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价值优势
李志军 徐志栋
[摘要] 一个国家的硬实力固然重要,软实力也同样重要。没有文化复兴、没有价值优势,纵然财富如山,也难实现崛起、卓立于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两种显著并存的现象: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举世瞩目;社会道德体系重建迫在眉睫。当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需要锻造中国特色的价值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全国人民的自觉行动,提升我国的国家话语权、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软实力; 文化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 D616;G1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8)09-0035-04
大国之大,不仅在于国土疆域之广、经济总量之大、军事力量之强,更在于文化底蕴之深、在于精神力量之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经济巨大进步所伴随的信仰缺失、道德失范等社会失序问题,面对西方话语霸权及其带来的思想文化侵蚀,面对国际社会对当今中国提供必要价值引领的热切期待,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需要锻造中国特色的价值优势。
新时代呼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引领和主导作用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要素,在文化建设中处于引领和主导地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复杂形势与时代要求的现实需要。
新时代需要深入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大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的政治整合力、文化影响力、社会自治力、生态修复力、军事威慑力、科技创新力、外交运筹力有了显著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最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由大向强发展的时代、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时代、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时代,同時也是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制度、文化走向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有何联系与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本质有何差异,是当代中国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我们党凝练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对这些重大问题的适时回应。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指明中国要到哪里去,共同揭示了民族复兴的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明确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共同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强调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公民,共同标定了我国公民的道德行为准则。这“24字”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的鲜明揭示。
新时代需要极力塑造积极、健康、科学的国民价值。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除了为国民提供繁荣发达的经济基础之外,还要为国民树立和弘扬积极、健康、科学的价值观。当代中国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各个领域存在的价值取向问题也十分尖锐复杂。由于价值取向的分化和偏移,在经济领域,经济生活中唯利是从、不讲诚信、假冒伪劣现象严重,使市场规则难以完善和健康运行;在政治领域,少数党员干部动摇甚至丧失信仰信念,背离党的宗旨,甚至搞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使权力成为满足私欲的工具;在社会领域,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面临滑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冷漠,社会公平正义受到极大冲击;在文化领域,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一些人中受到质疑,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主旋律的作品受到冷遇,迎合不健康情趣的庸俗、低俗、媚俗文化大行其道,等等。这些问题尽管不是主流,但却影响极坏。价值取向的分化,是最危险的分化;价值取向的偏移,是最可怕的偏移。校正价值取向,增进价值认同,关乎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命运。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战略任务。
新时代需要为世界同舟共济共同发展提供价值引领。快速发展是改革开放40年最显著的成就,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稳中求进,年均增长7.1%,占世界比重达到15%。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超过30%,超过美国、欧洲、日本贡献率总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几个世纪以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制度、思想、价值、规范等都是和西方世界联系在一起的——开始是欧洲,后来是美国。西方的衰落意味着它越来越没有能力,也无法用它以前的方式去塑造这个世界。作为具有世界意义的软实力,它必须能够回应国际社会提出的现实挑战,在人们对西方失望的时候,世界逐步把目光转向了中国。中国的经济增长让发展中国家收益巨大,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也被很多国家视为可仿效的榜样。中国的软实力绝不仅仅是太极拳、书法、中华美食、中国功夫、孔子学院等等,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倡导的政治价值观念、社会发展模式、对外政策,会在国际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和共鸣。改革开放以来的现实成就为中国赢得了话语权,走进世界舞台中央要求当代中国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价值引领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中华民族志存高远的价值诉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指向,把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有益成果贯通起来,凝结着当代中国人民志存高远的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和升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属性是社会主义,具有科学真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根本属性上是社会主义的,这一条具有决定性意义。然而鸦片战争之后所出现的西方,既有实力,又有文明,于是在中国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危机。历史已经证明,中华民族是靠社会主义走出这场文明危机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今天,我们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就是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争取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正因为如此,核心价值观前面的“社会主义”四个字决不是多余的,它对24字表述的内容起着最为本质的规约和指导作用。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所指向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所指向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层面所指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正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而它完全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也就具有了客观真理性和科学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价值合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背景和中国语境下构建的,我们党提炼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般的社会价值观,而是有着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表达。几千年来,我们的先民根据农业社会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总结出一系列思维方式、审美取向、道德伦理、人生信条和处世原则。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这些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鲜明民族特色,都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中国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纳世界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时代进步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博大的胸怀,注重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在价值观层面所创造的有益成果。民主、法治、自由、人权、平等、博爱,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和优势,可以也应当发扬光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能够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取得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进步,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以海纳百川的气度,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优秀成果。当前我们在价值观层面,也有一个善于“拿来”的问题。要看到,西方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遇到过一些我们现在正在遇到的问题,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某些价值理念能为我们现在提供借鉴。我们并不是为了赶时髦去借鉴西方的某些合理的价值理念,完全是为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和城乡法治水准的提高,人们有了更高诉求,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法治等不再是抽象的外来名词,而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和人民群众的价值归宿。要解决当代中国的许多问题,把改革开放向前推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必须发挥这些重要价值理念的作用。从中国实际出发,合理吸收和借鉴西方有益价值理念,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和进步性,也展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
