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地画上一个“问号”

    尹 淼

    【摘要】课堂提问直接关系到教与学、师与生、人与书、讲与练,决定教学效率的高低。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本文论述了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原则、课堂提问的方式,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关键词】课堂提问 原则 方式 实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内容与方式对教学效率的高低,具有决定性意义。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与学、师与生、人与书、讲与练构成了极为错综复杂的联系,这种联系又主要是以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形式进行的。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些多向交叉的联系网络,便不难发现令人注目的一个“聚焦”点,这便是课堂提问。设计精当、运用恰当的课堂提问,从学生的角度看,是对他们主体地位的尊重和确立。它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巩固知识的一条主要渠道,而且是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培养理解与驾驭语言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主要方法;课堂提问还是调动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从教师的角度看,提问为化解教学的重点难点提供了契机,并可以借此获取反馈信息,检查学生理解知识的深广度和精确度,同时达到调节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从教材的角度看,课堂提问又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重要“抓手”,可以据此“通其义”、“得其道”。通过各种经过精心设计的提问,教师把课文的内在机理,它的语言形式和思想内涵;把认识教材的科学顺序,理解教材的最佳途径,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不仅仅只是晓以结论。

    提问的成功与否、效益大小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质量。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对学生的作用,我觉得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遵循目的性原则——精心设计

    目的性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提问是为教学要求服务的。为提问而提问是盲目的提问,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能分散精力,偏离轨道,浪费时间。备课时就要描述出提问的明确目标: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提问,归纳总结的聚敛性提问,温故而知新的复习性提问等。

    二、遵循科学性原则——难易适度

    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学生。熟悉教材,把握知识点的传授的正确性与难易程度,在编制问题时,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着”,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铺垫性提问。要防止:浅——缺乏引力,索然无味;偏——抓不住重点,纠缠枝节;深——高不可攀,“听”而生畏;空——内容空泛,无从下手。提问适度,同时又是量力性教学原则的体现。

    三、遵循趣味性原则——新颖别致

    青少年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强、好玩、自尊性强。教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些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一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之有新鲜感。切忌用突然发问来惩罚他们的错误,也不要故意用偏、难、怪题使他们感到难堪,以至于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诱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应以表情、语气、手势、教具等各种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提问内容上的新颖别致外,还应在提问的形式上不断地变化,如整堂课采用形式单一的提问,就会使学生感到乏味,造成学习上的“疲倦”,从而失去有意注意,使教学的效度下降,甚至趋向无效。

    四、遵循启发性原则——循循善诱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启发性是指提问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启发性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教学实践证明,提问后出现冷场,不是学生启而不发,而是问题缺乏启发性而致。在教学中,也要避免那种为问而问,不分巨细,处处皆问的做法,特别是对高年级的学生,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等),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应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学得新知。

    五、遵循灵活性原则——因势利导

    设计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类型应灵活多样。如揭示课题可采用启发性提问;初读课文时可采用疏导性提问;深钻课文时可采用探究性提问;单元总结时可采用比较性提问;品尝精华时可采用鉴赏性提问;巩固复习时可采用归类性提问等。同时,还必须注意课堂上师生双方信息交流出现的异常情况,一旦发生更应灵活处置,当场设计一些调控课堂的提问来调整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应答出现错误是正常的,教师应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学生出错的根源,从而灵活地提出一些针对性强的新问题,如采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来化解疑难。

    六、遵循鼓励性原则——正确评价

    学生应答完毕,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再充分肯定的同时还要指出其不足,提出期望。切不可对答题的同学白眼相待、讽刺挖苦,也不能无原则的赞美。教师应给每个学生以成功得体验,又指明努力方向。教师的鼓励性评价,除了直接的肯定或否定之外,还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主要有:重复——教师重复学生的答案,纠正肯定:重述——教师以不同的词句重述学生的答案,以示表达的差异;追问——追问其中的要点,以示不足性;更正——给出正确的答案,以示错误性;评论——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以示鼓励性;延伸——依据学生的答案,引出新问题,以示开拓性等等。这比简单的肯定与否定更具鼓励作用。

    七、遵循广泛性原则——面向全体

    提问要面向全班。对教师来说,教室里不应该出现“被遗忘的角落”,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得到老师的教诲。尽可能少一点指名答问,让学生举手回答,认真听完学生的回答。对个别差生,在提问中,教师要优先照顾,鼓励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作为教师如何在课堂提问中发挥每个学生内动力的作用呢?一是要引导每一个学生去积极探求真理。一个出色的教师,不是指点学生入住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们去“砌砖”,同他一起建造“大厦”。聪明的教师不直接向学生去奉献真理,而是引导他们去探求真理。二是要鼓励每一个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学生来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此发现新的天地,创造新的境界,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提问中生从师问的被动局面。三是要欢迎学生发表创新见解。创新是学习的最终目的。那些无意有意压抑学生发表创新见解的做法都是极端错误的。

