首诗的基调是悲哀、苍凉、沉郁。
3.这首诗中悲哀、苍凉、沉郁的情感,你是从哪里感受出来的?请学生举例说明。
明确:诗歌一开头就说“北方是悲哀的”,奠定了全诗的基调。诗歌前三诗节大量地使用了灰暗的色彩,苍凉的意象。
意象:“暗淡的灰黄”、“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孤单的行人”、“悲哀的眼”、“疲乏的耳朵的畜生”、“干枯的小河”、“枯死的树木”、“低矮的住房”、“惶乱的雁群”。
三、品壮
1.诗歌前面三节,我们刚才说那些意象给我们悲哀苍凉的感受。下面是两幅跟课文内容有一些相关性的图片。根据你的理解,你会选那一幅。(两幅图基本色调、事物一致,只是一幅是西北山村细长曲折的道路,有山与枯树。另一幅是高原上延伸向远方的驴队。)
2.两幅图展现的内容差不多,也都体现了悲哀情味。为什么同学们大都会坚定地选第二幅呢?让我们来品味一下下面几个诗句,说说你从三种诗句形式获得了什么感受?
幻灯呈现:
①一只驴子/——那有眼/和耳朵的畜生/它们的脚步/踏过/道路
②一只驴子/——那有悲哀的眼/和疲乏的耳朵的畜生/载负了
重压/它们厌倦的脚步/徐缓地踏过/道路
③几只驴子/——那有悲哀的眼/和疲乏的耳朵的畜生/载负了土地的重压/它们厌倦的脚步/徐缓地踏过/北国的/修长而又寂寞的道路
明确:三个诗句呈现的其本事实是一致的。但第一句仅限于对事实的陈述,客观而没有感情色彩。第二句通过一系列带着沉重悲凉色彩的修饰词,传达出一种苍凉与忧郁的感受。而第三句在苍凉忧郁外,还带有一种壮阔。
3.请从前三节中任意再选一处完整意象诗句,用这样的方式再加以品味,看看你是不是也有新的发现。
4.这样看来,诗人牛汉说艾青的北方教会了他雄迈粗犷的诗风并不是溢美之词,艾青的《北方》既有对祖国被践踏蹂躏的悲情涌动,更有为自由为祖国而呐喊奋争的壮情。这已成为人们读艾青诗歌时一份共同的感受了。(引入评论)所以我们不能把这首诗读成悲悲戚戚的哀吟,而应在苍凉悲哀中自有一份坚定执着之情,给人一种悲而壮的感觉。(板书:悲壮)
不仅能催人思考,而且能鼓舞读者投入到火热的哪怕是危险的斗争中去。——北塔
读着他的诗,你会流泪,但还没读完,你就会抹去眼泪,以实际行动去争取自我的也是民族的自由与解放。——《感动中国的作家》
5.请学生自选朗读诗中的一小节,要求尽可能体现“悲壮”的情味。然后在班级中展示体会成果。
四、品爱
1.在诗歌的第四节开头是这样说的“而我/——这来自南方的旅客,/却爱这悲哀的北国啊。”,但在前三诗节作者一直在说的都是“北方是悲哀的”,而在第四诗节的后却一连三次出现“我爱这悲哀的国土”。从“北方”、“北国”、“国土”这三次称谓的变化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幻灯显示三句话,三个关键词显示为红色。给学生一分钟体会,然后回答。)
2.这三个词体现了作者情感的逐层深入。北方说明作者所表现的是具体的地理区域,而北国就将其上升到了国家的意义层面,而称其为国土,作者要突出的是主权民族意识,国土是养育我们的地方,是民族生存之本,是民族的象征。联系是时代背景,说明这首诗是作者为民族抗战而发出的呐喊。贯穿在其中的是作者的一腔热爱之情,对民族抗争的深沉呼唤。(插入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
时代背景:
本诗歌写于1938年2月4日潼关,当时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华北、东北早已沦陷,就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寒冷的冬天,流徙途中的艾青,面对荒凉的村庄、遍地的饿殍,面对人民的痛苦生活,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北方》。
写作背景: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艾青亲眼目睹了中国人民爱国热情的高涨,他自己也被这股民族救亡的洪流所激动:“战争真的来了。”这是“做一个中国人的强烈的欢喜和骄傲。”这时候,随着而起的是创作上痛苦的沉思:如何才能把我的呼声,成为真的代表中国人民的呼声?
3.作者在第四节开头说“而我/——这来自南方的旅客/却爱这悲哀的北国”,而在此之后,“我爱这悲哀的国土”一句还出现了三次,你能根据诗节中前后诗句对这句话的阐释,用“而我/——这/却爱这悲哀的国土”句式对作者的身份作另外的界定吗?从中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思想?(小组讨论完成)
明确:祖先的后裔,战士的后代,民族的儿子。(意思相近即可)
从这些称谓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对民族坚韧斗争精神的认同,把保卫祖国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并对民族的最终胜利抱有坚定的自信。表达了作者投身到为自我的自由、为民族抗争的洪流中的愿望,并对人们发出了热切的呼唤同,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对祖国忠贞的爱。
5.有人说,诗人说爱祖国,就不应该花那么多的笔墨渲染北方的灰暗、苍凉、悲哀,应选一些雄壮美好的意象,赞美北方山河壮丽物产富饶,那更能表现对祖国的爱。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
(思考一分钟后,请同学回答。)
6.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我们不妨从艾青写于同一时期的诗《我爱这土地》中找找答案。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明确:爱得深才伤得痛,也正因为伤得痛才见爱得深。作者写中国的悲哀正展现了爱得深沉、爱得痛苦,所以我们这一板块的标题就是“颂歌的变奏”。
五、配乐,饱含感情朗读
让现代的小艾青们带我们回到六十多年前,与诗人一起站在北方,追随诗人的眼眸,聆听诗人的倾诉。
(配音乐,分小组朗读全诗)
六、总结作业
1.请说说,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觉得在如何解读诗歌上有哪些收获?
2.请课外自读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尝试用我们课堂上的方法感受这首诗。
★作者简介:韦玲珍,浙江省磐安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