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与新农村建设

    袁成达

    〔摘要〕

    相对于前些年的“粗放扶贫”,“精准扶贫”就是要解决政策、资金和项目用在谁身上、怎么用、用的效果如何等问题。因此,地方政府在制定扶贫攻坚的政策措施上不能搞一刀切,要因时因地制宜,要具有针对性。在扶贫工作上,要立足当前,结合前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在其基础上开展扶贫工作,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关键词〕

    精准扶贫;产业扶贫;搬迁扶贫;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16)05-0117-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固原考察时说:“全国还有5000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实现全部脱贫目标。这是我当前最关心的事情。”随后,习总书记在银川主持召开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围绕着这个“最关心的事”,召集来自东西部众多省区市的党委书记们,共商扶贫大计,作出了“东西部扶贫协作”重大决策。有东西部扶贫协作,有更精准、更深入的精准扶贫脱贫举措,相信西部扶贫攻坚战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一、为什么要精准扶贫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中东部地区迅速崛起,一部分人富裕起来,而广袤的西部地区却因地理位置、交通通讯落后等原因,没能搭上发展的快车,东西部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中央政府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八七”扶贫战略,初见成效;进入新世纪,国务院颁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掀起了一轮轰轰烈烈的“扶贫攻坚战”,扶贫开发工作全面推进,贫困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式扶贫开发新路。

    但是,长期以来,中国式扶贫仍存在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等问题。各地区在扶贫具体工作中普遍存在“谁是贫困户”、“因何贫困”、“怎样针对性帮扶”、“帮扶效果如何”等不确定问题。由于各省乃至全国都没有建立统一的扶贫信息系统,因此对于具体贫困居民、贫困农户的帮扶工作就存在许多盲点,真正的一些贫困农户没有得到帮扶。甚至有些地方存在扶贫资金“天女散花”,重点县市舍不得“脱贫摘帽”,出现人情扶贫、关系扶贫等问题。最终造成该扶不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甚至滋生腐败,这些问题不可小觑。鉴于此,在新时期扶贫攻坚战中,必须要有科学、详细、完善、精确的扶贫系统工程。相对于前些年的“粗放扶贫”,“精准扶贫”就是要解决政策、资金和项目用在谁身上、怎么用、用的效果如何等问题,这也就是近期中央提出的要建立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的根本原因。

    二、精准扶贫要注意哪些问题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农业投入欠账多,农民基数大,农村公共服务滞后;加上国土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环境、民风社情相差各异,因此,地方政府在制定扶贫攻坚的政策措施上不能搞一刀切,要因时因地制宜,要具有针对性。针对贫困地区、贫困村和贫困户,要搞先行试点,分步实施。首先,地方政府要端正扶贫思想,改善工作方法。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辛的、扎实的惠民工程,既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哄而上,搞雨过地皮湿的“一阵风”式扶贫。多年的扶贫经验教训告诫我们,“一年脱贫、三年致富”的想法虽好,但不切实际,更不能达到最终脱贫致富的目的。更有甚者,有些政府将扶贫建设推给贫困村的村组长就以为完事了,事前不调查、不研究,事后不检查、不监督,让村组长插手具体的扶贫资金和项目,最终导致扶贫资金用途混乱,扶贫项目成了寒心的烂尾工程。

    其次,调动贫困群众参与脱贫的积极性,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引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变“让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过去地方扶贫,政府不是送钱、送物,就是送猪羊、送农药化肥,还有地方送树苗。一说养猪养羊,大家一窝蜂都去养,一说种树又都去种树,结果收效甚微。导致年年扶贫年年贫,年年贫困年年扶,形成恶性循环。政府着急,群众失望。现在扶贫就要转变观念,政府引导,群众参与,激发脱贫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事求是,群策群力,根据群众的实际意愿,因地因时制宜,适合养殖的就发展养殖产业,适合种经济林的就引导发展经济林产业。

    最后,扶贫要走群众路线,政府要搭好台,引导群众唱好戏。如果群众不发动起来,光靠政府输血,不去创建“造血”功能,长期下去就会形成“等、靠、要”的思想,就不能彻底实现脱贫致富的战略目标。政府进村入户扶贫,首要任务就是组织动员群众,通过动员工作,让贫困群众不仅有想法,而且有办法,积极主动参与脱贫,自己去努力实现脱贫。具体措施就是抓好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搭好“戏台子”,引来“戏班子”,唱好“扶贫大戏”。政府组织协调好各方力量参与进来,塑造好“大方面”的环境,让贫困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增强他们脱贫的信心;引导贫困群众走上“戏台子”,让他们成为“唱戏”的主角,而不是由政府的扶贫官员大包大揽,而将“主角”边缘化。

