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赵聚玲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近几年,我国青少年因学业压力过大而离家出走或自杀身亡,甚至出现一系列的恶性事件,常见于报端,如:今年9月14日,抚州临川二中发生命案,高三学生雷某不满班主任管理将其杀害。惨痛的事实,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立足教材,进行情感熏陶
语文教材中美的语言、善的内容、真的情感对人的精神品格的塑造,是其它任何样式的说教不可比拟的,是真正对学生有益的,是学生获得精神教育的沃土,也是医治学生心理疾病的良药。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力挖掘出文本中的真善美,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如唐诗《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能够引发学生的奋斗的激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沁园春·长沙》既歌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也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又可以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苏武传》苏武“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更教导学生一定要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热爱祖国,对祖国忠贞不渝。课本中美是无处不在的,而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也可以做到无处不在。
二、优化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单调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我们学校推广了“营造高效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促使平时上课不爱发言的学生勇敢地举起手来,为小组赢得荣誉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能力。这个模式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各个不同的程序,我们常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添加了不同的辅助手段,如播放录音、观看影视、多媒体教学等。在执教《雨巷》《再别康桥》时,为学生播放了视频朗读,学生兴趣盎然,跟着读背,一节课下来,不仅疏通了诗意,而且大多数学生能背诵诗歌了;执教《林黛玉进贾府》,《枉凝眉》优美的歌声把学生一下子就带入了小说所描写的氛围之中。
除了这些电教手段之外,报纸、杂志等也会时不时进入课堂。学文言文,可以在课堂上举行小小的文言知识竞赛,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检查;学诗歌,有时我会举行一次诗歌朗诵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课堂讨论是语文课上最常用的学习方法。讨论应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发表自己的见解,激活思维,这样才能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符合学生心理健康发育的方向。问题设计得好,也更易于实施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因为心理教育主要是一个讨论沟通过程,是一个思维碰撞过程,具有较强的非价值判断性和非指导性,教者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老师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引导、点拨,推动学生自我思考,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中丰富自己的思想也丰富自己的人生。
三、善用随笔,解决心理问题
有些学生心中烦闷、苦恼、自卑,或对谁有看法,或家里有什么事,都渴望倾诉,有时又因为种种原因,不想对周围的同学说出来,但不说出来,心里又压抑郁结,他们常常选择写下来,让自己压抑的心情得到释放。我一直要求学生周周写随笔,强调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经历的事。因此,学生大多写的是近期班上的事、寝室的事、自己的事、家里的事,写的是自己的喜、忧、好、恶。通过随笔,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为那些心理处于困扰中的学生排忧解难。
我班有一个同学,他在随笔中写到自己的家庭情况:父母离异,跟父亲一起生活,父亲出车没时间照顾他,所以他一直都在爷爷奶奶家里,他还告诉我他以前不是一个好学生,打架、抽烟、逃课、上网,什么都干,但他希望能改好,希望老师能帮助他。学生能把自己的过去,他真实的想法向老师倾诉,这是对老师极大的信任,我决定好好把握这次机会,从此老师我和他就一直通过随笔的形式进行沟通,我发现他其实是非常要强的,只是以前没人管,才走了弯路,所以我常常在随笔中给他写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帮助他进行心理疏导。后来他在随笔中写道:“老师,谢谢你,从小就没人和我说话,没人和我玩,谢谢你不嫌弃我,帮我,还鼓励我,我一定会把不好的习惯改掉,努力学习,永不妥协!”看到他写的话我很欣慰,也很感动。采取随笔的形式进行师生间的心理沟通,不仅让学生的心理苦恼有了释放的平台,而且提高了学生用笔表达的能力。更主要的是,随笔也为我们的心理教育提供了机会,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是语文教育的天然使命,同时这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关系到培养合格建设人才的关键问题。它对于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如何立志,引导学生去寻求做人的道理,浇开学生理想的花朵,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白山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