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及预防

    纪莲莲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时代”的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时有发生,给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本文结合案例阐述了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具有匿名参与的低成本性、利益诉求的不确定性等主要特点,论述了如何通过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来不断提高育人能力,从而做好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预防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集群行为; 特点; 预防

    中图分类号:D631.4?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4-165-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及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分别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这为高校加强对网络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指明了行动方向。目前伴随互联网全面进入高等学校,大学生网民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常有发生。积极应对网络集群行为,不断加强网络思政教育的建设,成为当前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背景

    集群行为是社会学领域的一个概念,郑杭生把集群行为定义为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而网络集群行为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由于外界因素的刺激,一定数量的人群在网络上聚集起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的、带有群体性的意见、情绪和行为[2]。近年来,随着手机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及普及,互联网已经悄悄进入“微时代”。虽然“微”字打头,但网络舆论的传递却呈爆炸式发展,这就使得大学生的集群行为已经从过去的线下模式转化成了线上模式,甚至发展出一系列的网络暴力,比如“人肉搜索”、“网络追杀令”等事件,在各高校内部,甚至给整个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反响,使得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成为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大棘手问题。因此,了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做好预防及引导,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二、“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

    1.匿名状态参与的低成本性

    传统集群行为的参与者,一般是时空一致地通过自身的参与进行现场互动[3]。“匿名”似乎是互联网与生俱来的优势,无需现场参与的匿名状态导致了责任泛化、自我约束感降低以及对行为后果缺乏理性的思考。例如2009年一篇《人肉搜索缘何将女大学生变成异乡冤魂》的帖子引起了广泛关注,该帖源于2008年10月的一起命案,河南科技学院服装表演系20岁的大一女生周某被其前男友林某连刺数刀,当场死亡。周某考入大学后向林某提出分手,无法联系周某的林某在网络上谎称女友忘恩负义,发动“人肉搜索”并得到了大量网友的转发及跟帖,很快这名“史上最不义的女大学生”周某的各项详细信息均被“热心”网友公布出来,林某顺利找到了周某并将其当场杀害。该帖直指女大学生周某的死与网友缺乏理智地进行“人肉搜索”、助纣为虐有关。诸如此类的暴力性网络集群事件比比皆是,由于大学生本身属于高密集度的群体组织,就使得事件传播过程呈现低成本性,通过线下的“口口相传”以及线上匿名状态参与互动会进一步催化事态的发展。

    2.利益诉求的不确定性

    在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中,一方面来自于具有对抗性的直接或间接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公益性以及娱乐性的目的参与其中,这就使得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涉及领域更加广泛,利益诉求模糊,难以预料及控制。

    对抗性的直接或间接利益诉求往往是大学生与高校或社会之间的矛盾,通过网络发声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例如2014年12月,南京市新增的两条城市公共道路将横穿南京林业大学。此项规划公示后,引起南京林业大学众多师生的不满,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发起了抵制公路入南林校园的抗议活动[4]。大学生由于年轻气盛,所以常常会出于公益性的目的,针对社会极特殊、极典型、极艰难的事件进行网络发声,通过网络邀约更为广大的网民群体共同解决问题。例如在2016年12月的“帝吧出征FB”事件中,广大大学生网民通过网络表情包及各地美食、风景的宣传来正面反击“台独分子”,充分体现了该网络群体事件的公益性目的。当一种行为方式、生活样态、社会思潮正好契合了大学生群体的特殊娱乐需求时,就会在大学生之间广为传播[5]。往往这种娱乐性的目的催生出的网络舆论与学生个人生活关联不大,但却同样体现和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

    三、“微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预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面对当前高校“95后”甚至“00后”的学生群体,如何提高育人能力,对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预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围绕学生,创新育人方式

    第一,创新思政教育方式,线上线下齐抓并进。传统的“说教式”育人模式将学生置于“被管理者”的地位,无形中拉大了学生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的距离。这就要求高校要尝试通过微信、QQ、微博等媒体创建“微思政”。“微思政”并不单纯指的是互动方式的线上化,更是指将思政教育以一种更加细腻、灵活、与时俱进的方式贴近和影响当前的大学生。线上时刻关注学生当前关心的热点话题,并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微思政”教育,线下及时跟进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进一步入脑、入心,有助于高校更加及时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将网络集群行为所带来的恶劣影响降到最低。

    第二,培育网络意见领袖,榜样示范文化引领。积极培育和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将网络舆情的走向进行引流,消除负面舆论的关注点,能够有效地减少网络舆情诱发相应的集群事件。在各校内外网络平台中,积极将学生中正面、公益性的网络集群行为进行公开表扬及宣传,及时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正向言论引导,并创造一个公开、自由的舆论氛围。

    2.关照学生,拓展育人渠道

    第一,拓展校内发声渠道,引导诉求合理表达。高校应积极将发声渠道进行“微小化”,以更小的组织如宿舍、班级、社团平台为依托,努力让发声渠道“接地气”,使其成为学生主动表达意愿的平台,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官方发声地”。

    第二,促进信息公开透明,完善校生对话机制。高校定期开展“政策面对面”活动,尤其在涉及到学生切身利益的事件发生时,需要让大学生第一时间了解真相,积极引导,做出理性的判断。鼓励学生民主的参与到高校管理中来,让合理的诉求得到妥善解决,让不合理的诉求得到答复,确保学生“说了也有人管”。

    3.服务学生,增强育人本领

    第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做好网络思政工作。教师要努力成为既擅长思政教育艺术,又擅长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新型思政教育工作者。当前网络中真假消息鱼龙混杂,众多境外分裂势力利用大学生思想单纯、辨别能力較差的特点,试图歪曲大学生的价值观。因此要着重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面对网络信息做出理性、正确的判断。

    第二,建立网络预警体系,提升高校服务水平。高校应当增强网络舆情管理及预判意识,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搜索、整理及研判,对于网络舆情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科学决策,做到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对于学生与高校之间的矛盾积极地进行调和,努力拓宽学生意见表达渠道,主动了解学生诉求,不断完善高校管理制度及服务水平,将网络集群事件消灭于萌芽中。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陈均土.论大学生网上集群行为的心理成因及其引导[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30(1):47-50

    [3]邓希泉.网络集群行为的主要特征及其发生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0(1):103-107

    [4]朱宏胜.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层次分析[J]蚌埠学院学报,2016,5(3):149-152

    [5]张振飞,姜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网络集群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5):52-54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