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物教学中关注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几点思考

郭红
【内容摘要】历史人物教学是人格教育的优良载体和有效渠道,当今历史人物教学仍然存在几个重要问题。在既定的人格教育目标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呈现精挑细选的有血有肉的、个性化、生活化的典型的历史人物的资料,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对历史人物善加解析、挖掘和运用,以期达成最佳的人格教育效果。
【关键词】历史人物教学 健全人格培养
当今,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人格教育已经成为全球教育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提出了如下要求:“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杜威认为“人类社会中的道德规范都可以从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中找到典范,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高中历史人物教学对养成健全人格有着天然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历史人物教学问题扫描
1.教师要把历史人物教学的重点目标转向“人格培养”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能发挥主动性的人,而不是一个被动命令的接受者”。但是,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青少年的人格发展状况和人格教育水平还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重智能,轻人格的教育理念亟待改变。
2.历史教材不完善,人物类型不全面,人物刻画不细致
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为例,必修一政治史教材中共出现的历史(政治)人物93个。教材依然遵循“以事带人”的叙述方式,对秦始皇、孙中山、毛泽东、华盛顿等伟人,主要是介绍其历史功绩,缺乏针对人物心理、性格、意志等人格特质的细致地刻画描写,使教师失去实施人格教育的方向和载体。对女同学感兴趣的女性人物,只提到了宋庆龄和江青的名字,学生几乎无法留下深刻印象。在必修二经济史教材中缺乏古代大商人、近代著名民族资本家、近现代成功的金融家、企业家。他们身上蕴藏着的独特人格,比如诚信、质量意识、追求高效、勇于竞争、服务意识等,对学生未来适应并立足于现代商业社会非常重要,这一空白,不能不说是巨大的教学资源浪费。
3.教学策略的系统性可操作性有待提高
不少教师在实践中没有摸索出一条切合学生实际的系统性的操作策略。首先,教师很少把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目标具体化细节化,制定出人格培养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化并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其次,在课堂教学中,人格教学受历史老师主观影响太大,教师自身的人格素质直接决定了其人格教学的内涵和效果,比如有些教师偏爱文学家,就会主观放大此类人物的人格特质而忽视其它类型人物,使得学生得不到完善系统的人格培养。第三,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讲授式,较少地开展讨论、辩论,没有充分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生活经验、思维习惯,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够客观和人性化。例如用现代标准苛求古人,用道德标准简单化划分“好人”与“坏人”。第四,教学效果难以检测,对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策略和过程缺少工具性、操作性分析和总结。
二、制定人格教学目标、拓宽教学资源
1.制定具体的人格教学目标
制定具体目标是实施人格教学的关键环节和基本保证。“只有从目标出发才能防止内容主义的泛滥”。对于不同历史人物,设立的教学目标层次应该有显著差异。对于最重要的历史人物,如秦始皇等,应该制定详细具体全面的教学目标。例如对罗斯福的教学中,笔者制定了以下目标:
(1)结合罗斯福少年时期的坎坷遭遇、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和抗挫折的竞争意识。
(2)结合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实施过程,培养历史意识。
(3)结合对罗斯福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客观全面的思维能力,塑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设计全方位多层次的人物教学目标体系,可以避免人物教学的“千人一面”,避免教学资源的重复和浪费,使教学过程更加有序高效。
2.充分利用图像影视资料
“在历史教学中,不管口头上做怎样生动地描述,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如利用学生视觉的直接感受形象,印象更为深刻。”①影像资料非常丰富,如纪录片《毛泽东》等,故事片《林则徐》等。笔者在明太祖的教学中,展示了他的画像,通过让学生观察他独特的容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第一印象,为分析他既有勇有谋又残忍阴险的人格特征埋下伏笔,使这一历史人物形象立体地再现。
三、选取有效史料,实施有效教学
1.挖掘“个性”化史料,创设教学情境
传统的人物史料一般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枯燥的成功事迹或生平,无法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产生情感的共鸣,大大降低了历史人物的人格感染力。“将历史人物形象立体化,即避免在讲人物时停留在点线面的水平,应整体地探讨任务的个性、思想、感情、成就、优点、缺点、顺境、遭遇等等,给学生提供完整的人,供其品味和借鉴。”②史料必须突出历史人物的个性特征,充分展现历史人物的兴趣、性格、情感、意志、气质等。通过“个性”化史料创设逼真的历史情境,符合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兴趣倾向,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设计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2.贴近现实生活和时代,塑造独立人格
“教师要善于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实现历史与现实、未来的沟通,实现历史与个人的融合,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去思考和理解历史对当今社会某些事件与现象的启示,从而形成相对独立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提升思维的深刻性”。③笔者在华盛顿的教学中引入美元上的华盛顿、华盛顿大学、华盛顿航空母舰的史料,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华盛顿拥有如此广泛深远的影响力?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人物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在介绍戈尔巴乔夫时,补充他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资料,和教材内容形成巨大的反差,引起学生质疑,为学生客观深入全面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得失提供有力的材料支撑。
3.实施移情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抽象思维不足。因此,教师必须借助细节化的教学内容作为突破,学生才能深入历史环境和历史人物内心深处去感受、理解和体认历史人物,否则,缺乏情感认同,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会出现思维的断层,无法真正实现思维认同,思维培养的目标也必然落空。在辛亥革命一课教学中,笔者补充了孙中山的一则史料:孙中山当上大总统后,全国各地有许多来慕名来瞻仰他的风采,有一位老人千里迢迢来见孙中山。孙中山笑容满面地伸出手来,打算与老人握手。那位老人却退后三步,要行三跪九叩的旧礼。孙中山连忙扶老人起来,对他说:“老人家,总统不是皇帝,总统是为老百姓服务的,是人民的公仆,你可千万不要把我当作大皇帝呵。”这位老人听了,不由自言自语:原来这就是民主共和国的总统啊,果真不一样,他满意地走了,逢人就对人宣称他可知道“民主”是怎么一回事儿了。通过这段生活化的细节描述,学生立刻缩小了心理距离,对孙中山的高尚人格也感同身受。
历史人物教学还要以理服人,教师要通过具体史实和史料摆事实讲道理,在移情基础上将感性升华为理性,上例中,我紧接着设计了几个问题:
(1)同学们读了故事感受如何?
(2)孙中山为什么不接受老人跪拜?体现了他的什么思想和精神?
(3)老人说他知道什么是民主了,这说明了辛亥革命产生的什么影响?
(4)老人真的理解民主的含义了吗?为什么?
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帮助学生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批判力、创造力和自主表达能力,实现了情与理的统一和交融。
【注释】
① 赵恒烈. 如何通过历史人物的描写加强历史教学的形象性[J]. 历史教学,1998(03):53.
② 张荣锁. 将历史人物立体化[J]. 中学历史教学,2004,(07).
③ 乔丽萍. 试论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J].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12).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中学)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