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的策略研究

谭纪萍
随着学校心理教育的不断升温,一些人认为传统的德育工作已经过时,提出“心理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崭新道路”,并由此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咨询代替德育,用心理教育取代传统的思想教育。我认为:这种看法实际上是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的矫枉过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前不久,我们针对中学生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及他们喜欢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等,在我校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我们对调查结果的研究分析表明,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应该是相对独立的,并不存在从属关系,它们都从属于素质教育体系中两个并列统一的基础教育范畴,在素质教育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能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二者的结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素质的重要途径。
因此,学校应当将德育和心理教育相结合,只有二者齐头并进、相互补充,才能收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实施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时,要注意以下五点。
一、更新德育观念,提高德育实效性
德育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除坚持政治导向和道德导向外,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结合其身心发展特点,训练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充分调动学生的身心潜能,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发展。如我校在对学生做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注意观察把握学生的思想走向和心理状态,从人文上关怀、纪律上要求、心理上关注,从而在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目的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注重品德心理发展,着力创造性培养
现代德育应以培养富有创造性的道德主体为目标。德育工作不能停滞和等待,要主动启发和培养学生在思想品德发展中的创造力。学校德育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不同的开端,但无论选择哪一种成分作为切入点,最终目的都应该是实现和谐统一发展。
三、建立道德示范体系,注重观察性学习
青少年道德发展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就是不同的社会学习和不同的榜样影响。榜样的示范作用在道德行为形成上有巨大的影响,青少年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许多榜样,把他们不同的特点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行为反应和期望模式,充分显示出主体对外界的选择性接受。例如,我校在每个班级都树立了道德模范典型,很好地带动了学生们向模范学习,使学校的道德教育迈上新台阶。
四、协调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
青少年对社会角色体验使他们容易出现两种认识偏差:或者把社会看得很复杂,畏惧社会;或者经不起诱惑,甚至把一些反社会行为当潮流。德育途径应当做到知、情、意、行协调发展。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客观存在,以往学校的德育比较注重方向性和整体性,缺乏与社会实际生活的互动,父母对孩子的成绩要求较高,而思想品德要求放在其次。因此,学校应该和家庭与社会形成合力,从多方面促成学生的角色体验和社会实践,为学生的道德社会化提供正常的渠道。
五、加强德育心理引导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有助于教师的学生观转变,有利于德育模式的更新。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完善人格,通常学校关注更多的是社会对个人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律规范方面的要求,而对学生心理活动的协调不够重视。大力加强德育心理引导,会使学生不仅能在较高层次上实现正确的价值定位,还会在一些低层次上懂得适应社会生活的做人道理,从而达到全人教育对完善个性的要求。
(责 编 阿 宁)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