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三个环节
李彦平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笔宝贵财富。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探究,我们可以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的精华。然而,当前文言文教学的普遍教法侧重于“讲”,教师满堂讲,学生听或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地接受字词句,没有发挥能动作用,难以激发起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极大影响了文言文的推广,弱化了文言文应有的社会价值和传承意义。针对目前文言文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应该关注到以下三个环节。
环节一:以兴趣为指引,吸引学生慢慢进入学习状态
找到学生的兴趣所在,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内驱力,促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师上课前,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前提下,可以把传统的备课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结合起来,运用唱歌、讲故事、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创设与所讲授的新课内容相适应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新知识探究的渴望。比如,我在教授《孙权劝学》时,先在黑板上写“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两成语,接着,让学生自己用字典查找这两个成语的含义,说说谁是吴下阿蒙,后来又如何让人刮目相待。两个成语串起整篇课文的情节,很快就吸引了学生,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环节二:以理解为助手,鼓励学生从对字词句的理解延伸到对全文的理解
古今汉语虽然变化很大,但同一民族的语言毕竟是有传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很多古代汉语常用的词义、句子的结构方式,不仅如今没有多少变化,而且还常常在现代汉语里反复出现,如“心旷神怡” “豁然开朗” “落英缤纷”等。换言之,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并非毫无根基。在教学中,凡是教师可以放手之处,都应该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教师只在关键处做些引导、点拨。教师的具体做法是:首先,课前要求学生在不参考译文的情况下预习课文、翻译课文。其次,在课堂上让学生对一些重点的字词进行解释,疑难字词可以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再次,在理解并掌握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先翻译句子。最后,教师应适当点拨文言现象和语法,并总结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总的来讲,课堂教学的重点是掌握常用字词、特殊句式,目的是促使知识系统化,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通过归纳总结,提高文言文自学能力。
环节三:以诵读为依托,夯实学生的文言文基本功
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考查难度虽有所下降,但基础知识的考查得到进一步加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诵读,学生可以读准字音、读清句子、读出语气、读出语势,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语感、意境的感悟。可以说,文言文教学中,诵读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但抓好诵读教学,要求和标准不能一刀切,必须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如刚开始时,教师可用示范朗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要求学生在诵读时读准字音即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学生能够流畅诵读的基础上,教师要强调诵读的节奏、重音等问题的处理,继而进一步要求学生在诵读时要读出文章韵味、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针对不同的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如: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跟读,或学生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或全班齐读等,让学生读到烂熟于心,脱口成诵,真正帮助学生培养文言语感。当然,诵读要根据课文长短、难易程度及学生读的情况而掌握好读的时间、遍数,以保证课堂的高效。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到课堂教学中这三个环节的差异与相通,优化学生的学习心态,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做到张弛有度,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爱上文言文,并从中受益。
(责 编 阿 宁)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笔宝贵财富。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探究,我们可以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的精华。然而,当前文言文教学的普遍教法侧重于“讲”,教师满堂讲,学生听或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地接受字词句,没有发挥能动作用,难以激发起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极大影响了文言文的推广,弱化了文言文应有的社会价值和传承意义。针对目前文言文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应该关注到以下三个环节。
环节一:以兴趣为指引,吸引学生慢慢进入学习状态
找到学生的兴趣所在,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内驱力,促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师上课前,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前提下,可以把传统的备课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结合起来,运用唱歌、讲故事、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创设与所讲授的新课内容相适应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新知识探究的渴望。比如,我在教授《孙权劝学》时,先在黑板上写“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两成语,接着,让学生自己用字典查找这两个成语的含义,说说谁是吴下阿蒙,后来又如何让人刮目相待。两个成语串起整篇课文的情节,很快就吸引了学生,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环节二:以理解为助手,鼓励学生从对字词句的理解延伸到对全文的理解
古今汉语虽然变化很大,但同一民族的语言毕竟是有传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很多古代汉语常用的词义、句子的结构方式,不仅如今没有多少变化,而且还常常在现代汉语里反复出现,如“心旷神怡” “豁然开朗” “落英缤纷”等。换言之,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并非毫无根基。在教学中,凡是教师可以放手之处,都应该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教师只在关键处做些引导、点拨。教师的具体做法是:首先,课前要求学生在不参考译文的情况下预习课文、翻译课文。其次,在课堂上让学生对一些重点的字词进行解释,疑难字词可以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再次,在理解并掌握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先翻译句子。最后,教师应适当点拨文言现象和语法,并总结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总的来讲,课堂教学的重点是掌握常用字词、特殊句式,目的是促使知识系统化,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通过归纳总结,提高文言文自学能力。
环节三:以诵读为依托,夯实学生的文言文基本功
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考查难度虽有所下降,但基础知识的考查得到进一步加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诵读,学生可以读准字音、读清句子、读出语气、读出语势,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语感、意境的感悟。可以说,文言文教学中,诵读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但抓好诵读教学,要求和标准不能一刀切,必须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如刚开始时,教师可用示范朗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要求学生在诵读时读准字音即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学生能够流畅诵读的基础上,教师要强调诵读的节奏、重音等问题的处理,继而进一步要求学生在诵读时要读出文章韵味、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针对不同的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如: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跟读,或学生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或全班齐读等,让学生读到烂熟于心,脱口成诵,真正帮助学生培养文言语感。当然,诵读要根据课文长短、难易程度及学生读的情况而掌握好读的时间、遍数,以保证课堂的高效。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到课堂教学中这三个环节的差异与相通,优化学生的学习心态,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做到张弛有度,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爱上文言文,并从中受益。
(责 编 阿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