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书中与学生一起成长
时利平
小时候,我很喜欢背古诗,虽然不知道意思,却觉得有趣。上学了,只要是学古诗词,就很起劲儿地跟着老师念,自得其乐。进了师范学校,有了自己的空间和时间,更加对古典文学感兴趣,大量地读经典文集。工作后,忙碌和懒散使得书籍渐渐远离了我,即使读书,也仅限于内容浅显的读本,偶尔也拿教育书籍翻一下,内心总感觉缺点什么。
直至2014年那次山东诸城之行,聆听了《山东教育》原主编毕唐书老师的教诲,似乎有什么东西一下子点燃了我内心的激情。我陷入了思考:从教数年,我在寻找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又缺失了什么?“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让孩子们在课内大量阅读,不正是让师生在读书中不断地沉淀自我吗?可是教师的学养不足,课堂就会缺少内涵。如此一来,原来我曾放下的那些书恰恰是最重要的东西。懈怠了许久的心灵得到了启示,读书、研习经典的愿望重新被激发出来。于是,我开始和孩子们一起读经典作品,交流感受。虽然我们读的书籍不算多,研究也不够深入,但我和学生都真正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
一、在《诗经》中感受家乡的神韵
新郑市地处中原,是历史悠久的郑国文化的传承之地。在城市景观“郑风苑”中,刻着《诗经》里的很多与之有关的经典诗篇,我们就从《诗经》读起。“语文主题学习”课题组的马红芳老师给我们推荐了李家声的《诗经全译全评》。这个版本不容易买到,马老师就将手中的原版书籍拍成图片发送过来。我和学生坚持每天朗读一到两首诗。我告诉学生《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给他们讲新郑的历史,并把《郑风》这一部分抽出来带他们背诵。好多学生对此来了兴趣,周末时专门让父母带着去“郑风苑”,找石头上的哪些诗是他们读过的,当场吟诵,家长们倍感惊喜。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我们班的学生整天都在“之”呀、“兮”呀地吟咏,那摇头晃脑、天真可爱的样子让我忍俊不禁。在学习《诗经》的过程中,我和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诗词的魅力,对家乡的热爱洋溢胸中。将悠久的文化与自己的家乡联系起来,遥远的文字就有了生命。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怎能不爱上传统文化呢?
二、在《论语》中聆听孔子的教诲
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的《孔子的一生》这本书,我个人比较喜欢。李山教授是马红芳老师的导师,马老师就将对这本书的注解、批注都发给我,推荐我对照《论语》读。通过阅读,我了解了孔子的人生经历。他少年丧父,中年失妻,老来丧子、丧徒,但不管身处何地,有如何的境遇,他一生都在坚持自己的理想。这样,我再去读《论语》,理解就容易了很多,也更加深刻。
课堂上,我们学了孔子向老子拜师的故事。我就顺势引导,把关于孔子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有了这种熏陶,孩子们对《论语》开始感兴趣。尤其让我意外的是,我们班有一个平时并不很爱学习的孩子,竟然由此迷上了《论语》,一下课就翻看,还经常和旁边几个孩子讨论,甚至跑到办公室请教我。我想,这个孩子长大之后,可能有些知识在他的脑海中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但《论语》对他产生的影响一定是巨大的。
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们不知不觉地用孔子的论述来要求自己。如果一上课,孩子们就异口同声地诵读:“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用说,是到了我们的复习环节。有什么疑问时,学生会自然地去讨论或请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样的话他们脱口而出。聆听着孔子的教诲成长,我为学生感到高兴。
三、在《李白与杜甫》中爱上古诗的精深
《李白与杜甫》这本书是郭沫若先生的封笔之作。我由衷地钦佩郭老以80岁高龄,在连遭丧子之痛后,还能完成这样一部著作。在郭老的书中,我走近了两位伟大的诗人。在我原本的印象中,这么伟大的诗人是完美无缺的,李白的飘逸、杜甫的写实都给我深刻的印象。然而,读了这本书,李白的世俗、杜甫的阶级观念让我体会到了“人无完人”。圣人过多,贤人过少,愚人才无过。这也让我对那些不朽的诗篇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古典文化有了辩证的认知。马老师告诉我,这正应该是我们读此书的最大收获。
我给孩子们讲了李白喜欢饮酒之后,孩子们对这个“酒仙”大感兴趣。我就以李白的饮酒诗为主线,带领学生读了他得意时所作的《南陵别儿童入京》,领略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情态;又读他交友时的饮酒之作《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让孩子们神往不已;李白失意时的《将进酒》篇幅很长,我选择了部分小节让学生读,“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深深感染了学生。不用我过多讲解,李白的经历孩子们已略知一二。对于自己了解的东西,自然会更感兴趣。这样,孩子们读唐诗的热情被激发出来,除了李白、杜甫,他们还都有了自己喜欢的唐朝诗人。
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近3年。其间,我不断成长,收获很多。读书成了我生活中的乐趣。以书为伴,我深感幸福。有马红芳老师的引领,有一群热爱读书的老师们相伴。我品味到了坚持读书的快乐。读书多了,个人学养提升了,词汇用语也就丰富多了。课堂上,我引经据典,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他们更喜欢语文了。如今的语文课上,我和孩子们一起尽情享受着共读书、共成长的快乐。这就是“语文主题学习”所提倡的“一个爱读书的老师带着一群喜欢阅读的孩子在书海中徜徉”的境界。
回顾我的“语文主题学习”之路,我明白了抓住阅读才能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我们需要通过读书不断地引进源头活水,才能让课堂更有底蕴, 让人生更有意义。
