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学习者名词性复合词加工研究

    潘思晔 王珂 黄媛婷

    

    

    内容摘要:心理词库研究是心理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复合词的加工探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英语复杂词的加工机制。本研究拟借助E-prime软件,通过词汇判断任务考察中国英语学习者对复合词的加工状况。实验的研究对象是名词性复合词,受试为某高校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和英语专业大三学生。研究发现,二语者对复合词是整体加工,高水平语言组对复合词的反应显著快于低水平组。语义透明度没有影响复合词的加工,不论项目词是语义透明还是语义晦涩,高、低语言水平组受试对项目词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熟悉度对复合词加工出现了显著影响,熟悉度越高,反应时越短。

    关键词:复合词加工 中国英语学习者 语义透明度 熟悉度

    一.引言

    心理词库被认为是大脑用于储存词汇的专门部门。鉴于词汇在语言使用中的重要作用,心理词库研究一直都是心理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其中,形态复杂词的表征与加工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词汇加工研究的热点话题。近年来,不论是在母语还是二语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讨复合词的加工(Cheng, C., Wang, M., &Perfetti, C. A., 2011; De Cat, C., Klepousniotou, E., &Baayen, R. H., 2015; Fiorentino, R., & Fund-Reznicek, E., 2009; Man, L. I., Nan, J., & Kira, G., 2017; Marelli, M., &Luzzatti, C., 2012等)。探讨复合词的加工状况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英语复杂词的加工机制。

    二.文献综述

    对于复杂词的研究结果有三种观点,即整词加工模型(the full-listing model)(Manelis& Tharp, 1977; Butterworth, 1983等)、分解加工模型(the obligatory decompositional model)(Taft& Foster, 1976; Taft, 1979等)和雙通道加工模型(the dual-route model)(Pinker, 1991; Schreuder &Baayen, 1995等)。关于二语学习者对复合词加工的研究,有学者发现二语学习者复合词加工过程中存在分解的证据(如Ko, Wang & Kim, 2011; Wang, Lin & Gao, 2010)。语义透明度的影响也得到了一些实证研究的支持。此外,对二语者来说词汇性也是一个影响因素。Cheng, Wang &Perfetti在研究中发现了当目标语为英语时,中英双语儿童对非目标语,即汉语复合词的加工存在词汇性效应,表明在英语复合词的加工过程中,其汉语翻译对等词也得到了激活。

    国内学者对二语学习者复合词加工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研究发现复合词的首词词频对受试的判断没有影响,但尾词词频影响复合词的加工,说明复合词的两个词素的作用不一样,这与一语者的研究结果一致(Marelli &Luzzatti, 2012等),说明中国英语学习者也以中心词为核心(赵晨, 2014)。关于语义透明度对二语学习者复合词加工的影响,有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语义透明和语义晦涩复合词都是分解表征(黄远振,2001;陈士法,2009)。但也有研究发现了语义透明度对词汇加工存在影响。甘彩虹等(2013)采用重复启动范式和词汇判断任务考察中英双语者对复合词的通达,结果表明整词、首词和尾词能促进语义透明的复合词通达,而对于语义不透明的复合词通达,整词起到促进作用,而首、尾词起到抑制的作用。再者,对于词汇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高词汇性复合词的加工速度显著快于低词汇性复合词(赵晨, 2014)。除语言内部因素外,学习者因素中的二语水平也是影响复合词加工的因素之一。

    三.研究设计与实验过程

    本研究将语言水平、语义透明度及熟悉度三因素作为变量,考察中国英语学习者复合词的加工状况。具体研究问题为:

    1.不同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对复合词是整词加工还是分解加工?

    2.复合词的语义透明度、熟悉度是否影响不同水平二语者的复合词通达?若是,影响如何?

