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材料作文 如何审题立意

    【摘要】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出现引起了许多教育工作者普遍的关注,本文试图从审题立意的角度对“新材料作文”写作找到有效的解法途径。

    【关键词】新材料作文 语文高考 审题 立意 作文教学

    2007年高考尘埃落定之后,“新材料作文”这一全新的提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一线掀起一场新的讨论。何为“新材料作文”?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相比它究竟“新”在哪里?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训练和具体写作“新材料作文”,该注意哪些问题?……这一个接一个的疑问,给正在备战2009年高考的考生带来了莫大的困惑。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作为一名高三语文教师,有必要对这些问题加以认真研究。

    其实材料作文,对学生的概括、分析、思辩等能力,对学生的人格修养等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时隔多年,在2006年再次成为高考作文的一种形式。它对于纠正因风行多年的话题作文带来的种种弊端具有积极的意义,也必将成为考生作文备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下面以2006年全国卷Ⅰ的作文试题为例具体说明其审题立意的基本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对于这种题型,首先整体概括材料。

    材料作文观点的提炼必须建立在整体把握材料的基础之上,其基本方法为:根据材料中出现的不同对象概括出何人、何事、何果(有的材料有时不出现“何果”这一内容)。

    从父亲角度概括:父亲认为乌鸦是一只不知自己叫什么的鸟;

    从孩子角度概括:孩子认为这只乌鸦也很可爱;

    从综合角度概括:父亲和孩子对于乌鸦抓小羊这件事有不同看法。

    整体概括材料这是材料作文提炼观点的前提。

    其次深入追问原因。

    根据对材料的整体概括,追问原因。如这个人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每一个原因就是一个可以写作的观点。当然,这原因并不是由主观想象而来,它依然要来自对材料的分析。

    从父亲角度来看,观点已很明朗,即在生活中要首先学会认识自己。材料中的乌鸦正因为没有认识自己的特点而盲目模仿最终失败。

    从孩子角度看,他之所以认为也很可爱,是因为乌鸦的这种敢于尝试勇于超越的精神,以及为了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从综合角度看,二人看法不同,是因为角度不同,虽各有道理,但都不全面,于是可以确立如下观点:在生活中应该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

    揭示原因明确可写的观点,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基础。

    再次联系现实反思。

    所给材料往往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只要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材料类似的现象,那么,我们对材料的把握就一定是正确的。反之,则我们提炼的观点就很有可能是错误的,或者,不是最准确的观点。如“认识自己”、“勇于尝试超越”、“多角度看问题”这都是现实生活中极为重要的问题。

    联系现实对提炼的观点进行反思,既有助于准确把握观点,也有助于展开行文思路。

    最后确立最佳立意。

    一则材料,如果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但在写作时切不可面面俱到,而应选取一个最佳角度作为文章的观点。所谓最佳立意,一是感受深,二是材料多,它因人而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高考作文命题方面有了悄然的变化: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种材料作文,不限文体,它不同于以往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材料作文,也不同于有明确话题的话题作文,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新的作文形式,我们姑且把它叫做新材料(或后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较之话题作文,审题上有一定难度,它首先要求考生审清材料的中心内涵,选准角度提取观点,材料在作文中必须引用,而由材料引发其他联想,通过分析、议论,表达自己对人对事对物比较深入的思考。虽然标明文体不限,实际上由于材料本身所限制,还是以议论为主,不像话题作文,所给材料可引可不引,只要在话题范围内,天马行空,任你驰骋;文体上可议论,可记叙,可抒情,编造寓言、神话,甚至写小说,都无不可。所以,材料作文本身就是一种限制性很强的作文,千万大意不得。但也有好处,就是注意到了读写结合。对材料的审读也应该是很重要的能力,因为它直接考察学生是否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是否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否对事物的分析不停留在其表面,而能深入事物的本质内涵。事实上,对材料审读有偏差的同学,即便其文笔再好,作文也缺乏对事物认识的深度,或者,观点容易偏激。

    其实新材料作文写作的基础依然是审题立意。审题,就是分析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而立意,则是从可写的几个观点中明确一种最佳立意。逐步以材料作文取代命题作文已是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材料作文既能避免猜题押宝的弊端又具有综合考察读写能力等优势,因而日益受到重视;然而由于审题立意难度的增加,对考生的要求也就更高了。接下来着重谈谈材料作文的“第一关”,也是最困难、最重要的一关:审题立意。我们知道,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或政论散文,或名人轶事,或寓言故事,或名言俗语,或幽默漫画,但不管是何种类型的材料,其主题都是明确的。而针对同一种材料,人们却能写出观点不一,各具色彩的文章。这就要求我们多角度地去思考,这样才能做到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视角的片面性。材料作文主要可从四个角度审视:横向、反向、延伸、类比。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现以下面的材料为例: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不穷呢?”这一材料,就可以根据上面所讲的四个角度来立意。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据此,我们顺着原材料分析就会发现,由于越人赤脚走路不戴帽子,那么鲁人到越国去必然会穷。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那么,我们对上述材料就会提出疑问,鲁人到越国去一定会穷吗?我们会认为正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这种立意是一种扩散性思维,能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写出新意,是寻求新思想,提出新见解,阐发新理论的一种思维角度。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我们就会设想:鲁人听了劝告之后,会有什么反响呢?去还是不去呢?去与不去各将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这就需要每个人作恰当的想象,从而得出“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这种立意是顺向立意的更深一层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想象思维的进一步发挥,使学生能够进行恰当合理的逻辑推论,写出立意新颖、主题深刻的文章来。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这样,就可把材料内容与当前实际联系起来,进行类比,告诉我们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这种立意便于联系实际,提炼深刻、高远的主题,使作品富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

    总之,根据材料写作文,审题立意,不能偏离材料自行确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从材料出发选择立意的角度,不能另搞一套。上面的几中方法不是孤立运用,而是相互联系、综合使用的。每则材料都可从多个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选择构思作文。

    ★作者简介:汪玉龙,安徽省旌德中学教师。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