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人才需求导向下《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关键词 创新创业 人才 《经济法》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刘雪萍,广州工商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3.317
从国家经济发展大背景来看,创新创业是突破当前瓶颈期重要发展之路,也是创新驱动发展重要战略部署,而无论是创新还是创业都需要人才驱动,这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高校要有目标的进行人才培养,而具体培养还是要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高校经济类专业学生是未来创新创业的主要力量,他们所学课程也应当不断贴近创新创业这一主题,对此笔者从自身所教课程《经济法》方向提出有关创新创业人才需求导向下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一、 《經济法》课程教学现状
高等教育中《经济法》不但是法律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也是许多经济类专业和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可见其重要性,而《经济法》教学目标之一也包括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但是也有的院校将《经济法》列为了选修课内容,对《经济法》课程缺乏重视,导致一些专业学生没有学到经济法学相关知识,在思想中缺乏经济法律思维,创新创业中缺乏法律知识也缺乏规避风险意识和能力。而从开设《经济法》课程院校和专业来说,也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教学理念落后、课程安排较少不能满足系统教学需求、教学内容浅显缺乏实践教学、教学方法传统单一、任课老师整体缺乏创新创业能力经验等。二、 创新创业背景下人才需求现状与趋势
当前阶段我们讲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但是从成效性来讲,要想创新创业取得实效成果,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进行创新,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具备一定能力的人才是创新创业的主体,也正是因此,国家在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同时也提出了创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指导意见。人才的培养靠教育,虽然我们不排除一些创新创业者没有高等教育背景,但是毕竟是少数,依靠创新创业驱动发展还是需要高校不断培养人才,尤其是经济类、管理类、财务类、法律类等具备各个学科知识的综合素质人才,这样才能提升创新能力,丰富创业者知识结构,提高创业成功率。其中法律知识是十分重要的,从创设之初到整个过程无不涉及法律运用,从教育阶段培养人才就要注重法律意识培养,不但有利于个人人生发展,更是创新创业必备能力素质要求,尤其是对创业者来说,掌握法律知识是规避风险的重要保障。三、创新创业人才需求背景下《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不符合创新创业时代发展潮流
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中培养人才目标就是指向就业,无论是到企业或者组织机构还是自主创业,都是要具备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创新创业人才在能力方面要求更高,但是许多高校在教学理念上却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对于学生是否能够在就业或者创业中游刃有余缺乏重视,因此高等教育阶段学习基本上是理论学习,《经济法》课程教学也是如此。从当前来看,开设《经济法》课程的非法学专业大多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但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将《经济法》课程学习当成了资格考试的一项内容,因为许多经济管理类资格考试中涉及经济法科目,所以学生们很多都只是借助于该课程来通过考试,对于该课程理解和运用却不被重视。
(二)教学内容宽而不精
从当前各个高校经济、管理等非法律专业开设的《经济法》课程内容来看,大多相似,内容上都是广泛涉及了经济法各个领域内容,包括公司法、合同法、担保法、劳动合同法等,但是都非常浅显,更缺乏与各个学科知识内容结合。许多教师认为现有《经济法》课程内容已经非常广了,在现有课时基础上根本无法就某一内容进行具体细化,同时无法将理论问题与实际结合,更别提与相关专业结合了。对于许多经济专业或者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所学经济法缺乏与其所学专业知识针对性,感觉实用性不强,所以学习兴趣也不高。
(三)教学课程大多较短
众所周知,大学每一门课程都对应学分,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有学分,学分与课时紧密相关,也正因如此,许多课程安排都十分慎重,对于非法学专业来说,《经济法》课程往往会被严格限制学分学时,从笔者所在学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学时来看,共48个学时,相比其他院校虽然已经很多,但还是不能满足教学所需,在有限课时内只能在教学内容上点到为止,无法结合经济法应用进行详细解读,对于创新创业背景下经济法律知识应用想要进行专题教学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四)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经济法》课程教学无论是在法律专业还是非法律专业,教学都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理论教学对于许多学生来说都非常枯燥,虽然有的老师也能在教学中分析一些案例,但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还是没有办法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含义和内容。经济法是一种理论知识,同时也是一门技术,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经济法也需要在教学中体现,但是现有教学中缺乏理论与实践联系,使得学生不但难以理解经济法知识本身,对经济法在实践中适用更是没有获得具体指导。
