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三学生写作能力之对策
【摘要】本文针对农村中学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 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试图通过这些方法的实施与运用,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与能力。
【关键词】高三 作文 写作 能力 语文高考
农村中学,高考语文成绩并不理想,为什么呢?著名旅美学者黄全愈博士的木桶理论认为:一只桶的装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桶板。笔者认为原因就是那块“桶板”——作文。
在这紧张的高三里,作文教学基本上被淡化了,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如何在高三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要治病,得找出病因。笔者认为,高三学生在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写作死结是立意肤浅,材料贫泛,语言不畅等,但关键是立意和材料的问题。我想,学习传统文化,应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传统文化中汇集了中国思想精粹,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东西。如荣耀和耻辱,宽容与爱憎,进取与平淡,自尊与自谦,诚信与守信等等,用这些传统的人文精神去熏陶浸润学生,丰厚他们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这就是修理这块桶板的一剂良方。
一、掀起“伟人”的盖头来
高三学生,对历史知识非常贫乏,对中国古代的名人知之甚少,对其伟大的精神、人格几乎一片空白。笔者上课时经常和学生一起讨论古代名人的先进事迹,但常常只能唱独角戏,学生根本不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也难怪,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些“伟人”。
为了拉近学生与这些“伟人”的距离,笔者事先列举了二十多个中国古代名人,如管仲、孔子、屈原、司马迁、祖冲之、李白、苏轼、陆游、顾炎武、林则徐等,然后把两个班里的同学各编为十组,每组4-5人,给他们2-3个人物,让他们去寻找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然后各小组每人选一个人物写一篇感悟性的文章进行评选,选出一二三等奖进行鼓励,并且打印成文发给学生欣赏。这样,学生在短时间内可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材,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他们剪切、编辑的实践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更重要的是,在这次实践过程中,使同学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精粹的同时,促进了学生人格发展,又提高了文章的品位。如司马迁的择生择死,陶潜的平淡,苏轼的豁达,文天祥的荣耻,无不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里,使他们在平时的作文里也不时地用这些名人的先进事迹去评价现实生活,感悟人生,感悟社会,感悟真善美。
事后笔者进行调查,绝大数同学认为写作不再没有材料可写了。而且还有学生建议再列举外国名人供他们选择。这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写作兴趣,相信作文的高分不再神秘,必将被他们掀起高分的盖头来。
二、激起“今人”的波浪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代伟人们虽已作古,但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伟人”们的人格魅力映射千秋。当然他们与学生确实有一段距离,对他们的理解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再说,作文教学也应与时俱进,扣紧时代脉搏,让文章充满时代气息。
但关键是,一些学校连学生夜间上厕所的时间都给“管理”了的所谓封闭式管理,管住了学生的视野。
因此,为了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笔者“越俎代庖”,替他们在网上实践一番。
首先,在教学之余,上网替学生查找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科学家王选,作家巴金、史铁生,教育家黄全愈,体育明星杜丽、王立夫,艺术家邰丽华,中国30个“微软小子”,学生莫潇燕,甚至各大报纸也从网上下载相关材料,如王龙《研究中国莫让老外抢了先》,连百家讲坛的相关内容,如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也有选择性地下载给他们,供他们学习积累。
其次,有了米下锅,还须加工,这得由学生来完成。当我印发一份材料后,就要求学生写一篇约300字的片断作文,感悟这些人物的先进事迹,然后在班上交流,并按小组推荐的形式,选一些写得好的文章,加工整理。从中发现,有部分习作,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陈健的义薄云天,王选的视名利如浮云等。把这些文章打印出来,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供他们学习鉴赏。下面是学生习作的一个片断:
他在最狂妄的年龄,失去了双腿,从此他一直在生与死之间苦苦地挣扎,他说:“在满园弥漫的沉静的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还说,“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园里呆过,在与地坛的内心真诚的交流中,他终于感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于是我也顿悟,虽有阴霾,但都会过去的”生命于我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谢史铁生。(《有感〈我与地坛〉》)。
这段文字倾注了学生的深思,他懂得了珍爱生命,懂得了战胜病魔。
三、挖掘“文本”之宝藏
中学语文课文是经典之作,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其思想性、人文性,都是典范,是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我们往往会忽视其作文价值。应如何挖掘这些经典之作为作文所用呢?
关键是要读。读是写作实践的前提,没有读就没有悟,就不会写。因此,每篇文言文,集思想性、人文性于一体,对学生较易体会的作品,反复地让学生读,对文言,逐字翻译(与文言复习同步);对小说、散文,摘要其精辟词句,使他们熟读成诵。
其次是悟。读熟了,自然对文章思想有了较深刻的了解,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文章的中心、思路。在此基础上,对文章的观点或某些句子进行感悟,如《伶官传序》学生感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因于所溺”,这与《项链》中“极小的事情可以成全你,也可以败坏你”,极为相似;《促织》中宣宗皇帝崇尚促织之戏,以至宦官专政,败家亡国,就是一个佐证;再如《游褒禅山记》学生感悟“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阐述了志的重要。
第三是评写。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选同类体裁两单元各一篇课文,课堂上再给学生约20分钟的时间,结合“伟人”与“今人”的事例,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评述,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然后写成两篇300字以上的文章。再选取8篇优秀文章印发给学生作为作文材料。下面是学生的一段习作:
当我们谈到潘希真的《泪珠与珍珠》时,让我感悟最深的是生命在奋斗历程中,为了努力排除沙子,将沙子包围起来,反而形成一粒圆润的珍珠。
不仅生物存在奋斗,而且人生更需要奋斗。
面对竞争激烈的高三,我们又怎么会落后于牡蛎呢?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需要解决;我们为了解决一道题,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连假期都不放过;当我们遇到成功时,我们需要不骄。我们与繁星同起同落,无论严寒与酷暑……
传统的人文精神无不在学生的习作里熠熠生辉,他们通过读、悟、评写的实践,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教师实现了传道与授业的高度统一。
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找到了活水之源,提升了学生的作文品位。
★作者简介:沈荣才,福建省永定县城关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