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高校发展
刘曦葳 实习生 王维夏
记者:您能否介绍一下华东师范大学的信息化建设和运行体制?
卢蓓蓉:学校自2003年1月创建信息化办公室(下文简称“信息办”)至今,就由校长助理来兼任信息化办公室的主任,信息化建设重大事务在校长办公会上直接决定,在协调具体事务上具有优势。
另外,信息办设一名专职副主任,两名兼职副主任(由校办副主任和党办副主任兼任),兼职副主任参与学校最高的两个决策会议——党委倡导会和校长办公会。通过参与会议,信息办能够及时掌握学校的发展规划和方向。
信息员制度的建设也是运行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事处对每一个院系甚至每个部处室进行定岗定编,各院系处室有一个编制专门负责和管理这个部门的信息化工作,方便跟信息办联络沟通、协调处理所在部门的信息化工作,这样就建立了一个从上到下的信息化工作体系。
记者:过去信息化只是单纯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今天通过信息化的技术解决方案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工作流程的规范、制度的执行等环节,这样看来,信息化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是提升管理的必由之路。
卢蓓蓉:谈到管理,将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可能有三个方向,包括数据中心的建设、资源中心的建设和电子政务中心的建设。电子政务中心的建设,一旦开始就不能中断,所以其可靠性和安全性尤为重要。
2004年,华东师大面临着一校两区的状况,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开始使用电子政务中心,改变了以往人工往返两个校区发放和收转文件的状况,既节省了时间,又减少了文件丢失等事件的发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要高效利用电子政务平台,提高管理水平,一是要领导高度重视;二是要了解需求,在一个领域使用电子政务后,信息办会去各个部门做调研,按照管理的功能需求研发相关的系统,包括对可能跨部门的业务做调研,在这些跨部门业务的整合上,电子政务的作用就显得更加明显。
记者: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基本都是从管理信息化起步,逐步实现从管理信息化到教学信息化、科研信息化的跨越,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一定会遇到一些瓶颈,华东师大是怎么统一这些平台,同时服务管理和科研?
卢蓓蓉:信息化建设起初是要提升工作效率,但真正使用起来的时候,不但希望工作效率提高,更要考虑直接用户,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
信息办定期组织召开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师生座谈会,参会教师和学生代表会反映使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师生也可以通过校长信箱、公共数据库等讨论和反映在学校学习、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信息办收集整理这些问题,邀请相关师生和部处领导一起座谈,既解决了实际问题,也提升了服务水平。
记者:我们欣喜地看到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办沈主任被评为上海市2009年度优秀CIO(信息主管),请介绍一下华东师大的经验。
卢蓓蓉:今年上海市评了10个优秀CIO,7项优秀应用成果。华东师大是教育系统里唯一的一家,这是非常不易的。专家点评说华东师大的数据库不仅建设得早,而且它的实际应用效果也非常好。我们是全国高校中较早与企业合作建立数字校园的示范院校,整个数字化校园全功能数据库从2002年开始与东软共同建设。原来我们也有自己的一些校务管理系统,当时建立公共数据库的时候,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校内各种公共信息的统一利用,它是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这方面东软的专家提供了非常好的解决方案。
华东师大2002年就开始启动了数据库建设,建立了数据中心,所有的数据都在信息办,不同的部门根据不同的身份来管理不同的数据,这些数据又可以使相应部门在授权范围内共享,公共数据库是我们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个核心项目。
公共数据库于2005年完成一期验收,之后每一年都在不断地追加后续的开发和建设。目前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尽管可能依然有问题存在,但是它的认可度是非常高的。在这个公共数据库中,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帐号,对于邮箱、校园卡系统等,我们都做了SSO(单点登录),也做了一些个性化的东西,比如每个老师和学生以自己的身份登录上去,所看到的界面是不一样的。对老师和学生们最关注的一些信息,我们也做了一些底层的数据抽取,包括管理的信息、教学的信息、科研的信息、综合服务的信息等。下一步我们主要做的是对每个系统的进一步延伸和完善。
在全国高校中,华东师大是较早地跟东软合作来完成数字化校园整体解决方案的一家,这对于学校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对于东软也有战略意义,我们与东软的合作伙伴关系会长期维持下去。
记者:您能否介绍一下华东师范大学的信息化建设和运行体制?
