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辨清诗体,找准鉴赏角度

    【摘要】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是学生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笔者对该类题目作了详细的分析与归纳,以期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诗歌鉴赏 语文高考 阅读教学 文学鉴赏

    高考诗歌鉴赏历来是考生最头疼的一个考点;面对诗歌鉴赏题目,考生往往找不到切入点,觉得无从下手。其实,如果能够准确辨别诗体,把握每种诗体的基本特点,就能找到鉴赏的角度。这是因为相同题材的诗歌,在内容上有其共同的倾向,在写法上也有共性。诗歌按照题材,可分为写景诗(包括山水田园诗)、咏史诗(怀古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行旅诗、闺怨诗(包括宫怨诗)、送别诗等。下面分别谈谈每种诗体的特点,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写景诗(包括山水田园诗)

    明朝的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王国维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在鉴赏写景诗时要缘景明情,首先要把握意象的特征和寓意;进而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然后领会诗人所表现的情感。顺着这个思路解题,才算进入解题的大门。

    写景诗主要以自然风光、农村景物、田园生活、隐居生活为吟咏对象,在抒情上常常是或融情入景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一般而言,所营造的意境是雄奇阔大的,往往表现了开阔的胸襟、豪迈的情怀;所营造的意境是清幽静谧的,往往抒发了恬淡闲适之情;所营造的意境是优美明丽的,往往抒发了热爱、喜悦之情;所营造的意境是凄清、衰败的,往往抒发了哀伤、痛苦之情。当然运用反衬手法除外,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明净绚丽的意境,实际上是为了反衬诗人的思乡之情。

    在鉴赏写景诗时还要注意写景的角度与方法:

    1.注意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远近的变化,视觉、听觉、嗅觉的转换等。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反结合、白描、工笔等。

    鉴赏示例1:

    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鉴赏示例2: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答: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2)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鉴赏示例3:

    夏意(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窗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问: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心境。(1)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2)“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答:(1)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2)和谐的。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

    二、咏史诗(怀古诗)

    题目特点: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一占”、“咏怀”等。

    咏史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刘禹锡、杜牧等。刘禹锡的咏史诗名篇有《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杜牧的咏史绝句被人称为“二十八字史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足见其艺术造诣之深,其咏史诗名篇有《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登乐游原》、《题乌江亭》等。

    鉴赏咏史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①弄清诗歌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和用典;②揣摩诗人写这段历史和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③推敲诗人对待这段历史或这个古人的情感态度,归结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④分析诗人咏史抒情时的写法。

    咏史诗表现的内容主要有:①借古伤今、借古讽今,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劝谏统治者要吸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②感慨历史沧桑变迁、朝代兴替、昔盛今衰、物是人非;③悲叹年华消逝,感慨怀才不遇、壮志难酬;④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咏史诗在写法上常采用用典、对比、衬托、借景抒情等方法。

    鉴赏示例4: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①韦庄:晚唐著名诗人。②台城;古都金陵的核心,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③结绮、临春:台城当时的两座高楼。④后庭花:乐曲名。

    问:(1)这两首怀古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2)两首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答:(1)吊古伤今(感慨昔盛今衰或物是人非)(意思对即可)。

    (2)韦庄诗: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或:通篇着重于现实景物的描绘,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阴雨、江草、一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刘禹锡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盛,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

    鉴赏示例5:

    江城子(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问: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己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三、咏物诗

    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诗人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等手法。

    题目特点: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咏物诗有两大特点:一是借物抒情。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志士迟暮的悲痛等等。二是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往往借所咏之物表达诗人的崇高的志向或高尚的节操。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这首诗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

    鉴赏咏物诗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②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如:“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王安石《北陂杏花》)。要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就要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处境。这首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诗人原先积极推行新法,晚年被迫闲居江宁,眼看着自己亲手制定的新法被一一废止。由此可以推知,诗人是以水边的杏花自喻,通过描写杏花纵然被春风吹落水上,仍保持着纯洁,也不愿在车水马龙中被碾碎,化为污浊的尘土,来表现出诗人坚持高尚的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

    鉴赏示例6: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陈焕)

    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

    【注】留侯:汉代名将张良,功高位重,但却摒弃人间富贵。传说他有大丈夫的胸怀,又有美如少女的外貌。

    问:王安石和陈焕两首咏梅诗,都抓住了梅花的同一特征进行歌咏,这一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是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

    答:都抓住了梅花傲然独立的风姿进行歌咏。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了严冬群芳纷谢,独有梅花凌寒开放的景象,歌咏了不怕困难、倔强不屈的傲然风骨。陈焕的“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写出在深山僻野、人迹罕至的地方,诗人突然发现了傲然特立、寂寞开放的一树梅花,感到意外、惊喜。抒写了诗人高蹈自守的襟怀。

    鉴赏示例7: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问: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借物咏怀与对比手法(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四、边塞诗

    主要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题日特点:常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诗中常见的意象有:羌笛、胡茄、琵琶、胡琴、大漠、冰雪、楼兰、阴山、瀚海、凉州、边关、玉门关、黄河、长城、阴山、黑山、胡人、胡马、明月、吴钩、柳营等。

    边塞诗表现的内容主要有:

    ①表现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如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②表现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如李益:“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③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如岑参:“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④表现对帝王黩武开边政策的不满和对边将恃宠贪功的怨恨,如高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⑤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如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己先斑”。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盛唐时期,边塞诗大都豪迈、健朗、昂扬向上;如“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等。到了中晚唐时期,国势渐衰,诗中悲壮、感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等。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这时的边塞诗大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

    边塞诗的常用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张、衬托、对比、细节、借景抒情等。

    鉴赏示例8:

    从军行(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己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问:(1)请分析诗中“碎”、“独”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在选材上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1)“碎”字足见将军征战时间之久,所历战斗之残酷;“独”字写出了将军力压敌人千军万马、勇武过人、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

    (2)选材上写了一次败仗而且是从败仗中写出豪气。首先,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把将军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其次,用“城南已合数重围”来衬托将军,于重重包围之中,将军却能射杀敌将杀出重围,写出了将军的豪迈气概。

    鉴赏示例9: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问:(1)两首诗均为边塞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许浑《塞下曲》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反映唐代社会现实的?