    八、遵循针对性原则——因材施教

    不同年级要采用不同的提问形式和提问内容,难度过大,学生思维跟不上,认为反正动脑不动脑都一样答不出,就不愿动脑;反之,也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思维。那么什么是针对性呢?就教材而言,在重难点上发问,在关键段落、关键词句上发问,在突出教材结构的关结点上发问,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学生而言,不同基础、不同性格、不同性别都应有所区别。提问的针对性,是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的教学原则的体现。只有因人而异,优差兼顾,分清层次,体现坡度,强化难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马卡连柯说:“教育学是最辨证的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课堂提问作为教育艺术的一种手段、技巧,当然也是灵活、复杂而多样的。因此,课堂提问还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在方法上力求灵活多样,不能篇篇使用一种固定模式,这就是“大体须有之,定体则无之”。下面略述一下课堂提问的几种常见方式方法:

    正问式?摇正问,即“问在此而意在此”。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学生对此类问题可以直接做出回答,而不必拐弯抹角。如就某一个问题而作的明确发问:“这篇课文属于什么体裁,文中的主人公是谁?”“孔乙己为什么用手爬出大门?”等等。这种方式应用十分普遍,但是,这种提问直来直去,缺少趣味性,在一堂课中若运用太多而无变化,往往较枯燥,不容易活跃课堂气氛。

    曲问式?摇曲问,即“问在此而意在彼”。教师的本意是要解决甲问题,却偏不直接问。走路常遇到高山江河阻隔,这时如果没有越过的条件,人们便绕道而行。在教学中往往遇到类似情况,问题一搁浅,再“启”也不“发”,讲又很费劲,我们便可以采用这种绕道式的提问方法。如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十分讲究这种“曲问”艺术,他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问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先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这样就使“孀”、“遗”二字迎刃而解。如《石钟山记》中写到三笑,如果直接问:这三笑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恐怕难以跨越问题的鸿沟。那么,教师可采用绕道的方式,设计两个较容易的问题对其作降低难度的处理:苏轼三次笑分别在什么场合?内容各是什么?这样一问,使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就能逐步达到对原来问题的理解。又如讲《祝福》一课时,在分析祥林嫂死后,鲁四老爷骂得哪句话时,问道:“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怎样一个人?经过思考,学生仍然答不上来,老师可采取绕道法,暂且存疑,从侧面问道:“同学们想一想,鲁四老爷在偏偏要在这个时候的后面理应说什么?”学生中有的可能说:“死了”。有的说:“老了”。老师问:“鲁四老爷为什么不说死了?”学生可能答道:“因为他忌讳极多,在祝福时是不允许提死亡一类的事情。”老师问:“那么鲁四老爷为什么又不说老了?”学生可能说:“因为老了含有尊重死者的意思。”问到这里,鲁四老爷这个即不能犯忌讳,又不能丢了传统的老朽形象也就活脱脱地站了起来,至于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怎样一个人这个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这就增大了学生思维的容量。现行语文教材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又加上课前提示、课后练习、基础训练的辅助,透明度很高。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平铺直叙的提问,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这就要求教师力求避免所提的问题太直太露,要做到直题曲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

    导问式?摇求取真知,不是一蹴而就的,何况学生还“知之不多”,对知识的理解,有些还会出现“误区”。学生是教学的“受体”,老师处于主导地位,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在课堂上对所提问题的措词要确切,回答的活动范围要小,尽可能从一个角度去问,有时还可以比较具体明确地把一个大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便于学生回答,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定向。教《祝福》,关于作品的题旨这个大问题,我们可以分几步来提问,逐层剖析:A、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祝福时她怎样的表现和精神状况?B、祥林嫂第二次进鲁家,祝福时她的表现及精神状况又如何呢?C、祥林嫂在捐门槛后,祝福时她的表现和精神状况怎样?D、祥林嫂最后是在什么样的心境中惨死在祝福声中的?这样提问,让学生抓住“祝福”这个特殊时节,把握课文的线索,认识到祥林嫂“舒畅愉快——疑惑苦闷——痴呆麻木——凄惨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由此进一步认识到“祝福”所寓含的主题及社会意义。这种提问从教材的内容、教学重难点出发,揭示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把握和理解课文的关键,促进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连问式?摇是一种连续延伸的提问方式,即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层层深入,步步逼近,开拓学生思路,突破教学难点。例如讲解《拿来主义》时,就应多设几级提问的阶梯:“拿来”是指什么而言?“拿来”的原则、方法是什么?“拿来”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才是“拿来”?“拿来主义”的重大意义何在?这一连串的问题由浅入深,逐层深入,才能启发学生对“拿来主义”有一个逐层深入的了解。

