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微课实践的再认识

郭红 王香蒙 黄斌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各种媒体不断涌现,如今时代已被贴上了“微时代”的标签。在这样的背景下,微课作为教育领域中的新生产物,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使用这种现代化的课程资源来优化传统教学。以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参赛作品“树的基本概念”为例,阐述微课的制作流程,并通过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实践,总结微课的教育价值,进一步提出微课的评价标准,希望能为教师更好地认识微课、开发微课以及促进微课在教学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课;微型教学视频;微课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9-0012-03
微课(Micro-lecture)亦称微课程,是指微小的课,它时间短,内容少,可以在点滴的时间碎片中用于学习一个理论知识或掌握一项实践技能等。2010年11月,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启动了首届中小学新课程优秀微课征集审评活动。此后,微课犹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发展起来。2012年9月,在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北大未名集团协办的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暨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中,遴选出优秀教学案例1570份,其中微课600份。2012年11月,《中国教师报》依托移动互联网“教育通”云平台,主办了“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全国31个省级赛区,1600多所高校的12000余人参赛,638件作品入围全国决赛……这些微课征集、评选、竞赛提高了中小学和高校教师开展信息化教育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国微课建设活动的发展。
微课既可以作为正式学习的辅助教学资源,又可以作为非正式学习的自主学习资源,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因此,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文章在对微课的定义与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2015年(第8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参赛作品“树的基本概念”为例,阐述了微课的制作流程,并通过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实践,总结了微课的教育价值,进一步提出了微课的评价标准,希望能为教师更好地认识微课、开发微课以及促进微课在教学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一、微课的定义
我国学者对微课有着不同的解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1.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1](胡铁生,2013)
2.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2](焦建利,2013)
3.“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3](黎加厚,2013)
4.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4](张一春,2013)
5.微课是为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5](郑小军,2013)
可见,关于微课的定义,至今还未达成共识。但其共同之处有以下三点:第一,微课的构成。微课是一种以短小精悍视频为载体的,包括各种教育资源的数字化资源包。第二,微课的目标。针对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集中说明一个问题,使学习者获得最佳学习效果,促进学习者学习。第三,微课的作用。微课能够支持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等,能够为变革学习方式做出一定贡献。
二、微课的特点
汲取上述微课界定的合理内核,笔者认为:微课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和呈现方式,针对某个特定的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研发的一种基于网络的,不受时空限制的,由多种资源构成的,可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课程资源,其特点如下。
1.时间较短、内容较少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教学视频一般仅为5-8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相对于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焦、主题明确,不仅可以突出讲解课堂中的某个学科知识点,而且可以集中反映课堂中的某个教学环节。
2.资源丰富、使用便捷
微课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它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与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教师的微反思、学生的微意见、专家的微评价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结构紧凑、类型多样的资源包,既可以支持在线学习,也可以下载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
3.草根研究、趣味创作[6]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资源,深受数字化时代师生的青睐。制作微课的技术难度低,这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在网络环境中展现个人教学能力的机会,激发了教师制作微课的热情。
三、微课的制作
以2015年(第8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参赛作品“树的基本概念”为例,讲解其制作流程。
1.选题
选题是制作微课的起点,科学的选题是微课得以成功的基础。“树的基本概念”选自王建国主编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第9章“软件技术开发基础”第3节“数据结构”。该内容既是高频考点,也是“数据结构”的核心知识点。笔者认为,制作本微课不仅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且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树的基本概念”,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2.撰写微教案
在微教案中,要对微课的各个环节进行整体规划。首先,要有清晰的课程设计思路。其次,要构建完整的课堂结构。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公共必修课,教学对象是本科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学习“树的基本概念”之前,已经对线性结构的基本特点有了深刻的认识。基于此,本微课首先在“回顾旧知”的基础上,提出了树(非线性结构)的3个基本特点。其次采用问答式教学法,根据讲解的知识点分层设疑,通过逐步解决8个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树的相关术语:层、父结点、根结点、子结点、叶子结点、结点的度、树的度、树的深度。
3.制作微课件
微课的制作有多种类型,包括:数码设备拍摄型、录屏软件录制型、多媒体软件创作型、混合方式制作型。“树的基本概念”采用录屏软件录制,以PPT为载体,舍弃了教师形象、学生形象和教室环境等信息,从而有效避免了无关因素的干扰,具有极强的表现性。笔者利用PPT制作微课件注意了以下几点:
(1)坚持原创,PPT紧密围绕知识点。