    答:(1)李诗表达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抒发了作者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而许诗揭示了战争的残酷,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战争中牺牲的战士的深切同情。

    (2)以小见大(或以少胜多)。从成千上万的牺牲战士中,选择了一个战士的典型性情节:战士己经牺牲疆场,家中还寄来了御寒的衣服,以此突出牺牲战士的悲剧,使人对牺牲者和家属寄予深切的同情,又谴责了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五、咏怀诗

    咏怀诗是以吟咏个人情怀、反映或讽刺社会为主要题材的诗歌,它源于《诗经》,是诗歌中最重要的一种,如李白的《将进酒》、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咏怀名作。

    其特点是即事抒怀;内容主要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境遇、凄凉失意,抒写高洁志向、闲情逸趣,反映或讽刺社会现实等;主要手法有比兴、象征、联想、用典、反衬等。

    鉴赏咏怀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咏怀诗往往因某事而引发感慨,所以遇到这类作品,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如:“耕夫占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看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张继《阊门即事》)。诗人的感慨是由登上城楼眺望而起,只见眼前田园荒芜,百姓流散,于是诗人有感于募农为兵的政策(“占募”句是指农民逃避募兵而逃亡)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②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咏怀诗重点在于其“抒怀”的性质,也就是诗中作者不是着重于客观冷静地叙述,而是比较明显地抒写自己的情怀。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这就是“即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抒怀,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是进一步抒怀。全诗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③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鉴赏示例10:

    闽中秋思(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做,后人评价极高,谓或于炼字。

    问:(l)有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试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对“炼字”这一技法作出简析。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写内心情感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内容,从诗歌的思想感情入手加以分析。

    答:(1)这一联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风”和“雨”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和“叶叶”两词运用叠字,增添了音乐性,琅琅上口,余味无穷。

    (2)全诗承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方法,前三句写景,明丽欢愉,气象开阔。末一句两个“堪”字,构成心绪的对比:他乡虽美,却只堪图画,不能慰籍自己的思乡之苦。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但曲尽委婉之情,使全诗清新自然,境界全出。

    六、行旅诗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的羁旅之思,旅途的艰辛、孤寂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这类诗往往离不开山水景物的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

    这类诗歌往往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伤春悲秋、日暮思归、中秋望月、重阳登高),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如如杜甫的《旅夜抒怀》、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马致远的《秋思》等。

    这类诗歌常用的意象有: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客、浮萍、飞蓬等。

    鉴赏示例11: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夜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半身。想得家中深夜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1)简析“抱膝灯前影半身”一句,说说当时作者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1)“抱膝”生动地描写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引出“影”,而“伴”字又将“身”和“影”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形影相吊,表现出作者思家时的孤寂心情。

    (2)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写思家。冬至夜深时分,一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不直接写白己思家,而写家人思“游子”,更耐人寻味。用白描的语言,质朴无华。

    七、闺怨诗(包括宫怨诗)

    闺怨诗以描写女性的情感世界和心理状态为主,深情幽怨、含蓄蕴藉为其诗歌的主要风格。其表现的内容主要有:

    一是表现女子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如“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春怨》)。通过一个别出心裁的细节,生动地写出了一位妙龄少妇的思夫之情。黄莺鸟太不知趣了,竟然吵醒了女主人公,惊破了她的美梦,将她从与丈夫相聚的甜蜜美梦中拉回到孤身独处的严酷现实里,岂不要恼杀她了吗?

    二是对出门在外为商为官的丈夫的思念;对易逝青春的哀怨,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表现了少妇内心深处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夫妇比翼相处的渴望之情,也流露出对宦游远方的丈夫的怨恨之情。此诗一咏三叹,一波三折,含蓄蕴意,情味悠长。

    三是表现宫女的寂寞凄凉,对自由被禁锢、遭冷落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如“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表现了宫女的寂寞,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鉴赏示例12:

    宫词(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汉宫名,后泛指宫阙。

    问:(1)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2)请简要分析“落花”这个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答:(1)这首诗以深惋之笔,借景托情,描写宫女被禁锢的悲哀和渴望自由而不可得的怨恨之情。

    (2)“落花”这个意象在诗中不仅起了引情作用,也起了对比衬托作用。宫女的愿望是“出宫墙”,因此眼前那落花“飞舞出宫墙”的情景,特别能触动她们的心,她们也恨不得变成落花,飞舞而出。诗歌又用落花飞舞出宫墙来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表现了她们的不自由。

    八、送别诗

    送别诗题目特点:标题中有“送”、“赠”或“别”等字眼;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短亭、灞陵亭(灞桥)、南浦、杨柳、夕阳、酒、秋等。

    送别诗常用的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烘托等。

    送别诗基本内容:离别的伤心痛苦与不舍;情深意长的劝慰与祝愿;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如:“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送魏二》)。表现了作者离别时的惆怅哀婉之情。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表达了对董大的劝慰之情,带有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吕龄《芙蓉楼送辛渐》)。诗人以“冰心”、“玉壶”为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冰清玉洁的操守和志节。

    鉴赏示例13: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问:(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1)“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作者简介:骆汉忠,福建省惠安一中高级教师。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