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摘要】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课文内容理解肤浅,对语言感悟粗疏的情况很普遍,这样,很难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本文论述了作为老师应把教材作为例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这对学生将会终生受用。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教材 例子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作为语文老师,如何用好这个例子,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这是值得我们好好深思的事。笔者认为应该注意几方面。
一、了解教材
作为老师,在让学生学习教材之前,必须先了解教材,“熟于心,出于心”就是这个道理。熟悉教材就是要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路、文章思想、写作意图、语言特点等各方面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切实可行的教学程序。简单说,对这篇文章,我们要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要心中有数。
二、指导学生学好教材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研习课文,应该注意几个方面:1.文章写了什么,这是最基本的,学生通过自读就能够了解,顶多多读几遍;2.文章如何写,为什么这么写,其中包括文章写了什么材料,为什么选这些材料,文章思路怎样,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具体到句子语言的运用,为什么要这样写,用其他的词语行不行,为什么等。这是着重要让学生思考的,因为这是语文学习的核心问题。如果我们让学生对文本进入到这样思考,应该说我们是用好了教材“这例子”的,是真正教给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这样做,我想会达到叶老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效果的。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什么问题呢?根据多次听课了解到的情况,本人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老师对教材深度把握不够,没能切实从语文学习的角度处理教材,因而制定教学目标不恰当,甚至背离语文教学规律。结果有的上成政治课,有的上成生物课,有的上成历史课等。2.没有对文章内涵进行挖掘,引发学生思考。比如,用过多时间花费在文章内容分析上,实际上,文章的内容学生可以自读理解,应该多用时间让学生对文本内涵进行研习,比如语言运用及其表现的情感,文章选材的特点及构思的巧妙上,这样学生才真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也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学习语文。3.对文章浅尝则止就进行课堂延伸,有个老师上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一文,只是让学生阅读文章一遍,就归纳出中国诗的特点,接着拿出李白的《望天门山》和杜甫的《春望》让学生谈谈这两首诗如何体现中国诗的特点。学生谈完以后老师小结这篇文章的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实际上,对于钱种书的这篇文艺论文,我们学习的重点应是理解作者如何阐述中国诗的特点,也就是了解作者语言的诙谐和幽默上,作者为了说明抽象单调的中国诗的特点,引经据典,还用了大量的比喻使说理生动形像,让我们容易理解。抓住这些才是抓住文章的重点,这才是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
新课程提倡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有的老师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在上课时没有让学生阅读文章,感受文本,感悟语言,而是把教材当作一种简单的媒介,随便抓出一个问题,甚至和文本没有关系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久而久之,学生怎么提高语文素养?学生怎么知道语文是什么?
当然,我们说用好教材,并不是说,教好一篇文章就能提高学生语文某个方面的能力。学语文要有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学一篇文章所能奏效。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就是借助教材,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终生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
因此,我们老师要真正理解叶老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的内涵,真正用好教材这个例子,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出现新的气象。
★作者简介:王植深,海南省定安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