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激活

    陈红绿

    摘 要: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学科研中一个永恒的课题;学生创新思维的激活和创新潜能的挖掘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激活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在积累借鉴的基础上构建创新能力;诱导学生在发散思维中开拓创新思维,在质疑中挖掘创新潜能。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思维;激活策略

    创新是21世纪赋予我国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实施创新教育,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是当今教师在教学中肩负的科研课题。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

    一、自主学习是创新的前提

    自主学习是创新的前提。学生没有自主学习,就谈不上创新,因为在教师不厌其烦地指导下读书,学生的阅读思路会受到束缚而无创新。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必要环节之一。具体体现在预习和做批注两个环节中。

    1.在预习中启航创新意识

    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启航点。通过预习,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桥之美》一文时,先让学生找出文中说明介绍的几座桥并比较它们的不同点;其次,让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桥并把它们和课文中的桥作比较,然后结合前几课已学知识,借助课文语言感受“桥之美”。学生课前深入生活,观察家乡的几座桥,从不同角度欣赏桥,并自主选择喜欢的角度拍摄照片。学生自主预习后,在课堂上显得很活跃,谈起自己对桥的审美看法,有的认为:桥的美在于桥的结构;或美在于周边环境的衬托;美在于灯光色彩的点缀;也许美在于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学生把不同的桥进行对比,感知桥的美观与不足之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更有创新的是,有位学生把她以前拍摄的卢沟桥与家乡的东桥进行比较,发现这两座桥同样是联拱石桥,但由于桥拱的大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桥的思想含义也不同,家乡的石拱桥没有历史含义,而卢沟桥记载着一段民族辛酸史。对桥的审美看法更是迥然不同:卢沟桥有弧度美,有立体感,家乡的东桥是直线美。试想,如果没有让学生自主预习,那么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展示出来。

    2.在批注里实践创新

    批注是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激活创新意识的实践环节。学生自主学习,并非弱化教师的引导作用,相反地是对教师的引导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书时“动笔”,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随时把自主学习的感受批注记录下来,哪怕是只言片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内容、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方面批注。如执教《变色龙》,因为文中的人物形象比较鲜明,笔者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时,通过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把对《变色龙》中的各种人物形象的感悟评价直接在文中做批注。学生批注五花八门:“奥楚蔑洛夫是个奸诈小人”;“奥楚蔑洛夫是个见风使舵的伪君子”“奥楚蔑洛夫是个趋炎附势的人”;“奥楚蔑洛夫有很强的自卫能力和隐身能力”;“奥楚蔑洛夫这样变来变去是有原因的,他也有自卫的权利,他的行为在情理之中”。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我阅读批注,读书的感受自然百花齐放,真可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当然,在学生自主批注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回归到文本的主旨上来,正确把握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激活,又不偏离文本的社会意义。

    二、积累模仿是创新的保证

    1.在积累中夯实创新基础

    泰勒曾指出:“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知识储备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语文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各方面的积累。对于初中生而言,积累的主要途径是阅读,只有达到一定量的阅读积累,才有质的飞跃,也才能激活创新思维。笔者多年来一直坚持指导学生读课外书,并要求其做读书笔记,每学年每个学生至少有一本读书笔记。学生从中积累了各方面的知识。既可以补充教材的局限,密切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又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创新活力。

    例如,在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时笔者问学生,从这首诗中,你还联想到了什么?有些学生立即联系到环保:“柳色新,空气清新,这就要多植树造林,树木可以净化空气。”有的学生联想到经济开发:“阳关原是个繁华的地方,为何现在这么落后、荒凉?这是它地处沙漠地带的缘故,但这地方如果开发旅游业,这将会使地方繁荣、发达,因为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图景,是现代人都想一睹为快的美景。”还有的学生联系到交通问题:“古人在分别时总是悲悲戚戚的,这除了是因为情真意切外,还因为古代交通不方便,一远别就难再相见。所以在西部地区,应注意开发交通事业……”学文如积沙,学生正因为有较广泛的积累,创新思维才得以激活。

    2.在模仿中展示创新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维发展,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这一转化离不开具体的形象,即模仿。对于初中生而言,要创新,模仿是最有效的实践。笔者在引导学生积累的同时,侧重通过仿句训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陋室铭》以后,设计一道仿句训练:“读了本文后,你能否模仿文中的某些语句形式,为自己的书房写几句话,表明自己的学习生活情趣?”题目一出,学生便在借鉴的基础上加以模仿创新。有些男生这样写:“室不在华,有勤则实。可以听音乐,览群书。无虚荣之乱耳,无妒忌之劳形。”有些女生这样写道:“房不在大,整齐则舒,书不在多,有名著则悦。桌上层层书,入眼皆名著。可以话古今,谈明昔。无噪音之乱耳,无烦恼之劳形。”学生通过仿句训练,巧妙地借鉴刘禹锡《陋室铭》的名句,写出许多佳句,在模仿中展示自己的创新能力。可见,模仿是激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三、发散思维是创新的关键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体现形式,就其实质而言,发散思维是激活创新思维的关键。提出“问题”和“质疑”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

    1.在“问题”中激活创新思维

    任何创新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美国心理学家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把“强调某个问题”列为创造过程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抛出问题并加以指导。如教《我的叔叔于勒》时,笔者让学生展开讨论: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遇到的是一个富有的于勒,会怎么样?有位学生说:“菲利普夫妇肯定是喜出望外。”有位学生却认为:“于勒不认菲利普夫妇。”有的男生更大胆的想象:“菲利普的夫人高兴得发疯了”等五花八门的想象。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展开讨论,点燃了创新思维之火焰。除了教师提出问题外,更重要的是务必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日本创造学专家高桥浩在其所著的《怎样进行创造性思维》中强调:“发现问题的意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力量源泉。”强调“发现问题”在创造过程中的重要性。笔者在教《孔乙己》一文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出问题。有个女生提出:“为什么要写众人的嘲笑?还要写小孩的嘲笑?”有个男生提出:“孔乙己那么穷,为什么偷的是书?而不是钱?”有的学生提出:“文中的小伙计为什么也嘲笑孔乙己?”还有的学生提出:“文中的小伙计是不是小时候的鲁迅?”尽管学生提出的问题略显幼稚,甚至偏离了小说的主题,但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展现了自我阅读的体验,激活了创新思维。

    2.在“质疑”中挖掘创新潜能

    如果说上述提出“问题”是指无答案之“问”,那么“质疑”是指对现有答案产生怀疑而探索的创新思维活动。顾颉刚说:“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怀疑是创新之母。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质疑空间,指导学生“逆向思维”,允许学生怀疑教材,大胆质疑,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如在教《〈论语〉十则》时,笔者利用课后练习引导学生质疑。有位学生就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名言提出质疑:“我认为孔子这样说不够准确,因为自己不想要的和不想干的,别人不一定也不想要,各人的爱好兴趣不一样。”如此引导质疑既有利于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又可深入理解课文。当然,质疑不是毫无根据的怀疑一切,胡乱猜疑。质疑的前提是先要弄懂文章作者的本意,而不能曲解。

    总之,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创新使命,作为语文教师更责无旁贷。多角度、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激活创新思维中发展成长,成为21世纪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汪刘生《创造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王国安《把创新当成习惯》,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3.阮翠莲《帮你解开议论文阅读的症结》,《语文世界》2004年8期。

    (作者单位:厦门市东山中学)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