(五)教师缺乏创新创业能力与经验
在《经济法》教学方面,一般来说法律专业学生的《经济法》课程是由专业经济法老师来讲,还有许多大学是由经济法学教授来授课,但是非法律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一般是由普通讲师或者其他非专业老师讲的,授课水平完全不能与专业教授相比。而几乎所有教师都缺乏创新创业能力和经验,所以在教学中也难以结合创新创业进行指导,这就严重制约了《经济法》课程服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实现。四、创新创业人才需求导向下《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一)与时俱进,更新经济法的教学理念
上文提到高校培养的人才是未来创新创业主要力量,但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在创新创业理念上受限,即使有的学生想到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也无非局限在传统开店、网上开店或者时下正流行微商等形式,并不具有创新精神,同时也受到社会思想意识影响,许多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缺乏法律意识,遇到违法现象不敢与其斗争,更有甚者一些人自己还会违反诚信经营。我们进行《经济法》教学就要结合创新创业中需要创业者具备素质要求进行改革,尤其是在教学理念上要将创新创业引入教学中,例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其中就包括创业,与此同时有目标地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思想、诚信思想教育,让他们树立起创新创业思想意识同时也要有法律思想。
(二)细化《经济法》教学内容,提供多样化选择
面对当前创新创业人才需求,教育要深入挖掘各种资源,作为经济法课程教学中不但要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还要将创新创业法律知识作为重点知识进行专项教学,这就需要在现有经济法教材基础上进行更新,根据不同专业特点选择不同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专业修订《经济法》教材,增加有关专业创新创业法律知识内容。
当前一些高校现在正在开展创新创业孵化项目,对于参加的大学生大多是有创业想法或者创业热情的,对于这类学生在指导中更要有针对性,要将有关创业及经营整个过程中作为一个体系,将所涉及的企业设立、管理制度、人事任用等法律知识形成系统进行指导教学,这也是经济法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
(三)增加《经济法》教学课程
从当前《经济法》课程所广泛涉猎的内容就可以看出经济法的庞大体系,不但包含众多法律法规,也蕴含着丰富理论并在实践中有着广泛适用,对于未来创新创业人才是必须要掌握的,因此在学习上也应当按照体系化进行教学,这就必须要增加《经济法》课程教学课时。对于教师来说,只有增加课时,才能将经济法知识系统讲清楚,并结合不同专业进行经济法知识结合,对于学生来说,增加经济法课时,可以更加深入的学习到经济法知识,了解到自己未来创业就业中如何运用经济法知识。
(四)改革经济法的教学方法
结合当前创新创业发展所需,每一个创新创业者都应当掌握基本经济法律知识,而作为高校在开展《经济法》课程教学中也应当结合创新创业中可能涉及的实际问题来增设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例如组织创业者座谈,讲关于创业中经济法知识运用,也可以模拟创业项目来组织学生参与起草公司章程、合同等,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经济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并且通过这种实践教学让学生理解經济法律知识内涵以及如何在实践中适用。
教学方法创新还应当积极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有关创新创业案例和进行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法律素养。
(五)提高《经济法》教师队伍能力水平
创新创业人才需求是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高校在培养这种人才时不能一味进行理论教学,更要结合实际,而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教师更应当在《经济法》课程方面具备创新创业能力或者经验,将其与经济法知识结合传授给学生,这样更加有助于促进学生创新创业中法律素养提高。对此,笔者认为高校应当从三个方面来提高《经济法》教师队伍能力水平,一是组织《经济法》教师到相关企业或者创新创业基地进行实践锻炼,提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二是聘请有创新创业成功经验的实践人才到高校开设《经济法》课程教学中担任客座讲师,让学生更加直接接受到创新创业影响;三是鼓励从事《经济法》教学教师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或者到律师事务所兼职锻炼,获得丰富实践经验,将《经济法》课程提高到新的层次。五、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正处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迫切,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教育,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法律意识和素养,培养创新人才所需文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从高校必修课《经济法》教学角度,要结合当前教学现状进行改革,真正发挥经济法在服务创新创业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邱俞捷、雷裕春.创新创业背景下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的理性思考.高校法制与教育研究.2017(5).
[2]奥丽汗娜、吴莅芳.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经济法》课程与创新创业模式的融合.价值工程.2017,36(23).
[3]刘阳.经济法课程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研究.商情.2016(48).
[4]沈初霞、朱翠.创业教育与经济法课程融合度研究.知识经济.2015(18).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