立足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中国特色价值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 1锻造新时代中国特色价值优势,必须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化。制度与核心价值观相统一,能培养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信念和对制度的忠诚和遵守;制度与核心价值观相背离,会导致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质疑,对制度的否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真正体现于我国的社会制度之中。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与公共政策设计,都应该努力做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相符合。凡与之不相符合的要下大力气修改;新制度新政策应当基本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才能予以实施。要通过法制化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广和践行,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保障、促进作用,形成有利于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法治环境。
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化。政策既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又对核心价值观建设起着引导作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化,必须做到既兼顾一般,又突出重点。调动最广泛的主体力量,离不开领导骨干的示范引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导干部与普通群众之间既具有共性也具有特殊性。共性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应遵守、践行的价值准则,任何领导干部,不论地位如何显赫,岗位如何特殊,都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都应当老老实实地遵守这个社会基本、核心的价值规范。特殊性在于,与普通群众相较,领导干部又担负着特殊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领导干部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应当行之在先,引領示范,守之更严,恪尽己责;领导干部是我们建设事业中各项工作的规划者、推进者,各项政策措施的制定者、执行者,应当思之更深、悟之更多、行之更广。
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维护和体现最大多数人根本利益的价值观,也是最大多数人自己创造自己历史、自己创造自己幸福的价值观。正因为如此,必须注重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从国家层面来讲,要善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众化的叙述方式、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公民层面来讲,人人都要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体。只有人人都成为积极活跃的建设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才能获得最具根本意义的主体根据;只有社会肌体的每一部分都成为自觉能动的建设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获得最富营养的培育沃土。
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习俗化。“习俗移志,安久移质”,价值观只有扎根于现实生活,逐渐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内在信念和自觉行为,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在中国古代,“注错习俗”被人们视为“仁义德行常安之术”,“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被纳入家谱族规、纳入学校教育,纳入百姓生活。在美国,核心价值被庄严地载入两个世纪以来的公民教育、独立日演讲、就职演说、诗歌、国歌、宣誓和各种教义中。这些有益经验,对我们富有启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日常价值观,转化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转化为机关准则、企业规章、社区公约、乡规民约和学生守则,渗透到全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以群众性实践活动和文化活动为载体,引导人人参与体验,逐步达到人人知晓认同,最终形成信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李志军,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教授;徐志栋,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员)
责任编辑 / 梁齐勇
[摘要] 一个国家的硬实力固然重要,软实力也同样重要。没有文化复兴、没有价值优势,纵然财富如山,也难实现崛起、卓立于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两种显著并存的现象: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举世瞩目;社会道德体系重建迫在眉睫。当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需要锻造中国特色的价值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全国人民的自觉行动,提升我国的国家话语权、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软实力; 文化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 D616;G1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8)09-0035-04
大国之大,不仅在于国土疆域之广、经济总量之大、军事力量之强,更在于文化底蕴之深、在于精神力量之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经济巨大进步所伴随的信仰缺失、道德失范等社会失序问题,面对西方话语霸权及其带来的思想文化侵蚀,面对国际社会对当今中国提供必要价值引领的热切期待,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需要锻造中国特色的价值优势。
新时代呼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引领和主导作用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要素,在文化建设中处于引领和主导地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复杂形势与时代要求的现实需要。
新时代需要深入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大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的政治整合力、文化影响力、社会自治力、生态修复力、军事威慑力、科技创新力、外交运筹力有了显著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最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由大向强发展的时代、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时代、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时代,同時也是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制度、文化走向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有何联系与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本质有何差异,是当代中国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我们党凝练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对这些重大问题的适时回应。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指明中国要到哪里去,共同揭示了民族复兴的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明确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共同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强调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公民,共同标定了我国公民的道德行为准则。这“24字”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的鲜明揭示。
新时代需要极力塑造积极、健康、科学的国民价值。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除了为国民提供繁荣发达的经济基础之外,还要为国民树立和弘扬积极、健康、科学的价值观。当代中国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各个领域存在的价值取向问题也十分尖锐复杂。由于价值取向的分化和偏移,在经济领域,经济生活中唯利是从、不讲诚信、假冒伪劣现象严重,使市场规则难以完善和健康运行;在政治领域,少数党员干部动摇甚至丧失信仰信念,背离党的宗旨,甚至搞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使权力成为满足私欲的工具;在社会领域,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面临滑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冷漠,社会公平正义受到极大冲击;在文化领域,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一些人中受到质疑,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主旋律的作品受到冷遇,迎合不健康情趣的庸俗、低俗、媚俗文化大行其道,等等。这些问题尽管不是主流,但却影响极坏。价值取向的分化,是最危险的分化;价值取向的偏移,是最可怕的偏移。校正价值取向,增进价值认同,关乎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命运。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战略任务。