    本次实验的受试对象为某高校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和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各26人,大一学生来自C班(他们的英语入学考试成绩为全校后15%),大三学生来自英语专业(他们的专四成绩为良好及以上),非英语专业组平均年龄为19岁,平均英语学习年限为9年,英语专业组平均年龄21岁,平均英语学习年限为13年。实验材料为名词+名词形式的名词性复合词,经过筛选后留下40个复合词作为实验词,其中语义透明和语义晦涩复合词各20个,熟悉度高、低各半。并为每个实验词配备非复合词的控制词,共40个,还有160个填充词,其中80个假复合词,40个真单词和40个假单词。

    实验采用E-Prime2.0编写,所有单词均为小写,颜色为黑色,字号为24,字体为Times New Roman。实验在安静的房间内对每位受试单独进行,所有受试在同一台电脑上完成实验。实验开始前有指导语和10个项目的练习。练习可重复进行,直至受试练习的正确率达到80%以上,掌握了正确的实验方法。练习结束后进入正式实验。实验正式开始时,屏幕中间首先呈现提示符“+”250ms,然后呈现刺激词,字母串最多停留3000ms,要求受试在最短时间内对刺激词进行拼写正误的判断并按键。受试作出反应后立即呈现下一个刺激词。若受试在3000ms内没有作出反应,则自动呈现下一个刺激词。实验项目共240个,为了避免项目过多导致受试注意力下降,影响实验效果,我们将所有实验用词平均分成两组,每组120个单词。受试在两组实验词中间可稍作休息,确保单词判断的准确度。实验旨在通过分析受试对复合词的判断时间及正确率探讨高、低语言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对复合词的加工状况,并通过对比分析,考察语言水平、语义透明度及熟悉度对复合词加工的影响。

    四.研究結果与讨论

    本研究只考察正式实验中受试反应正确的数据。首先统计受试正确率,没有受试正确率小于70%,因此没有受试的数据被整体删除。另外,没有受试有小于200ms的数据,为了进一步降低错误数据和极值的影响,删除了错误率大于40%的项目的数据(共10个项目的数据被删除),并用±2个标准差的值代替极值(共2个数据)。

    表1和表2分别列出了受试对目标词的平均反应时(不包括错误反应的反应时)和正确率。(表1、表2附后)

    研究发现,复合词类型变量存在显著主效应(p<.01),不论语言水平高低,真复合词的判断时间显著小于非复合词的控制词,二语者对复合词均是整体加工。语言水平变量对复合词加工也产生了影响,存在显著主效应(p<.01),高水平语言组对复合词的反应显著快于低水平组,用时更短,即高水平二语者复合词加工的自动化程度要高于低水平二语者。随着输入、输出的不断增加,语言水平的不断提高,语言的程式化表达也向着自动化发展,二语水平越高,自动化程度也就越高,在对复合词作出判断时也就更快,用时更短。其次,语义透明度没有出现显著性效应(p>.05),不影响复合词的加工,不论项目词是语义透明还是语义晦涩,高、低语言水平组受试对项目词的反应时均没有显著差异。在加工初期,加工资源多用于形式加工,还未进入到语义加工,因而未出现透明度的显著效应。但在英语屈折词和派生词的加工研究中,学者们发现了语义透明度的影响,复合词与屈折词、派生词在形态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它们的加工机制也就不同。再者,熟悉度对复合词加工出现了显著效应(p<.05),存在显著影响,不论语言水平高低,受试对项目词的反应时间均受到了熟悉度的影响,即熟悉度越高,反应时越短,受试反应越快,熟悉度越低,反应时越长,受试反应越慢。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当复合词的使用频率较高时,对复合词越熟悉,加工时间就越短,相反,对于使用频率较低的复合词,熟悉度较低,加工时反应时间就越长。对一语者的研究也表明复杂词的加工受到熟悉度的影响, 二语者和母语者的加工系统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差异可能在于工作记忆、识别速度等基本认知层面上。母语者主要依靠程序性知识加工词汇的形态, 而二语者主要依靠陈述性知识来加工词汇的形态,但是随着第二语言熟练程度的增加,二语水平不断提高,第二语言也就越发自动化,转化为程序性记忆,更加趋近于第一语言的表征,可以近乎达到母语者的加工水平。

