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校在线课程的“建”与“用”①
丁嘉莉,胡晓清
[摘 要] 在“互联网+教育”新兴时期,MOOC、SPOC建设蓬勃发展,我国高校在线课程(MOOC、SPOC)在进行本土化“建”与“用”的实践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将从教育管理视角出发,分析高校在线课程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以做参考。
[关 键 词] 在线课程;质量评估;教学平台;学分认定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7-0046-02
近年来,“互联网+教育”理念覆盖全球。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受到广泛的关注,国内外掀起了一阵MOOC建设的浪潮。2012年,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MOOC年”。[1]2013年“SPOC” (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这个概念被提出和使用。SPOC主要是针对在校学生,是一种结合了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混合学习模式,是在大学校园课堂,采用MOOC的讲座视频(或同时采用其在线评价等功能),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目前,以MOOC、SPOC形式蓬勃发展起来的在线课程出现在国内各大教学平台,提供有数千门课程,涵盖了各个学科,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数量还在不停增长,选课学习的人群在不断扩大。高校如何在在线课程建设浪潮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建设和利用优质在线课程是众多高校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国内在线课程“建”与“用”的现状
在MOOC浪潮影响下,我国高校普遍将在线课程建设应用作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知名度的一个有效途径,探索在线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目前各大高校通过MOOC教学平台开展的在线课程建设与教学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在线课程的“建”
很多高校在类似于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超星、智慧树等第三方MOOC平台上推出了自己的MOOCs。但建设这种高成本的微课资源,既要花费高额的成本,也要有强大的名师团队作为保障,“985”“211工程”等重点高校MOOC建设发展迅速,凸显优势。
(二)在线课程的“用”
一些地方院校,由于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等方面有明显差距,在线课程主要是以“用课”为主,大部分高校通过第三方MOOC平台引进优秀MOOC资源,配备本校教师,进行本校SPOC教学。这是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都会采取的一种在线课程教学形式。
一些高校逐渐开始试点在线课程学分认定,组织本校学生通过第三方MOOC平台学习名校MOOC课程,并根据具体情况认定相应学分。2015年4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提出要“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鼓励高校开展在线学习、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的学分认定、学分转换和学习过程认定”,鼓励高校开展在线课程建设与教学应用。
二、在线课程的“建”与“用”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在线课程缺乏全面科学的课程质量评估体系
目前国内各大MOOC教学平台有数千门MOOC课程资源,平台上的课程水平参差不齐。如何选择合适的MOOC课程?各高校在建设MOOC和引进SPOC课程资源时缺少在线课程的较为完善的全面课程质量评价作为建设和教学依据。在国际上,对网络课程资源的评价问题早已有许多成形的标准,影响较大的包括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简称ASTD)的 E-Learning 课件认证标准(The ASTD Institute E-Learning Courseware Certification 〈ECC〉 Standards)和美国国防部高级分布式学习联合实验室(Advanced Distributed Learning Co-Laboratory, 简称ADL)的网络教学设计与评价指南(Guidelines for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Web-Based Instruction)等[2]。2002年6月7日,教育技术标准委员会正式发布了《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CELTS-22─网络课程评价规范》(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稿)(简称CELTS-22规范),主要从四个维度进行评估,即课程内容、教学设计、界面设计、技术。CELTS-22规范是国内使用广泛的E-learning内容设计开发参考依据和网络课程质量模型。这些评价标准侧重评价在线课程教学内容和技术要求,将课程建设仅仅看成是教学质量的改进,在此观念下,人們往往将教学质量评价等同于课程质量评价,课程视野窄化。
就目前国内高校在线课程质量评估研究现状来看,并没有针对学校课程开发、课程建设、课程实施与改进建立一套系统的评估体系模型。而且在具体评价环节上,重教师、轻学生:主要关注点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重结论,轻改进:尚未重视通过课程评价结果的分析挖掘,及时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调整改进,导致课程评价的真正作用尚未发挥。
(二)在线课程建设与教学平台以第三方商业平台居多,缺乏适应校本文化的在线课程教学平台
很多学校建设的网络教学平台大同小异,第三方开发的平台在多所学校使用,缺少根据自己学校的需求研发的针对性强、实用的网络教学平台。[3]目前,各大平台上较多的是公共基础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缺乏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平台提供的课程设计和界面设计也主要适用于基础性的公共课程,缺少专业性的、个性化的课程建设、教学设计等技术手段。同时由第三方MOOC平台提供的在线课程建设的教学设计环节等技术很难满足不同学校实际教学运行需求。
(三)在線课程学分认证学校相关配套政策和操作程序尚未跟上
目前实现在线课程学分认定的主要阻碍在于在线学习质量的担忧、校际辟垒和课程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学分认证目前还处于实验探索阶段,一些高校逐渐开始试点在线课程学分认定,部分高校采取观望态度,相关政策和程序仍待进一步探讨。[4]
三、解决措施
(一)建设在线课程全面系统的质量评估体系
构建全面系统的质量评估体系是在线课程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在线课程“建”与“用”的根基和依据。在构建全面系统的质量评估体系时,除了评估课程的内容与课程资源、教学环节设计等评估一门课程的质量,更重要的是评估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的科学合理性,评估整个课程体系是否与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对课程设置、课程建设与实施以及课程管理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估,为课程决策与课程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不断促进课程与人才培养的符合度。
(二)建设适应本校教学的个性化在线课程建设和教学平台
将MOOC和SPOC教学融为一体,建设适应本校教学的个性化在线课程建设和教学平台。一方面能够引入优秀MOOC资源进行本土化改造,支持教师建设个性化在线课程,基于多种教与学的模型,如基于案例、项目等的教学,满足教师多样化教学需求;同时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构建适应本校教学的服务支持系统。另一方面可以将校内优秀自建在线课程选拔后通过平台推出成为优秀MOOC资源,鼓励老师积极开展在线课程建设,打造特色课程。同时要求高校在线课程教学平台能够与目前已有MOOC平台建立无缝式对接,提高资源与数据的共享能力。高校应根据本校情况从在线课程的使用入手,积累经验后再逐步开展建设,解决整体水平低问题。
(三)完善在线课程学分认定制度,提高在线课程利用率
(1)完善在线课程学分认定首先需要以全面的课程质量评估体系为依据,根据本校人才培养方案在MOOC平台筛选合适的课程资源,结合课程质量评估课程的性质、内容、难易程度并对学分进行适当的调整。(2)制定本校在线课程学分认定制度和操作程序,组织学生通过本校教务系统进行选课,解决相关管理问题。(3)加强课程质量管理和成绩的认定管理,以保证成绩的真实性,高校通过学分认定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完成率。同时在线课程的学分认定制度可以加强探索校际之间课程、师资共享,有利于鼓励高校建设本校特色课程,提高MOOC课程的有效利用率,提高学校知名度。
参考文献:
[1]童小素,贾小军.MOOC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探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7(5):63-69.
[2]陈刚,张建伟,李海霞.高校网络课程实施质量的评价标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5):97-102.
[3]尹合栋.“后MOOC”时期的SPOC教学平台设计[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5(4):44-47.
[4]张秀芹.在线学分认定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