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改革探析①
袁琳
[摘 要] 面对教学处境发展、教学现实困境、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从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过程三个方面发力。大力做好“加减乘除”,推进供给侧结构调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 键 词] 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7-0014-02
供给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指的是劳动者能够提供的一些商品、资料、劳务等,即生产。教学是一种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系统传授知识、技能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肩负着打造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我国近年来的供给侧改革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的重要举措,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
民族院校学生是大学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民族地区的重要接班人。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改革指的是从供给的角度出发改革教学生产,通过教学改革推进结构调整,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满足民族院校各民族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需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分析、研究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供给侧改革也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一、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一)满足教学处境发展的需要
社会总是滚滚向前的,一方面,由于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带来一个崭新的智能时代,极大地挑战着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思潮、价值观冲击着马克思主义这一主流意识形态。国内外两个层面的变化直接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塑造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教学任务的完成。除此之外,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处境还具有新的情况。由于民族院校大多建在民族地区,相对其他地区,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滞后,加大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追赶时代步伐,增大了教学改革的难度。教学处境的发展变化要求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大力进行改革。
(二)解决教学现实困境的需要
当前,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诸多困境:(1)同行不理解,“思政课就是政策宣传”的认识在一些教师同行中存在。(2)教学不精彩,“照本宣科”的状况依然不少。(3)学生不爱学,“逃课就选思政课”的想法在部分学生中比较盛行。究其原因,主要是:(1)教学理念缺乏科学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学规律、民族理论及其教学规律的研究不足,导致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缺乏系统的学术支撑。(2)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不够,提供给学生的东西陈旧、枯燥、单一、平淡,不适应民族院校各民族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多重需求。(3)教学过程欠缺生动性,师生双向交流较少,比较程序化,手段单一,缺乏生机与活力,使得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不够。教学现实的困境要求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进行改革,解决教学供需之间的矛盾。
(三)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与其他院校相比,民族院校的大学生带有强烈的民族性,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学生比例高、大部分來自于民族地区。由于各种不同民族的受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使民族院校的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等认知和行为上存在极大差异。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是为少数民族、民族地区培养人才。当代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高,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也要具备很强的思想政治素质,还要拥有宽广的国际事业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极大地挑战着现有的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和方法,要求教学者以学生为主体,从供给侧入手,提供跟得上学生发展的、满足学生需要的营养丰富的、口味适合的教学产品。
二、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一)供给主体:多元协同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2]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的主体很多,主要包括党政人员、教学人员、学生管理人员:(1)民族院校的校党委、各院系分党委、各级党支部、各级党员干部和每位党员都应坚持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方向,才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跑偏了方向。(2)各级行政部门和政治工作人员也是教学的主体,为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制度、机制方面的支撑。(3)教学师资人员是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组成部分,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4)学生管理队伍,即学校的学生工作部、各院系学生工作科、学工人员和校团委、各院系分团委以及校学生会和各院系学生会,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得力助手。各方力量需明确自身的责任,密切合作,多方联动,协同发展,形成教学命运共同体,才能切实完成相应的教学工作。
(二)供给内容:立体多样
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的内容主要包含教学内容和形式:(1)构建立体化教学内容体系。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平台,将基础理论知识、实践知识、隐性知识(网络、社会等)三种教学资源融合在一起,构建“理论+实践+隐性”三维立体教学内容体系,从而打破教学空间的桎梏和教学资源的壁垒,拓宽知识结构。(2)构建多样化教学形式。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结合民族院校学生的特点,将课堂内外相结合,采取体验式、研究式、活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运用网络、视频、手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过去那种单纯的“思想灌输”方式,形成理论引导、实践体验、熏陶感染、自我教育等丰富的多样化教学形式。
(三)供给过程:全程交互
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的过程主要包含教师的“教”的过程和学生的“学”的过程。在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调整教师的身份,将单纯的知识讲授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变单向的“教师理论灌输”为双向的“教师学生互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认知和行为。
三、做好“加减乘除”,推进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改革
(一)加法
这是指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补齐供给体系中的短板,增加教学供给要素,提升教学供给质量,主要包括:(1)教学内容的增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内容与社会、时代、国家发展的现实内容相结合,同时增加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特色教学资源。如贵州的民族院校可以将贵州地区的长征历史和红色革命传统纳入到特色教学资源;广西的民族院校可以将壮族的民歌文化加入到特色教学资源。(2)教学方法的增加。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考量学生状况,探索灵活多样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如设疑提问、辩论讨论、比较分析、情境创设、材料例证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激发学生思维和情感上的共鸣。
(二)减法
这是指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清除供给体系中的过剩产能,减少教学负效应成分,激发教学活力,主要包括:(1)教学内容的减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内容既有中学政治课程内容的延续,也有相互的交叉和重复。在将教材内容转换为教学内容时,应删减与中学教材相同的、教材之间交叉的部分。(2)教学语言的减少。在将教材体系转换为教学体系时,教学语言的转换好坏,关系教学吸引力的强弱。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内容的理论性、政治性很强,更加需要教学者在讲授时,将书面语言转变为各民族学生易于接受的口头语言,减少晦涩难懂的文件语言,多运用通俗生动的生活语言。
(三)乘法
这是指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引入创新理念,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开拓教学供给新空间,推动教学质量的成倍增长。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所以陷入教学困境之中,不能适应网络新时代的网络学习新方式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要积极探索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关教学内容为主题的网络调研、讨论、体验等组成的教学活动,既可以从学生入手,利用大数据技术来研判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从而针对不同学生开展个性化的教学;也可以从教师入手,利用微信、微博等“微”时代新媒体技术,探索微视频一对一情境教学,从而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四)除法
这是指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清除教学发展过程中的障碍,消除教学矛盾,给教学松绑,为教学减负,主要包括:(1)转变教学管理思想。民族院校的学校管理层应该转变思维,充分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民族院校学生特征的特殊教学状况,减少“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给予特殊的政策,制定细化的、规范的管理制度。(2)转变教学行动方式。转变单一的“课堂理论讲授”型教学方式,打破教学与学生管理之间的壁垒,缩短课堂、校园、社会之间的距离,缩短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融入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大学生活之中,从而消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多、讲授课时少,教师讲得累、学生听不懂等教学矛盾,潜移默化地教诲各民族学生提高思想政治品德素质,逐步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合格民族人才。
参考文献:
[1]龚雯,許志峰,王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N].人民日报,2016-1-4.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