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 导向 关注 回归
吴玉梅 邱文华
【摘要】本文对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作了详细深入的分析归纳,论述了命题的一些特点和导向性,对语文教学与复习备考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语文高考 教学方法 教学理念 教育规律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落下帷幕,综观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笔者认为,今年命题主要呈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凸显本位;导向读书;关注热点;回归教材。
一、凸显本位
“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揭示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而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都统一于语言,因此,强化“双基”教学,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另一方面,语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是最能体现学以致用特点的一门学科,因此又可以说,语文教学又要以生活为本位。
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今年的语文试题继续体现着其在语文教学中独特的导向功能。纵观今年18套高考试题,其考查内容的基础性和选材的生活化特点是显而易见的——18套高考试卷中,全部出现了词语考查题(其中成语单独设题的有11套),有16套出现了语音题和病句辨析题,7套出现字形辨析题,(部分自主命题省市根据考试大纲的调整内容,把字形放在作文中考查)。此外,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仍是今年高考阅读题中的重要题型。作为高考试验田的语言运用题,不管是创新题型还是传统题型,在全国卷和绝大部分省市卷中都可谓精彩纷呈,内容也大多贴近生活。不少作文题更是要求考生直面生活,如全国卷Ⅰ的有关四川地震的材料作文,湖北卷的有关日常行为态度的材料命题作文《举手投足之间》,重庆卷的命题作文《在自然中生活》,宁夏海南卷的有关“养鸟,放鸟”的材料作文等等,无不旨在引导考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
今年的高考命题再次启示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构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和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和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和人文精神,这才真正回到了语文教学的本位。
二、导向读书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宝贵的时期,倘若不在这一特殊的时期阅读一些有价值的书,对于整个的人生无疑是一种遗憾和欠缺,对人格的发展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当前中学生的阅读状况令人忧虑,尤其是对那些有着丰富内涵、能够增强文化底蕴、健全人格的经典著作,绝大多数学生更是敬而远之,其结果是导致他们在这一方面出现了严重的“营养不良”。
引导学生读书,读怎样的书,怎样读书。高考,无疑可以起着一种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今年的高考命题在这一方面尤其体现得充分而显豁。就高考试题本身而言,一套套试卷可谓一份份阅读的“营养快餐”——出现在试卷中的社科文献,科技文章,人物传记,唐、宋、金、明、清诗词和元曲等各类文章,无不是可读性很强的作品。通过这样的诗文来设题,既可以考查当年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能够给往后的考生指明阅读的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传统的默写名篇名句考题,今年有的试卷选材直指中外经典著作,如福建卷第9题有关作品故事情节叙述的判断题,就涉及到了《三国演义》、《子夜》《围城》、《欧也妮·葛朗台》、《复活》等多部古今中外名著,第10题又选取了《家》、《巴黎圣母院》等名著选段设题。可以说,在做这样的题目时,读过和未读过这些作品的考生,其做题的感觉和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通过这样一种设题方式来导向读书,其作用应该是行之有效的。
三、关注热点
08年对于我国来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北京奥运、汶川地震、环境保护、粮食安全等热点无不牵动着人们的神经,而以这些热点为题料的高考试题,也成为今年高考语文的一大亮点。
在18套试卷中,以奥运为材料命题的试题有:全国卷Ⅰ第20题的为“畅想奥运”的主题班会补写开场白;北京卷第22题的为“奥运史话系列展板”写一段话并拟标题;湖北卷第22题的为奥运火炬传递宣传专刊拟写标题;四川卷第18题的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重庆卷第19题的为奥运火炬成功登顶“珠峰”拟写对联等,其内容主要是引导人们关注奥运,为奥运加油。以汶川地震为材料命题的试题有:全国卷Ⅰ第21题的材料作文;北京卷第20题的给图片配写几句话;浙江卷的为新闻材料提炼论点并概括论据等,旨在引导人们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战胜灾难,共度难关。以环保为材料命题的试题有:安徽卷第18题的为新闻材料拟写一句话新闻;江西卷第22题的根据文字和图片写作文等,其主题是告诫人们要保护自然环境,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以粮食安全为材料命题的试题有:福建卷第16题的为有关粮食问题的图表写宣传标语;全国卷Ⅰ第4题的有关粮食安全问题的语序题等,其意在呼吁人们保护耕地,珍惜粮食。此外,有关物价上涨、教育公平、“嫦娥一号”、全球变暖、节能减排、水资源短缺等社会热点也不同程度地出现在了今年的高考试题中。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以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是学校教育的需要,也是今年高考导向功能的具体体现与落实。
四、回归教材
能够选入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经典性的作品,语文教学中对课文的赏析是提高学生思想情趣、审美水平和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而注重课本知识的理解、整理、归纳、积累也是高考备考的有效方法。为了引导人们重视课文的教学,充分发挥高考的导向作用,早在06年的部分高考试题中,除了名篇名句默写题和文言文阅读题中的课文句子,一些课文的其他内容也开始直接出现在了部分试卷上。此后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一些省市的命题或多或少都会直接采用课文内容作题料,今年的一些省市卷也延续了这一做法。
如湖北卷第20题,直接从人教版第四册课文《药》第4节中选了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要求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浙江卷的散文阅读材料选取的是俄国作家阿·马·高尔基的《乌米》,在第21题与课文《祝福》进行了联姻——“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江西卷在07年散文阅读题19题中涉及到了课文《胡同文化》的内容,今年则从课文《荷塘月色》中选取了“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一段文字,作为标点符号用法辨析题的题料。此外,安徽卷的大阅读材料选取了史铁生《我与地坛》第七部分,该文共有七个部分,其中第一、二部分已被选入人教版第一册教材,这种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与延伸的特殊考查方式,体现高考题与课文内容衔接的新颖性与灵活性,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可以说,从现行课本中选材设题的举措,可让高考这根指挥棒发挥出更好的导向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现行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的忽视课文内容教学的不良习气,让语文教学走出误区,步入正确轨道。
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与教育背景下,我们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高考,反过来高考又对教学起着导向和促进作用,分析高考设题特点,探究高考命题规律,对解决中学语文“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无疑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吴玉梅,江西省南康市第五中学教师;邱文华,江西省南康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