(2)PPT界面布局合理,整体风格统一,色彩搭配协调,文字大小、间隔合适。
(3)解说在讲究科学性的基础上,力求生动有趣,以便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强化教学内容[7];同时,为了提高微课件的艺术效果,根据微课件的内容和形式来选择适当的音乐和必要的音响,以渲染气氛,烘托情绪。
4.生成微视频
微型教学视频简称微视频,是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以流媒体形式呈现教学过程。微视频“树的基本概念”的生成步骤是:
(1)启动Camtasia Studio8,选择“Record the screen”按钮。
(2)打开预先制作好的PPT,点击“观看放映”按钮,使PPT进入放映状态。
(3)选择区域(Camtasia Studio8默认“Full screen”),点击“rec”,开始录制PPT。
(4)一边播放PPT,一边讲解内容。
(5)PPT放映结束后,按“F10”停止录制,点击“Save and Edit”进行保存并编辑。
5.整理辅助材料
微课除了微教案、微课件、微视频之外,还有学习指导单和微习题等。学习指导单体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智慧和教学领导力,涵盖了微课名称、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建议和课堂教学形式预告四个子项。学生阅读学习指导单,可以明确微课的内容,认识微课与课堂教学的关系,从而选择恰当的方式完成学习目标。此外,微习题是为巩固学习效果而安排的作业,是微课教学中不可跨越的一个环节。将知识点融入微习题,不能太浅显,也不能太复杂,要让学生在逐步理解的同时,强化知识点的深刻性、全面性和开拓性。
微课制作完成以后,需要上传到相应的网络环境中。如2015年(第8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对微课作品的提交方式如下:[8]
建立微课作品文件夹,将文件夹上传到百度云盘,然后提取该百度云盘的分享链接,通过报名系统填报到“根文件夹”网址栏中即可,其他各栏内容可以不填。上传的各类文件的具体要求是:
(1)微教案:必须提交。应反映教学思想、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特色,包括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总结等方面的内容,并在开头注明讲课内容所属学科、专业、课程及适用对象等信息。提交文件要求:
■文件格式:Word文档(.doc、.docx)。
■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2)微视频:必须提交。要求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主要教学环节有字幕或语音提示,能较全面真实反映教学情境。具体技术要求:
■主流视频格式:MPEG、WMV、MP4、AVI、FLV、SWF。
■屏幕宽度:不低于600像素,不超过1024像素。
■文件大小:不超过100M。
■播放时长:不超过10分钟。
■片头:10秒左右。标注微课标题、作者和单位。
(3)微习题:必须提交。根据微课教学内容而设计的练习测试题目,每件参赛作品至少提交2道不同难度的客观题,鼓励提交更多各种类型的习题。提交文件要求:
■文件格式:Word文档或Excel文档(.doc、.docx、.xls、.xlsx)。
■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附习题答案。
(4)微课件:选择性提交。要求围绕教学目标,反映主要教学内容,与教学视频合理搭配。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未用到微课件,此项可以不提交。提交文件要求:
■文件格式:PowerPoint文档(.ppt、.pptx)。
■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5)其他文件:其他与教学内容相关辅助材料也可以提交,一并放入作品提交压缩包中。
四、微课的应用
微课是教育变革的有力工具,怎样做到微课与传统课堂的有效结合?什么才是一个好的微课?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将作品“树的基本概念”应用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通过对实践的反思,得到了自己的见解。
1.微课的教育价值
微课跳出了传统课堂的条条框框:一节40或45分钟的传统课堂,教师站在讲台上声嘶力竭地讲,学生坐在位置上规规矩矩地听、认认真真地背,偶尔也会有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只能维持20分钟左右,之后就会出现疲劳、走神等现象。微课恰以其短小精悍的特征,抓住了学生注意力的最佳时段,简明扼要地概述知识点,突出重难点,在课前、课中、课后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微课应用于课前的知识回顾和预习,课中的知识归纳和提炼,课后的知识巩固和扩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助于自主学习,而且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有助于专业发展。
2.微课的评价标准
微课的兴起是教育信息化中一道引人注目的景观。然而当前,微课尚处在初期发展阶段,还存在诸多困惑与不足。一套系统的评价体系是引领微课发展的指南,是提升微课质量的关键。为了确保微课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应在开发微课的整个过程中明确并贯彻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和技术性“四性”高度统一的要求。
(1)科学性
微课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思想观点、方法和科学的知识与技能,因此科学性是微课的前提。
(2)教育性
微课的教育性要求体现在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材料的设计、活动的安排等应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3)艺术性
艺术性主要关注微课能否通过声与像的魅力来增加感染力,使教学内容赋有艺术气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技术性
技术性是对微课开发的技术质量的具体要求。
总之,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的要求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整体。应坚持教育性第一的原则,以教学效果作为检验微课质量的主要标准;科学性是教育性的基础,又是通过教育性来反映的,二者均处于主导地位。[9]艺术性和技术性是为教育性和科学性服务的,艺术性能更好地表现教育性和科学性,而技术性是实现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的技术保障,它们虽然处于从属地位,但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开发微课时是不可忽视的。
(感谢黄斌老师对本文的悉心指导!)
[ 注 释 ]
[1]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8):36-41.
[2]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3]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4] 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5] 郑小军.我对微课的界定[EB / OL].[2013-04-30].http://blog.sina.com.cn / s / blog_4711a0210102e6ge.html.
[6] 百度百科.微课[EB / OL].http://baike.baidu.com / link?url=vVyRkbO94f73YSXIpw1Vdu_OCm7UO40JPD24fHDccqmx44lha5pIROxjEYC-IdnmmQCApdDzU8K4YhkJsEl2h_.
[7] 黄斌.CAI课件使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5(9):20-23.
[8] 大赛组委会秘书处.2015年大赛:微课与课件类作品设计与提交要求[EB / OL].[2015-04-01].http://www.jsjds.org / 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30.
[9] 尹俊华,庄榕霞,戴正南.教育技术学导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2.
[责任编辑:钟 岚]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