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叶娅

    【摘 要】 初中作为知识积累最主要的时期,语文教学的内容选择对学生的一生发展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当前教育革新的要求之下,传统文化的教育正在受到更多的重视,这就要求初中的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中渗透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本文分析了传统文化在课堂中渗透的必要、不足以及实施方式。

    【关键词】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5-0-01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无论是世界观还是价值观都处于正在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念来引导。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结晶,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有助于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在课堂中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渗透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1、传统文化的优势及渗透的必要

    1.1增加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中華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经过了几千年的积淀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体系,是整个中国的民族精神铸就的基础,形成了今日令世界另眼相看的气节、礼仪和民族道德。对于中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更加透彻的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感受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的璀璨成果,增强身为一个中华炎黄子孙的自信与自豪感。

    1.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但在几千年的形成与传播的过程中却并不是一帆风顺,优秀的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的形成都是经过了先辈古人的牺牲和斗争。在历史上熠熠生辉的文化伟人和民族英雄都付出过艰辛的努力。在授课过程中重点向学生传播这些经受过磨砺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在让学生感受到前人的成就的同时,更深刻的意识到刻苦努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意识。

    1.3抵制外来文化冲击与渗透,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随着世界各国联系的进一步紧密,西方文化以一种非常迅速的方式在中国传播开来,青少年的猎奇和求新心理让他们成为西方文化最主要的接受者和追随者,也成为西方价值观念灌输的主要对象。由于年纪尚轻和社会经验的缺乏,初中生对这些价值观缺乏辨别力而更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这就让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只有对中华文化的优点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和了解,才能让初中生更好的辨别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和优劣之处,从而吸收中西双方文化的优点而摒弃糟粕,让中华文化得以流传,让青少年学生建立正确的、完善的价值观。

    2、如何在课堂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2.1从课本内容出发,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

    初中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时期,立足课本是教师最主要的授课方式。初中课本的古诗、文言文的比重增加,文章的选择大多是中国文学大师的优秀作品,对于传统文化的介绍详实,能够满足对传统文化基本了解的需求。但课本内容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并不能真正引起兴趣,因年代和理解难度等原因甚至产生排斥心理。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在讲课过程中增加故事性和趣味性强的内容。例如初中课本中的《红楼梦》的选段,半文言的语言和较长的篇幅让学生兴趣缺缺,这时就需要教师用白话式的语言进行讲解复述,同时通过拓展其中其他章节的精彩内容,让学生对这一部文学巨著产生兴趣兴趣,从而去亲自阅读,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2.2在大量的阅读中让学生情操得到陶冶

    毫无疑问,在初中生的学习过程中,阅读极其重要,是获取知识的主要的途径之一。初中生在阅读名著的同时,可以了解到比自己生活的环境更广阔的世界,也是了解中华文化、学习中华文化的最主要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初中生由于知识储备不足,难以阅读文言类著作,所以对初中生阅读的引导应首先从较近的时代开始,如明清以来的半白话小说四大名著。由于四大名著的性质是民间文学,抛开高深的写作问题探究,单纯的故事可以让极大部分的初中生读懂,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了解到古代生活的环境。同时教师可以对相应的作品给予专门的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意图,从而学习到当时朝代的历史知识,扩大知识结构,提高文学素养。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使学生逐渐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将读书过程中感兴趣的部分、描写有趣味的部分甚至都不懂的问题都可以写入读书笔记。这一良好的习惯不仅可以使学生的阅读更深入,对书籍内容有深刻的印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2.3增加实践内容,丰富教学手段

    教育发展到今天,大部分的课程的教学方式都有所固定,但难免单一。语文课程的教学应更加注重课堂内容的丰富多彩,所以教师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经验,不断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对于在课堂上传播传统文化,更不能单一的依靠讲课,而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探求传统文化的痕迹。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社戏》前,可带领学生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或者在课文学习之前先以命题作文的形式,让学生回忆自己的故乡的一些民俗文化活动,写成作文,然后与课文中的描述相互对比,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方法,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而对于《荷塘月色》《背影》一类的抒情式散文、诗词等,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所营造的氛围和抒发的情感,进一步认识到中华文化的诗意和魅力。

    2.4增强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和鉴赏分析能力

    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和重要代表,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在初中生的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非常的有必要。在初始阶段,对于诗词的分析对初中生会有相应的难度,所以老师讲解的分析方法相当重要,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练习。在分析诗词的意境修辞中,可让学生将一首诗词扩展为一片散文或者故事,将自己带入作者的视野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查找作者的生平经历和该诗的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事谈情相统一,既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可培养人文情怀。

    3、在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教学中的存在问题

    3.1流于形式,没有实质内容

    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并不是从近期开始盛行,却并没有在长期的实践中取得足够明显的效果,究其原因,很多教师自身并没有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重视,在课堂中过度重视考试内容相关的练习,关注学生的成绩而继续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对于传播传统文化只是流于表面形式,例如让学生人手购买一本《三字经》,最初几日早读时间带领学生进行朗读,却难以坚持,最终导致学生对《三字经》的印象仍旧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阶段,学习不到《三字经》中传达出的道德、文化与历史的积淀,而且白白的浪费了金钱。

    3.2学习仅为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在我国存在的时间相当久远,甚至可追溯到隋始的科举制度,但在应试教育发展的相对成熟的今天,卻依旧存在着难以解决的弊端,即无论学生还是家长老师,对于分数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对课程本身的兴趣。语文在初中教育中虽然是基础科目之一,但在学习中,尤其是九年级的复习中,备战中考的压力让很多学生更倾向于复习数学等更容易提高分数的科目。语文由于平时积累比重较大,成绩比较稳定,不容易在短时间内有所提高,学生的复习也仅限于诗词默写等硬性表面的知识,对于真正的内涵反而不够重视。所以,想要在语文的课堂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需要教师从七年级开始,贯穿整个初中三年的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积累,真正的接受传统文化,而不是仅仅为了中考的试卷分数而进行学习。

    4、小结

    中华文化的学习不仅在于古文诗词的背诵,更在于对其中的人文精神的继承。初中语文的课堂作为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必须充分发挥出教育渗透的作用,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建立起完整健康的精神世界,提高人格修养,才是在语文课堂中加入传统文化渗透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海芬.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上旬刊),2014,(4):75-76.

    [2]李斌.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教师,2015,(16):68-68.

    [3]梁胡芬.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引入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考试周刊,2015,(99):32.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