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子兵法》看“文”“武”之治

杨杰 马婧元
《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齐国人孙武所写的一部著名的兵家专著,共分十三篇,篇幅短小却包含着深刻的军事思想和哲学思想。它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最早、最杰出的军事名著。在管理方面,《孙子兵法》提出“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文武兼治的重要战略思想,这对我们今天,大到管理国家、军队,小到维系家庭的和谐发展,都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孙子兵法》强调在管理中要做到“文武兼治”,将“文治”与“武治”相结合,发挥二者的综合作用。这里“文治”是指用教育、爱抚、奖励等方法进行思想教育。在文武兼治的理念中孙武把“文治”的作用放在第一位,《计篇》中讲“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通过道使百姓与国君同心同德,步调一致。其中孙武的“道”与老子包含万物的“道”相比含义要窄,其领域仅限于社会政治领域。如果为政者能令人民对其政策或行动表示满意,那百姓必定会与君王同仇敌忾,这就是有道,否则就是无道。孙武还强调对待士卒、手下要做到“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他认为只有真正做到“爱兵如子”才能实现上下一心,从而达到“上下同欲者胜”的目的。而达到理想的治理状态,为政者不仅要“令之以文”,还要做到“齐之以武”。管理者要做到恩威并施,把握合适的时机,做到法度严明。《行军篇》说:“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领导下属与管理军队有相通之处,既要有严明的纪律法规,下属一旦违反就应遭受惩罚;同时,又要有怀柔政策,用教育的手段提高下属的能力。
孫武提出的“令之以文”与“齐之以武”是辩 证统一的关系,唯有二者巧妙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力。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两者各有各的作用,不可替代。孙武认为,“文”与“武”的使用是有先后的。“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在士兵没有亲附之前是不能使用惩罚的,所以孙武认为“文”在先,“武”在后,先说服,后制服,如果没有亲附的过程而贸然使用惩罚,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孙武还主张在“爱兵”的同时不可以“惯兵”。如果在管理中一味厚爱而不重视教育,就好比娇惯的孩子,是不能用来作战的。
“文武兼治”是有效的治军之道,同时也是治国之道。毛泽东曾指出:“一切带原则性的军事规律,或军事理论,都是前人或今人做的关于过去战争经验的总结……应当着重地学习它。”“然而还有一件事,即是从自己经验中考证这些结论,吸收那些用得着的东西,拒绝那些用不着的东西,增加那些自己所特有的东西。这后一件事是十分重要的,不这样做,我们就不能指导战争。”这段话是毛泽东学习、借鉴运用并发展《孙子兵法》的切身体会。继承这份文化遗产,在实践中学习研究,在实践中借鉴运用,在实践中创新发展,是我们今天阅读《孙子兵法》应有的态度。
(作者:杨杰,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马婧元,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 金蕾蕾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