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中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
摘 要:为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在现阶段中学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全面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本文围绕初中体育教学活动,分析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意义,研究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并提出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希望为体育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初中体育;心理素质;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3.9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26-0082-02
引 言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初中生自身具备的心理素质,是构成其核心素养的主要元素之一。因此,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全面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能够将心理素质锻炼融入课堂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以全面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意义
心理素质主要由心理品质、心理行为等多种因素组成,主要是指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辨别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心理压力缓解能力、思想观念、意志、道德品质等方面[1]。具备较高心理素质的学生,其在参加体育训练活动时,与其他学生相比,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体育教师传授的体育知识、体育项目训练技巧,从而调整自身参与体育活动的情绪,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较高的课堂活动参与热情。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培养其树立良好思想观念的最佳时期,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常规的体育教学活动,使班级学生能了解到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体育知识。参加体育活动,学生不仅能提高身体素质,还能提升心理素质。
二、初中体育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的心理逐渐由原本的幼稚慢慢走向成熟,对新鲜事物容易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但其明辨是非的能力较为薄弱,难以分辨不良信息,在参加社会活动、玩网络游戏、阅读网络小说的过程中,容易受到部分不良思想观念的影响。这些不良的思想观念,不仅影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同时影响初中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部分初中生受不良思想观念的影响,其学习态度不端正,喜爱顶撞体育教师,难以服从管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难度。尽管体育是初中生必须接受的课堂教学活动类型之一,但受到升学压力、教学任务、教学课程安排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存在体育课被占用的现象。部分负责初中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受教育任务、教学效果评价标准、自身实际教学能力的影响,将教学重心放在如何提升每个学生身体机能和体育素养上面,而忽略了培养班级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初中体育教学中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
1.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负责初中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想要实现增强每位学生心理素质的教学目标,应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加强自身与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间的沟通和交流,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技巧,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常规的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2]。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每天需要参与不同科目的教学活动,需要按时完成不同科任教师布置的习题作业,这使得部分初中生对繁重的学业感到厌烦。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采用良好的课堂导入技巧,释放班级学生的心理压力。负责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在向班级学生进行课堂导入时,可以依据自身对心理健康知识和体育教学知识的掌握,设置相应的课堂导入活动。例如,让班级学生闭上眼睛,张开双臂,深吸一口气,然后将气体缓缓呼出体内,反复进行深呼吸。学生在进行深呼吸的过程中,能够放松身体,感受自然,缓解学习压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让班级学生在早晨、晚间等课余时间,自由进行一组深呼吸,提高学生的心理压力缓解能力,提升心理素质。
2.创新体育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初中生的学习态度、认知能力是其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创新体育教学方式,激发班级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热情,帮助班级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意识,提高班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体育教师在向班级学生教学时,可以采取组织课堂小游戏的方式,依据自身对本节课教学知识内容的掌握,合理设置游戏规则,让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教师组织的游戏。游戏活动结束后,体育教师可以设置课堂反思环节,让每位学生对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在教学反思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设置问题的方式,如“游戏中你的表现”“游戏中你的参与热情”“游戏过后你学到了什么”等问题,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反思自身在课堂游戏中的表现。具备较高趣味性的課堂小游戏,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学生在理解游戏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体育游戏,可以增强规则意识和体育精神,在反思过程中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端正学习态度,提升心理素质。
3.给予学生适当挫折,提高学生抗压心理素质
给予初中生适当的挫折,是提高初中生抗压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现阶段,大部分初中生是独生子女,其在学习方面由众多任课教师指导,生活方面由父母操劳,大多缺乏抗压能力,难以独立自主地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3]。体育教师可以深入研究各体育教材涵盖的知识内容,依据自身对每位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了解,合理设置单元化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在每一单元体育训练中,向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给予学生一定的挫折和鼓励,从而逐渐提升班级学生的抗压能力。体育教师可以将“长跑”作为主要的体育训练项目,向学生讲解“长跑”的技巧,如摆臂技巧、脚掌落地技巧、呼吸节奏把握技巧、身体前倾技巧、膝盖保护技巧等。在学生初步消化和吸收教学知识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进行相应的实战演练。在体育训练的前期阶段,教师可以设置简单的训练目标,向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在体育训练的中期阶段,指出学生存在的弱项,给予学生适当的挫折,鼓励学生参与体育训练;在体育训练的后期阶段,教师要指出学生进步的地方,给予学生鼓励,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组织竞技类体育训练,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初中体育教师开展体育课堂教学活动时,可以依据学生对本节课教学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合理设置具备竞技意义的课程小赛,依据自身对班级学生个体差异性的了解,将学生按照身体素质、体育知识积累、体育技能掌握程度等,科学划分成6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进行比赛,让学生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互相探讨比赛技巧,分析每位成员负责的比赛范围。课程小赛结束后,教师依据比赛结果,评选出表现较为优异的两个小组,由小组长讲解比赛方案制订过程和比赛任务分配过程。评选表现优异小组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评选环节,依据自身观察,分析表现较为优异的小组,向体育教师讲述理由,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得他们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具备较高的参与度。这样的体育课堂开展方式,能使每位学生意识到自身是团队的一分子,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和道德素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教学目标。
5.组建互帮互助学习小组,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
初中体育教师可以加强自身与每位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分析学生在学习能力、体育素养、体育知识积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将学生划分成三个层次。将学习能力、体育素养、体育知识积累较好的学生划分在第一个层次;將学习能力、体育素养、体育知识积累较差的学生划分在第三个层次;其余的学生归为第二层次。体育教师从第一层次中抽取2名学生,从第二层次中抽取3名学生,从第三层次中抽取2名学生,组建互帮互助学习小组。体育教师为每个互帮互助学习小组指定组长和副组长,由组长负责帮助组内成员学习体育知识,组织小组成员进行相应的体育训练。副组长负责协调组长的工作,从而使每位学生的体育素养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组内成员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能够领悟到责任意识,组长能够意识到具备良好领导能力的重要性,小组成员能够意识到互帮互助的重要性。这不仅能提高每位学生的体育素养,还能培养每位学生的责任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培养每位学生心理素质的教学目标。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增强初中生的体育知识积累,还有助于促进初中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时要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将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知识,与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完美结合在一起,采取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为每位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互动机会,使学生在体育训练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精神、抗压精神、道德素养,从而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杨建新.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J].新课程学习,2015(02):76.
王成.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574(29):165-166.
还士斌.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4(11):91-92.
作者简介:刘颖(1978.1—),女,山东临沂人,中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