    五.研究发现与不足

    本研究发现,二语者对复合词是整体加工,高水平语言组对复合词的反应显著快于低水平组。语义透明度没有影响复合词的加工,受试对语义透明和语义晦涩项目词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熟悉度对复合词加工出现了显著影响,熟悉度越高,反应时越短。

    影响二语复杂词加工的因素有很多,有学习者因素,二语者的语言水平、思维方式、学习风格、动机、认知态度等都可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也有语言内部因素,如语义透明度、词形规则度、熟悉度等。本研究仅选择了语言水平作为受试间变量,语义透明度和熟悉度作为受试内变量,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复合词加工进行实验研究。由于客观原因,本实验没有考察英语母语者复合词的加工情况以及屈折词、派生词的加工状况,而是直接结合已有研究和本实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由于不同学者在进行实证研究时,选取的受试可能存在个体差异,在语料和实验设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性,实验环境以及实验变量的控制差异也都有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未来进一步完善研究。

    参考文献

    [1]Butterworth, B. (1983). Lexical representation. In B. Butter-worth (Ed.), Language Production: Vol. 2 (pp. 257–294).London: Academic Press.

    [2]Cheng, C., Wang, M., &Perfetti, C. A. (2011). Acquisition ofcompound words in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children:Decomposition and cross-language activation. AppliedPsycholinguistics, 32, 583–600.

    [3]De Cat, C., Klepousniotou, E., &Baayen, R. H. (2015).Representational deficit or processing effect? An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y of noun-noun compoundprocessing by very advanced L2 speakers of English.Frontiers in Psychology, 6.

    [4]Fiorentino, R., & Fund-Reznicek, E. (2009). Maskedmorphological priming of compound constituents. TheMental Lexicon, 4(2), 159–193.

    [5]Ko, I. Y., Wang, M., & Kim, S. (2011). Bilingual Reading ofCompound Words. 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40(1), 49–73.

    [6]Manelis, L., & Tharp, D. A. (1977). The processing of affixedwords. Memory & Cognition, 5, 690–695.

    [7]Marelli, M., &Luzzatti, C. (2012). Frequency effects in the processing of Italian nominal compounds: modulation of headedness and semantic transparency. Journal of Memory & Language,66(4), 644-664.

    [8]Pinker, S. (1991). Rules of language. Science, 2(253), 530–535.

    [9]Schreuder, R., & Baayen, R. H. (1995). Modeling morphologicalprocessing. In L. B. Feldman (Ed.), Morphological aspectsof language processing (pp. 131–154). Hillsdale, NJ:Erlbaum.

    [10]Taft, M. (1979). Recognition of affixed words and the wordfrequency. Memory & Cognition, 7, 263–272.

    [11]Taft, M., & Forster, K. I. (1976). Lexical storage and the retrievalof polymorphemic and polysyllabic words.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Behavior, 15,607–620.

    [12]Wang, M., Lin, C. Y., & Gao, W. (2010). Bilingual compoundprocessing: The effects of constituent frequency andsemantic transparency. Writing System Research, 2(2),117–137.

    [13]陈士法. (2009). 英语复合词在英汉心理词典中存储单位的实验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41(3), 211-216.

    [14]甘彩虹, &张金桥. (2013). 重复启动条件下汉英双语者英语复合词的词汇通达机制. 心理与行为研究,11(5), 595-600.

    [15]黄远振. (2001). 词的形态理据与词汇习得的相关性. 外语教学与研究,33(6), 430-435.

    [16]赵晨. (2014). 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名词性合成词表征及通达机制探究. 现代外语,37(6), 815-825.

    (作者介绍:潘思晔,江苏大学在读研究生,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王珂,江蘇大学在读研究生,翻译理论与实践;黄媛婷,江苏大学在读研究生,语料库语言学)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