    三、怎样实施精准扶贫

    1.实施移民搬迁扶贫。在我国一些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当地政府年年扶贫,却穷根不断,所以必须让这些贫困人群搬离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域。这样做,既能让贫困群众看得到脱贫的希望,还能确保扶贫见成效,彻底切断穷根。

    在具体实施方面,首先要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能致富” 的移民工作十二字方针;其次要详细调查、科学规划,必须要有贯穿规划始终的可操作性。笔者根据多年研究移民安置工作经验,总结出“外借资源、内挖潜力;生态优先、文化凸显;产业支撑、和谐人居”24字的移民安置方针。

    一是外借资源、内挖潜力。在移民搬迁安置过程中,始终要把移民安置放在首要位置,按照科学规划,周密实施,根据迁入地实情,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适当安置。对于有大面积可开垦耕地为主的地域,实施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集约化农业安置方案,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实行公司化、市场化运营,集约化现代管理。把相当部分的移民安置到农业产业园的工作岗位上,为安置移民做好可靠的保障。对于自然人文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旅游产业可以作为移民新村发展的一个支撑点。借助对口帮扶企业的资金和项目,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配套服务功能,促进自身经济发展。同时,挖掘自身山水文化、历史资源,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突出特色,打造自身优势品牌。

    二是生态优先、文化凸现。生态乃立足之本,搬迁安置地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移民新村的建设,必须建立在“生态优先”的基础之上。文化是发展之魂,一个没有文化的地区是不可能具有持久吸引力的。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移民新村必须通过挖掘、保护、传承、利用好本地传统文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农业生态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多元化拓展各类绿色产业,促进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产业支撑、和谐人居。在安置方面首先解决移民的健康、完善的基本生活设施需求,创造优越的人居生活氛围;还需要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保障生活水平的持续不断提高。根据安置地域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可以单一产业发展,也可以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让农民通过学习培训,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提高整体操作与管理能力,分别从事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或者是文化旅游业。

    2.实施东资西进的产业扶贫。就是对口协作,产业扶贫的模式,改变过去的单一扶贫解困形式,向“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方向发展。由中央政府主导,引进东部地区的资金、企业和项目,对口帮扶西部贫困地区。并且根据以往经验,必须引入市场机制,提高运行效率,让企业在合作开发中创造更多财富,造福当地贫困群众,同时也让企业更有积极性,更主动去承担起“造血功能”,使扶贫开发工作“可持续”进行。

    笔者根据多年来对东资西进和西部扶贫开发的追踪研究,总结出可操作的“六主方针”。即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业主办、资本主力、社会主推、干部主动”的“六主方针”,调动全社会的扶贫力量,加入到扶贫攻坚队伍。地方政府与帮扶单位要建设扶贫产业的总体平台,即政策平台、项目平台、资本平台、运管平台、信息平台、传播平台、联销平台和专家平台。对口协作企业要根据当地实情,侧重于发展有关国计民生的生态产业,在具体产业项目的操作上,要用心打造新技术、新材料、新品种、新模式和高创意、高科技、高品质、高效益的扶贫产业新高地,以此辐射带动当地产业的集聚发展,其目的是为地方发展,为农民脱贫,切实解决农民的三率(出产率、销售率、利润率)低的问题,提升农民的“三生”环境(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的改善。

    3.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社,增强农民脱贫的内生动力。借助对口扶贫协作企业的力量,组建以技术和经营“能手”为骨干的扶贫合作社的模式,既有大方面的社企合作,又有小方面的社群合作,全面带动贫困群众脱贫。首先要利用当地资源,请有技术、懂经营的能人“出山”,带动其他农户建立农村专项扶贫合作社,在对口帮扶企业的帮助下,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旅则旅。其次,利用科技下乡,聘请技术能手和专家对合作社成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持。三是与对口协作企业建立资金合作、项目合作、土地资源合作等多种内容的合作形式,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模式,组成公司、专合社、农户三方以契约形式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联合体,促进扶贫合作社向复合型和综合型方向发展,最终壮大扶贫合作社的规模,将其打造成集学习、培训、合作“三型合一”的高级合作实体组织,将外部“输血”转化为内部“造血”功能。

