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经典中的孝道分析
黄佳晟
摘 要 自古以来,对家庭的重视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孝道思想更是占据了其中首要的位置,无论是我的日常生活伦理还是律法名典,处处可见孝道观思想的痕迹。从事天地鬼神以敬,事家国君王以忠,到事父母兄长以孝,孝道已经深入我们的骨血,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实际的角度来说,针对孝道研究最深的就属于儒家学派,其对于我国的有关孝道的发展有着极强的促进作用。文章就现有的儒家经典,对孝道的内涵进行分析。
关键词 儒家经典 孔子 孟子 曾子
1从孔子的《论语》角度来说
孔子对于孝道的铸成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对于孝道的概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发自内心地敬养父母即“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就是说,身为子女在孝敬父母的时候,在态度上要始終保持温和愉悦,不露难色。仅作到以劳作服侍父母,以酒食供养父母,是并不能算全尽了孝道的。只有在服侍父母的过程宗始终保持的温和顺从的态度,才是使父母从根本上感受到“孝道”的方法。而且只要是子女如此行事,将内心中所怀有的对父母的拳拳敬爱之心得以表达,即使不能供养父母精致的衣食,父母也会由衷地感到意足的。
其次,设身处地关爱父母即“孝”。 作为子女尤其是成年的子女,自有其事物而不能时刻陪伴在父母身边,但是对于父母的“孝敬”之心却是一刻也不能松懈的,尤其不能让父母自己忧心。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在孔子看来,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之心与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之心是同等的,如果子女生病受伤,身为父母又怎么会不伤心难过呢?而同样的,作为怀有孝心的子女来说,怎么会不时刻忧心父母是否舒适而无病痛呢?只有认识到父母的这种心情的子女才能正真理解孝顺的含义,才能真正为父母尽其心、致其力。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这意思是说,父母的年庚不可不谨记在心。这又是为何呢?首先,父母高寿自然是子女值的高兴的事情,但是随着父母年纪的增长,体质的衰弱,病痛的袭击也使得子女为之担忧,这种忧心之情便如同父母在抚养幼儿之时的担忧是一样的。而当父母逐渐衰老之时,作为子女应当负担起父母的生活起居,使父母尽可能的少受年老衰弱之苦,尽最大心力让他们安享天伦之乐。
第三,以豁达之心善养父母即“孝”。孔子赞扬闵子骞:“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兄弟之言。”闵子骞是孔门众弟子中德行修养的佼佼者,道德修养之名与颜渊概齐。闵子骞年少之时被后母虐待,寒冬之时,后母给自己的所生的两个孩子以丝绵做的棉衣,而仅给闵子骞以芦花作夹的衣物。子骞因为受不住寒冷而难以动弹,其父并不知情,反而认为其懒惰,气愤训斥之余还用鞭子抽打闵子骞,直到发现闵子骞的衣物被鞭子抽打后显露出来的芦花,才察觉儿子所受的虐待。随后闵父查验后发现后母之亲子皆身着厚絮,知道是自己失察而使得爱子受苦,羞愧忿恨之极,想休弃后母。而闵子骞却不计前嫌的为后母求情,跪称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闵父这才饶恕了后妻。自此以后,继母对待闵子骞便再无差等,视同己出,闵家也从此全家和睦,被世人传为美谈。在孔子看来,闵子骞之孝在于不为个人得失而使得家庭分崩离析,继母虽然苛待自己,却也为家庭做出了贡献,如果只为出自己一时之气而拆散整个家庭,使兄弟皆失母爱实在是不值当。闵子骞之孝,在于他能不为自己的遭遇所局限,清楚地权衡利弊,为家庭和睦,父母恩爱而求和。家庭成员相处之中难免偶有摩擦,唯有如闵子骞般豁达之心,才能长平久安。
第四,遵循父母之志即“孝”。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真正具有孝心,在其父亲健在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看其是否承父辈之德;而当其父亲离世后,则要观察他的行为,是否是阳奉阴违。如经过多年都能够坚持父亲教导的为人处事原则,就是做到孝敬了。正如《左传》中所言:“孝者,礼之始也。”孔子认为,不仅要在父母生前孝敬他们,在他们辞世之后,依然要守“孝”,而这种孝敬的方式就表现在遵循父母的遗志上。
2从《孝经》的角度来看
《孝经》全文不足两千字,包含了孝的基本理论、孝与政治和孝道的实行。有些学者认为,孔子论孝,偏重于孝养顺亲,只是将孝作为诸种高尚品德之一而又能维持渐已崩坏的社会秩序而推广,到了曾子才将孝的范围推广到了极致。
就有关孝的基本理论而言,《孝经·三才章》载:“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即在孔子看来,孝道之行犹如天地运转的大规律,是人间永恒不变的法则。这与曾子在《曾子大孝》篇所言:“夫孝者,天下之大經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的放诸四海而皆准概同。但是观其下文,《三才》篇论孝的目的是为彰显其化民之用:“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而《曾子大孝》篇所言“天下之大经”已经将“孝”推及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成为了普天之下的终极法则。
3从《孟子》的角度来看
孟子生活的时代是战国的中期,在伦理思想方面,他完全继承了孔子的以孝为本的思想,而与此同时,他在对人性论和孝本源的探索甚至超越了孔子,是非常具有其个人性的代表学说。也正是他在人性论、孝本源等问题上作出的开拓新阐发,奠定了他在中华孝文化建设史上极为重要的地位。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其意思是说,人的天赋能力不是学习能够得来的;而天赋的道德观念也不是仅仅思考就能理解的。孩童稚嫩之时,时时与父母近亲,沐浴在父母慈爱之中,没有不懂得爱其父母的;及至长大,没有不懂得尊敬兄长的。爱父母,就是仁;敬兄长,就是义。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这些是人特有的通行天下的品德。
4结语
总的来说,作为一个高中生,我们应当认真分析儒家经典的内涵,重视孝道的有关分析与履行,这也是我们逐步成长为一个国家合格接班人的重要过程。
参考文献
[1] 王国轩.中庸大学[M].中华书局,2006.
[2] (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讲疏[M].顾实讲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 许刚.中国孝文化十讲[M].凤凰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