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之有法方能言之有物
张小凤
语文课程标准中训练目标,口语交际是处在第一位的,并细化到了倾听、交流、内化等多个方面,而虽然要求较高,但语文教学的针对时间并没有相应增加。那么应当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令人满意的目标效果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口语情境设置、生活化联系与训练范围拓展等方面做出探索。
一、口语情境需要轻松
口语交际是教学目标,也是教学内容,目标与内容的分野并不明显。所以口语交际便需要建立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以适应目标与内容的整合,使学生处在学习的主体位置。轻松愉悦氛围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开放学习模式,学生身处其间,达到与教师的密切配合,是对教学任务的共同尊重与接受。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轻松愉悦的氛围是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实现的,而这种实现既非情境氛围对多媒体的利用,也非多媒体的偶尔参与,而是要实现多媒体同口语交际的全程优化整合。多媒体所具备的文字、图片、影像功能真正走到口语交际内容与目标中来,真正使学生受到感染,达到情动而辞至、意会而辞达的状态。在这种合理的状态下,交际训练才更加真实而有效。比如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郦道元的名篇《三峡》,学完本课后会给学生安排用口语介绍三峡的任务。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将三峡各个季节的风光图展现给学生看到,那么学生展开想象力将不是难事,在丰富想象力的基础上进行讨论,接下来根据图片与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则口语训练将会更加富有效能。再比如学习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时,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给学生展示出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简介以及济南城市的特点,这些课外补充知识的应用,对于学生感受文章意蕴是大有帮助的,而这种轻松情境的铺开,也会使学生感到有话可说,不致于开口即空洞无物。总之,课堂上的口语训练毕竟有别于原生态的生活口语运用,教师要做的就是让二者的差别尽可能缩小,还语文口语训练以真面目。
二、训练范围需要拓展
口语交际训练更讲究师生间的双向性,学生的积极性尽量少受影响,教师的必要指导也不可缺失。在此原则下,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更加深入地对交际话题进行理解,以便使学生的联想力变得丰富起来。当然,教师的带领需要建立在口语情境轻松化的前提下,这也是受口语教学的情境化要求所决定的。为了满足训练范围拓展的需要,口语交际情境创设应当是灵活可真实交际的,而不仅仅是一种课堂的表现形式,这也是口语交际同课堂上的听说训练的差别所在。比如初中阶段教材与中秋节有关的诗词,在正式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收集同中秋节有关的资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资料内容需要尽可能生动、明了。这种任务的布置实际上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讲故事的机会,拓展式的情境氛围无疑变为学生之间自然生成的听说训练,当然,如果想让情境氛围与训练范围更符合拓展化要求,教师可以将讨论重点加以改变,比如让学生针对不同地区的中秋节习俗进行探讨,这样学生之间可以聊的话题就变多了,也更符合生动、多变、灵活而又不离主题的原则。所以初中阶段口语交际教学里面给出的情境应当以合理化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产生更自主的双向互动行为。此外,教学情境的设置应当是虚和实相结合、意象与具象相结合的,也就是说,无论范围拓展到什么程度,交际重心应当始终放在课程目标之内。
三、语言习得需要走入生活
口语交际训练服从于应试需要的方面不太明显,服从与现实生活需要的方面则很显著。培养训练学生在倾听、应对与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进行和谐的人际交流是训练的首要目标,所以,口语教学的情境创设需要与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感受到课堂场景类似于生活场景。学生在模拟真实场景的氛围中进行训练,学习动力无疑会得到增强,进而也会让学习过程进一步内化为学习目标。口语交际训练里面增加生活情境的比例,最佳办法是采取案例分析形式,也就是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提供更多可以应用于生活的案例。应当说案例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交际情境,只是需要加以适当剪裁而已。对于那些实用性强的优秀案例,学生完全可以效法。当学生效法生活化案例的时候,教师应当退至旁观指导者的位置,而直接使学生用直观思维感受训练过程,以便产生想去交际的心理愿望。若想达到这一效果,教师退出还不够,多媒体的介入与再现会让情境真实性更进一层。比如初三毕业前,可以安排口语训练《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记者采访活动,由同学分别扮演小记者,对班级内其他同学进行采访,了解大家的初中生活经历。在这项活动中,学生处在采访和被采访两个对立点上,交流会更加富有激情。如果教师可以采取现场录像的办法,则不但会给学生兴趣制造新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同时也是其初中生活的缩影和纪念。
口语能力是初中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针对口语的教学若想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一方面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另一方面更需要教师方法上的革新。只有在更宽广的领域、更轻松的氛围内寓教于乐,才能使学生学之有法,言之有物。
(作者单位:泰州市姜堰区里华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