小时候,我很喜欢背古诗,虽然不知道意思,却觉得有趣。上学了,只要是学古诗词,就很起劲儿地跟着老师念,自得其乐。进了师范学校,有了自己的空间和时间,更加对古典文学感兴趣,大量地读经典文集。工作后,忙碌和懒散使得书籍渐渐远离了我,即使读书,也仅限于内容浅显的读本,偶尔也拿教育书籍翻一下,内心总感觉缺点什么。
直至2014年那次山东诸城之行,聆听了《山东教育》原主编毕唐书老师的教诲,似乎有什么东西一下子点燃了我内心的激情。我陷入了思考:从教数年,我在寻找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又缺失了什么?“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让孩子们在课内大量阅读,不正是让师生在读书中不断地沉淀自我吗?可是教师的学养不足,课堂就会缺少内涵。如此一来,原来我曾放下的那些书恰恰是最重要的东西。懈怠了许久的心灵得到了启示,读书、研习经典的愿望重新被激发出来。于是,我开始和孩子们一起读经典作品,交流感受。虽然我们读的书籍不算多,研究也不够深入,但我和学生都真正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
一、在《诗经》中感受家乡的神韵
新郑市地处中原,是历史悠久的郑国文化的传承之地。在城市景观“郑风苑”中,刻着《诗经》里的很多与之有关的经典诗篇,我们就从《诗经》读起。“语文主题学习”课题组的马红芳老师给我们推荐了李家声的《诗经全译全评》。这个版本不容易买到,马老师就将手中的原版书籍拍成图片发送过来。我和学生坚持每天朗读一到两首诗。我告诉学生《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给他们讲新郑的历史,并把《郑风》这一部分抽出来带他们背诵。好多学生对此来了兴趣,周末时专门让父母带着去“郑风苑”,找石头上的哪些诗是他们读过的,当场吟诵,家长们倍感惊喜。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我们班的学生整天都在“之”呀、“兮”呀地吟咏,那摇头晃脑、天真可爱的样子让我忍俊不禁。在学习《诗经》的过程中,我和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诗词的魅力,对家乡的热爱洋溢胸中。将悠久的文化与自己的家乡联系起来,遥远的文字就有了生命。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怎能不爱上传统文化呢?
二、在《论语》中聆听孔子的教诲
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的《孔子的一生》这本书,我个人比较喜欢。李山教授是马红芳老师的导师,马老师就将对这本书的注解、批注都发给我,推荐我对照《论语》读。通过阅读,我了解了孔子的人生经历。他少年丧父,中年失妻,老来丧子、丧徒,但不管身处何地,有如何的境遇,他一生都在坚持自己的理想。这样,我再去读《论语》,理解就容易了很多,也更加深刻。
课堂上,我们学了孔子向老子拜师的故事。我就顺势引导,把关于孔子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有了这种熏陶,孩子们对《论语》开始感兴趣。尤其让我意外的是,我们班有一个平时并不很爱学习的孩子,竟然由此迷上了《论语》,一下课就翻看,还经常和旁边几个孩子讨论,甚至跑到办公室请教我。我想,这个孩子长大之后,可能有些知识在他的脑海中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但《论语》对他产生的影响一定是巨大的。
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们不知不觉地用孔子的论述来要求自己。如果一上课,孩子们就异口同声地诵读:“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用说,是到了我们的复习环节。有什么疑问时,学生会自然地去讨论或请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样的话他们脱口而出。聆听着孔子的教诲成长,我为学生感到高兴。
三、在《李白与杜甫》中爱上古诗的精深
《李白与杜甫》这本书是郭沫若先生的封笔之作。我由衷地钦佩郭老以80岁高龄,在连遭丧子之痛后,还能完成这样一部著作。在郭老的书中,我走近了两位伟大的诗人。在我原本的印象中,这么伟大的诗人是完美无缺的,李白的飘逸、杜甫的写实都给我深刻的印象。然而,读了这本书,李白的世俗、杜甫的阶级观念让我体会到了“人无完人”。圣人过多,贤人过少,愚人才无过。这也让我对那些不朽的诗篇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古典文化有了辩证的认知。马老师告诉我,这正应该是我们读此书的最大收获。
我给孩子们讲了李白喜欢饮酒之后,孩子们对这个“酒仙”大感兴趣。我就以李白的饮酒诗为主线,带领学生读了他得意时所作的《南陵别儿童入京》,领略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情态;又读他交友时的饮酒之作《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让孩子们神往不已;李白失意时的《将进酒》篇幅很长,我选择了部分小节让学生读,“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深深感染了学生。不用我过多讲解,李白的经历孩子们已略知一二。对于自己了解的东西,自然会更感兴趣。这样,孩子们读唐诗的热情被激发出来,除了李白、杜甫,他们还都有了自己喜欢的唐朝诗人。
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近3年。其间,我不断成长,收获很多。读书成了我生活中的乐趣。以书为伴,我深感幸福。有马红芳老师的引领,有一群热爱读书的老师们相伴。我品味到了坚持读书的快乐。读书多了,个人学养提升了,词汇用语也就丰富多了。课堂上,我引经据典,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他们更喜欢语文了。如今的语文课上,我和孩子们一起尽情享受着共读书、共成长的快乐。这就是“语文主题学习”所提倡的“一个爱读书的老师带着一群喜欢阅读的孩子在书海中徜徉”的境界。
回顾我的“语文主题学习”之路,我明白了抓住阅读才能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我们需要通过读书不断地引进源头活水,才能让课堂更有底蕴, 让人生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