    反问式?摇反问,又称倒问。教师为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不从正面提问,而是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让学生通过对照比较自己得出正确结论。一般问题总是问:文章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而逆问则提出假设,不这样写行不行?这种问法可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品质。如讲《触龙说赵太后》,让学生体会触龙的说辞艺术时,问:“触龙直截了当地提出要长安君作人质,行不行?”所提问题的刺激性和挑战性,往往能令学生深思。

    选择式?摇教师将一个问题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答案告诉学生,让其比较分析,选择优劣找出最佳答案。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准确性。有位教师在讲授毛主席的《沁园春.雪》这首词“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教师提问道:“这七句是作者对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帝王的评价,作者持的是肯定的态度,还是否定的态度,还是既肯定又否定的态度?”通过引导学生,使学生懂得毛主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既肯定其历史功绩,又指出其不足,为下文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歌颂作了有力的铺垫。

    比较式?摇语文教学中常用对比规律进行教学,为了巩固旧知、开拓新知,教师往往运用对比、反比、类比等方法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外界事物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对象在我们面前出现时,在我们的大脑中会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兴奋中心,根据神经过程的对比规律,两种以上的性质不同或相似的对象同时或先后出现,由于大脑皮层的相互诱导规律,弱的兴奋中心能加强强的兴奋中心,可以提高感知的效果。为了巩固故知,开拓新知,在教学中往往运用对比、类比、分析异同等方法提出问题,供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在教《六国论》时,可问:苏辙的《六国论》、贾谊的《过秦论》、杜牧的《阿房宫赋》都写到了秦灭六国的事,它们在写法上、立意上有什么不同?在教《答韦中立师道书》时,可问:柳宗元《答韦中立师道书》和韩愈的《师说》,两文有什么异同?比较式提问可以温故而知新,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再求同寻异的过程中,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教《社戏》,根据迅哥儿两次吃豆的不同感受,可提问:迅哥儿两次吃的都是六一公公家的罗汉豆,为什么感到今天吃的“没有昨夜那么好”?这样写收到什么效果?教《故乡》,可问:闰土称“我”为“老爷”,而杨二嫂称“我”为“贵人”,他们两人对“我”的感情是否一样。这种提问能让学生发现矛盾,激发思维在比较中提高认识和鉴别事物的能力,养成分析的习惯。

    创造式?摇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展开想象力的翅膀,去探索大千世界的一切。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拓宽原有的教学内容,对课文中的人物、情节、场景产生想象,或插叙情节,或改写人物,或增删语句等等,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欧阳修的《卖油翁》,可提问:卖油翁走后,陈尧咨会想些什么?教莫泊桑的《项链》可提问:当路瓦载夫人在极乐公园碰到佛来思节夫人,得知她当年丢失的是一串假项链,十年劳动白费时,她该怎么办?《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焦仲卿,如果没有“举身赴清池”和“自挂东南枝”那么他们俩可能还有什么结局?

    这类提问必须以课文为本,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这种提问是根据课文的内在因素设计的,这种提问方式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如上面的两个教例的答问必须符合小说的背景、人物性格、特征,如游离了这两点,再创造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发散式?摇这种提问是以某一个问题为中心,然后派生出许多小问题,从各个角度去启发学生思考,各个击破,那么中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种挈领全局,攻破难点、突出重点的提问技巧,对于学习层次较低的班级,更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鲁迅小说《药》,它揭示了辛亥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弱点这一严肃的主题,为了弄清这个主题,教师可设计若干小问题:

    (1)刑场一节的环境描写,揭示了哪一个时代的特征?

    (2)夏瑜的“血”没有治好华小栓的病,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3)小说明写华家,暗写夏家,构成小说明暗两条线索,最后在坟场交汇,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4)文章的主题该如何归纳?

    此外,课堂提问还有情境式、复述式、追踪式、剥笋式以及阶梯式等多种方式方法,这里不一一列举,例证当然也是不能穷尽的。总之,这些都说明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性、技术性很强的学问。语文教师要使自己的课上得富有生气,一方面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不可机械死板,要注意灵活运用几种提问方式;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地改革创新,使提问艺术日趋完美。

    ★作者简介:尹淼,河南省郑州市第107中学教师。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