卢蓓蓉:学校自2003年1月创建信息化办公室(下文简称“信息办”)至今,就由校长助理来兼任信息化办公室的主任,信息化建设重大事务在校长办公会上直接决定,在协调具体事务上具有优势。
另外,信息办设一名专职副主任,两名兼职副主任(由校办副主任和党办副主任兼任),兼职副主任参与学校最高的两个决策会议——党委倡导会和校长办公会。通过参与会议,信息办能够及时掌握学校的发展规划和方向。
信息员制度的建设也是运行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事处对每一个院系甚至每个部处室进行定岗定编,各院系处室有一个编制专门负责和管理这个部门的信息化工作,方便跟信息办联络沟通、协调处理所在部门的信息化工作,这样就建立了一个从上到下的信息化工作体系。
记者:过去信息化只是单纯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今天通过信息化的技术解决方案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工作流程的规范、制度的执行等环节,这样看来,信息化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是提升管理的必由之路。
卢蓓蓉:谈到管理,将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可能有三个方向,包括数据中心的建设、资源中心的建设和电子政务中心的建设。电子政务中心的建设,一旦开始就不能中断,所以其可靠性和安全性尤为重要。
2004年,华东师大面临着一校两区的状况,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开始使用电子政务中心,改变了以往人工往返两个校区发放和收转文件的状况,既节省了时间,又减少了文件丢失等事件的发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要高效利用电子政务平台,提高管理水平,一是要领导高度重视;二是要了解需求,在一个领域使用电子政务后,信息办会去各个部门做调研,按照管理的功能需求研发相关的系统,包括对可能跨部门的业务做调研,在这些跨部门业务的整合上,电子政务的作用就显得更加明显。
记者: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基本都是从管理信息化起步,逐步实现从管理信息化到教学信息化、科研信息化的跨越,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一定会遇到一些瓶颈,华东师大是怎么统一这些平台,同时服务管理和科研?
卢蓓蓉:信息化建设起初是要提升工作效率,但真正使用起来的时候,不但希望工作效率提高,更要考虑直接用户,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
信息办定期组织召开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师生座谈会,参会教师和学生代表会反映使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师生也可以通过校长信箱、公共数据库等讨论和反映在学校学习、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信息办收集整理这些问题,邀请相关师生和部处领导一起座谈,既解决了实际问题,也提升了服务水平。
记者:我们欣喜地看到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办沈主任被评为上海市2009年度优秀CIO(信息主管),请介绍一下华东师大的经验。
卢蓓蓉:今年上海市评了10个优秀CIO,7项优秀应用成果。华东师大是教育系统里唯一的一家,这是非常不易的。专家点评说华东师大的数据库不仅建设得早,而且它的实际应用效果也非常好。我们是全国高校中较早与企业合作建立数字校园的示范院校,整个数字化校园全功能数据库从2002年开始与东软共同建设。原来我们也有自己的一些校务管理系统,当时建立公共数据库的时候,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校内各种公共信息的统一利用,它是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这方面东软的专家提供了非常好的解决方案。
华东师大2002年就开始启动了数据库建设,建立了数据中心,所有的数据都在信息办,不同的部门根据不同的身份来管理不同的数据,这些数据又可以使相应部门在授权范围内共享,公共数据库是我们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个核心项目。
公共数据库于2005年完成一期验收,之后每一年都在不断地追加后续的开发和建设。目前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尽管可能依然有问题存在,但是它的认可度是非常高的。在这个公共数据库中,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帐号,对于邮箱、校园卡系统等,我们都做了SSO(单点登录),也做了一些个性化的东西,比如每个老师和学生以自己的身份登录上去,所看到的界面是不一样的。对老师和学生们最关注的一些信息,我们也做了一些底层的数据抽取,包括管理的信息、教学的信息、科研的信息、综合服务的信息等。下一步我们主要做的是对每个系统的进一步延伸和完善。
在全国高校中,华东师大是较早地跟东软合作来完成数字化校园整体解决方案的一家,这对于学校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对于东软也有战略意义,我们与东软的合作伙伴关系会长期维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