新时代需要为世界同舟共济共同发展提供价值引领。快速发展是改革开放40年最显著的成就,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稳中求进,年均增长7.1%,占世界比重达到15%。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超过30%,超过美国、欧洲、日本贡献率总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几个世纪以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制度、思想、价值、规范等都是和西方世界联系在一起的——开始是欧洲,后来是美国。西方的衰落意味着它越来越没有能力,也无法用它以前的方式去塑造这个世界。作为具有世界意义的软实力,它必须能够回应国际社会提出的现实挑战,在人们对西方失望的时候,世界逐步把目光转向了中国。中国的经济增长让发展中国家收益巨大,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也被很多国家视为可仿效的榜样。中国的软实力绝不仅仅是太极拳、书法、中华美食、中国功夫、孔子学院等等,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倡导的政治价值观念、社会发展模式、对外政策,会在国际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和共鸣。改革开放以来的现实成就为中国赢得了话语权,走进世界舞台中央要求当代中国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价值引领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中华民族志存高远的价值诉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指向,把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有益成果贯通起来,凝结着当代中国人民志存高远的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和升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属性是社会主义,具有科学真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根本属性上是社会主义的,这一条具有决定性意义。然而鸦片战争之后所出现的西方,既有实力,又有文明,于是在中国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危机。历史已经证明,中华民族是靠社会主义走出这场文明危机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今天,我们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就是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争取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正因为如此,核心价值观前面的“社会主义”四个字决不是多余的,它对24字表述的内容起着最为本质的规约和指导作用。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所指向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所指向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层面所指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正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而它完全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也就具有了客观真理性和科学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价值合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背景和中国语境下构建的,我们党提炼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般的社会价值观,而是有着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表达。几千年来,我们的先民根据农业社会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总结出一系列思维方式、审美取向、道德伦理、人生信条和处世原则。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这些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鲜明民族特色,都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中国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纳世界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时代进步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博大的胸怀,注重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在价值观层面所创造的有益成果。民主、法治、自由、人权、平等、博爱,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和优势,可以也应当发扬光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能够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取得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进步,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以海纳百川的气度,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优秀成果。当前我们在价值观层面,也有一个善于“拿来”的问题。要看到,西方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遇到过一些我们现在正在遇到的问题,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某些价值理念能为我们现在提供借鉴。我们并不是为了赶时髦去借鉴西方的某些合理的价值理念,完全是为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和城乡法治水准的提高,人们有了更高诉求,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法治等不再是抽象的外来名词,而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和人民群众的价值归宿。要解决当代中国的许多问题,把改革开放向前推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必须发挥这些重要价值理念的作用。从中国实际出发,合理吸收和借鉴西方有益价值理念,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和进步性,也展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
立足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中国特色价值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 1锻造新时代中国特色价值优势,必须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化。制度与核心价值观相统一,能培养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信念和对制度的忠诚和遵守;制度与核心价值观相背离,会导致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质疑,对制度的否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真正体现于我国的社会制度之中。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与公共政策设计,都应该努力做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相符合。凡与之不相符合的要下大力气修改;新制度新政策应当基本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才能予以实施。要通过法制化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广和践行,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保障、促进作用,形成有利于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法治环境。
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化。政策既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又对核心价值观建设起着引导作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化,必须做到既兼顾一般,又突出重点。调动最广泛的主体力量,离不开领导骨干的示范引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导干部与普通群众之间既具有共性也具有特殊性。共性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应遵守、践行的价值准则,任何领导干部,不论地位如何显赫,岗位如何特殊,都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都应当老老实实地遵守这个社会基本、核心的价值规范。特殊性在于,与普通群众相较,领导干部又担负着特殊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领导干部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应当行之在先,引領示范,守之更严,恪尽己责;领导干部是我们建设事业中各项工作的规划者、推进者,各项政策措施的制定者、执行者,应当思之更深、悟之更多、行之更广。
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维护和体现最大多数人根本利益的价值观,也是最大多数人自己创造自己历史、自己创造自己幸福的价值观。正因为如此,必须注重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从国家层面来讲,要善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众化的叙述方式、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公民层面来讲,人人都要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体。只有人人都成为积极活跃的建设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才能获得最具根本意义的主体根据;只有社会肌体的每一部分都成为自觉能动的建设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获得最富营养的培育沃土。
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习俗化。“习俗移志,安久移质”,价值观只有扎根于现实生活,逐渐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内在信念和自觉行为,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在中国古代,“注错习俗”被人们视为“仁义德行常安之术”,“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被纳入家谱族规、纳入学校教育,纳入百姓生活。在美国,核心价值被庄严地载入两个世纪以来的公民教育、独立日演讲、就职演说、诗歌、国歌、宣誓和各种教义中。这些有益经验,对我们富有启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日常价值观,转化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转化为机关准则、企业规章、社区公约、乡规民约和学生守则,渗透到全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以群众性实践活动和文化活动为载体,引导人人参与体验,逐步达到人人知晓认同,最终形成信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李志军,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教授;徐志栋,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员)
责任编辑 / 梁齐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