    四、精准扶贫要紧密联系新农村建设

    在扶贫工作上,要立足当前,结合前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在其基础上开展扶贫工作,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对“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这与农村扶贫工作思路并不矛盾,二者具有一致性和共同点,目的就是要彻底破解阻碍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问题”,促使中国的农业繁荣、农村和谐、农民富裕,把最终引领农民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共同富裕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土地资源本身有限,农户的观念、技术和文化素质比较落后,如果不能统一组织起来,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实现自我的“造血”功能,“农业强起来,农村旺起来,农民富起来”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扶贫工作必须结合前期的新农村建设工程,积极稳妥地搞好贫困村的基础建设,培育新时期农民,大力发展扶贫专业合作社,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走村社一体化发展的路子,让强大起来的各种农村合作社(村企业)带动贫困群众和村民,彻底甩掉贫困帽子,阔步迈向致富奔小康的脱贫致富之路。

    笔者总结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为“六新”,即新农村、新农业、新工业、新旅游、新农民、新支部。通过“六新”,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有序转移,提高村民素质,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提升农村党支部驾驭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1.新农村:倾力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扶贫移民新区,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居住集中、功能齐全、设施配套完善的总体要求,高起点规划、高质量施工、高标准建设,做到环保设施、节能设施到位,人居环境不亚于城市居民小区。将其打造成为环境美、功能全、品位高,具有现代人文氛围的移民新村。

    2.新农业:现代农业经济板块化与现代农业产业强村。农业产业发展,在治理、改造和优化现有种养殖特色的基础上,重点开发扶贫移民补偿到的土地或山林,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园”,因地制宜地规划出宜农宜林用地,全面建设现代农业。以培育主导产业为切入点,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和经济基础;结合现有农业工程项目和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按照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要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和现代通信建设;推进科技进村入户,提高投入产出水平;形成循环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

    3.新农民:创新思维与新型人才兴村。政府主导,建立“扶贫移民产业化培训中心”,通过培训,使现有农村劳动力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并有能力转移到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行业。通过转变思想观念,培养吃苦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创业精神、敬业精神、诚信精神,普及科技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全面提升村民科学文化和道德素质,造就一批有理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4.新工业:现代村级工业经济与工商企业富村。发展高新科技工业企业,使村级工业经济全面进入现代工业化轨道。要点是:一是通过招商引资,东资西进,引进资金与项目、技术与人才,组建股份制村级工业企业,快速拉动村级工业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现代工业在扶贫村级经济中的比重。二是放手发展特色产品如农副产品与旅游产品(商品)等。通过发展特色产品继而形成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化。三是形成块状经济发展的辐射源。首先是支持对口入住企业和开发商成为工商业主角。其次是政府扶贫机构做好服务工作,使“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某某旅游区”成为本辖区内由政府主导建立的开发培育扶贫经济的典范。

    5.新旅游:资源开发(自然、人文资源)与生态家园建村。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农村人口不断减少;自然景观、纯天然食品、新鲜空气、清澈水源、淳朴的民风民俗越来越受到城市消费者的青睐,为农村旅游业带来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和商机。通过对扶贫搬迁地区的旅游资源分析,发掘利用有发展潜力的旅游资源,打造某旅游目的地。同时,利用搬迁实施后形成的水面和空地,打造集休闲、体验、娱乐型旅游产品。

    6.新支部:创新观念与支部(村委)组织带村。通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活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农村扶贫工作必须按照“党统一领导、多要素合作、群众积极参与、对口企业积极帮扶”的原则进行。在扶贫工作中村两委应是主体,在驻村扶贫工作队指导帮助下开展工作,发扬民主,群策群力,让全体村民共商发展大计。

    五、结语

    中央作出了“东西部扶贫协作”重大决策,在制定精准扶贫的政策和措施方面,西部脱贫地区要以中央政策为主导,对口帮扶企业为依托,引进吸收“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实现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共同致富为目标,结合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的战略步骤,科学规划本区域的产业发展战略,抢搭“一带一路”的发展“快车”;要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做大做强农、工、商、旅等产业形成优势的产业;既要立足本县、本省,稳扎稳打,又要紧跟“一带一路”的战略步伐,走出去,引进来,不管什么产业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有中央“东西部扶贫协作”和“新农村建设”等好政策的支持,有各地科学详实的战略规划,有更精准、更深入的扶贫脱贫举措,再加上干群齐心协力、真抓实干的好干劲,不出三五年,西部的乡亲们就能彻底扔掉“贫困”帽子,走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康庄大道。

    【责任编辑:陈学明】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