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

张艳清+张旭平
摘 要:医学教育怎样主动服务国家医改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增强医学生保障人民身心健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是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突出卫生事业改革、生命敬畏的意识和传统医德等有特色的教学主题;在教学方法上,要发挥网络课程的功能,丰富学习渠道和资源,教学效果方面体现为研究生职业理想的坚定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医学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很好地概括了医学的神圣性。这一原本与性命攸关的大问题,发展到今天又面临着生物医学技术快速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纵深推进而引起的社会、伦理、公平、健康、医患关系等诸多问题,这无疑为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显然,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教学针对性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怎样在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中积极探索突出特色、体现实效的教学模式,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统领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需要精心设计,多渠道全方位整合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设计特色主题,强化教学针对性
学校在研究生教学中,以国情和总布局为重点,把突出医学特点的主题内容融入到相关教学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中,形成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例如:卫生体制改革主题、敬畏生命主题和传统医德主题,是重点融入且深受学生关注的主题。
1.卫生体制改革主题
医学教育专业性强,医学生的职业目标明确,职业理想比较清晰,就是他们入学时的誓词中所说的“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因为他们直接面对的是人的生命与健康这些最根本的民生问题,“医学教育要更加主动服务国家医改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民众的健康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相关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主渠道。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直接关系人民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的提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新医改坚持医药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发展的道路。中国医改政策是对医学生实施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民情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契机。需要多渠道整合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结合医学生素质培养要求丰富教育内容,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生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以及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帮助医学生真正认识到立足国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不断增强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责任感,增强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使命感,在对国史、国情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强化对维护民众健康的神圣使命的认识,以生物医学技术发展前沿的伦理困境与道德选择、历史与现实中的医德典范等具有针对性的主题,引起对职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思考,从而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2.生命敬畏主题
敬畏生命主题教育,与医学生维护民众健康的使命感密切相关。当代生命科学的发展需要充分认识到人生命内涵的复杂性,把握生命的唯一性、整体性、有限性和超越性这些特性。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具有不同于其他生命的特殊性,人只有认识和理解了生命的特殊性,才能学会去尊重和敬畏生命;生命具有整体性,人的生命是完整的存在,理性与情感、有限与无限、理想与现实、物性与神性等,都是生命体中的要素,把握了自然、精神和社会三个方面的规定,才是对生命的完整理解;作为时间性的存在,人的存在是有限的存在,任何一个生命都有一个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生命具有超越性。生命的本质处于不断的生成和建构之中,生命永远指向未来开放的可能性,生命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应该说,生命是一种不断地追求自身超越和建构生命意义的有限性的存在。在医学教育中,关注敬畏生命的理性精神,唤起当下被工具理性所遮蔽的价值理性和人道尊严的追求,在生命科技的发展与敬畏生命之间、在征服疾病与敬畏生命之间,区别技术层面与价值层面的关系,并保持必要的张力。
3.传统医德主题
传统医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主要建立在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基础上,具有明显的德性伦理特征,这恰恰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思想资源。传统医德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医乃仁术”为特征的医学价值观和以“大医精诚”为导向的职业价值观,从生命的神圣性到济世救人的崇高性,传统医德形成自律、慎独、精诚、忠恕等规范要求和修养境界。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在历史上不仅支撑着传统医学的发展和传统医德的完善,而且与今天医学人才培养要求的“高尚的医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丰富的人文素养”等目标高度的一致,对医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促进其德性人格的形成和内在修养的提升。
这些内容的融入,可以用多种方式来完成,如相关内容的渗透,相关主题的讨论,利用网络课程提供视频材料等。又如:必修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生对重大理论和社会问题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能力,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在国情和总布局的讲授中,力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同时,提供体现特色的教学内容,如“解读生死”“医学人文精神”“大医精诚”“生物医学中哲学伦理学问题的思考”“医学模式转变与医患关系”等,这些专题可以作为讲授内容,也可以提供资料让学生准备和讨论,提供给研究生需要加强自学的主题资料和内容。
提供网络资料,拓宽学习渠道
医学源于对人的关怀。医学院校在积极探讨更好地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进一步拓展教学渠道,挖掘教育资源,提供更加广泛的学习空间,保持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系统性和开放性,多渠道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途径。为了更好地配合新的课程教学,为研究生提供多渠道的学习平台, 学校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自然辩证法概论”两门课的网上课堂,提供丰富的网上学习资料,延伸课堂学习空间。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过程有关的案例及分析、专家辅导资料、音像资料、阅读资料、思考题等。为研究生提供的视频资料库,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并提交观后感,教师通过介绍学生们的观后感实现教学资源和教学信息的分享。精选的视频资料都是与医学研究生对医学事业的使命感、医学的人文关怀和职业精神的培养等密切相关的。
不改初心的医学梦
在医学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不可能回避广为人们关注的医患矛盾问题、医疗行业的执业环境问题等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因为很多研究生都在从事临床工作,他们有直接的感受和切身的体会。教学的针对性也离不开这样一个社会背景,思想政治理论课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把献身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和保障人民身心健康作为毕生的追求,培养精诚大医的理想境界,是思政课教学的一项最基本的责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卫生事业的改革结合起来、把维护民众健康的使命感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与敬畏生命的主题结合起来、把高尚医德的培养与传统医德的德性伦理精神结合起来,是与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医德要求、人文素养的要求、责任感的要求密切相关的几大主题。在“医学生的中国梦”交流论坛中,医学研究生们“不改初心的医学梦”,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内心产生的共鸣,也看到了希望和肩上的责任。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张 雯]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